千河有水,千河有月:带着遗憾抵达和平。

初读《千河有水,千河有月》,更着迷于整部小说营造的含蓄写意的氛围。萧的文风是承袭“张派”的,她特别擅长模仿张爱玲的细腻,但又不同于张的冷峻,她更擅长以情制情。潜江也不例外,字里行间充满了各种台湾省民俗风情,乡土诗意的眷恋充斥着整篇文章。台北青年信托与布袋镇少女贞观的爱情,从少年相识开始,穿越红颜传,以不欢而散告终。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一条线索,更像是渗透其中的传统精神。

1,传统与写意

小说中诗情画意的田园之美震撼人心,水乡婀娜多姿,民风古朴典雅...各种充满传统审美意向的元素,加上主角贞观和大新淡泊含蓄的爱情,催生了一个让人难以读懂的写意故事。所有的甜蜜都隐藏在含蓄的互动中,连心跳和相知都是诗意的,却能清晰地让读者看到灵魂相互浸润的过程;即使分开后,也没有表面的纠缠,甚至挫折和悲伤都浸透了分离的痛苦。一种情感的拉扯,一笔被水墨模糊的笔触,一种轻写重画久久不能释怀的遗憾,一碰就痛,一想就痛。

小说赋予了女主人公贞观的性格,这与中国所有的旧传统有关,与对旧家庭的眷恋有关,与对故乡的难以割舍有关,与对各种传统民俗的孜孜不倦的描写和还原有关,甚至“贞观”二字本身也继承了旧汉唐的神韵,是作者自己对“传统”强烈归属感的创造性移植。贞观传统之美在小说本身就有,自然是她的家乡,布袋镇。至于她的奶奶和爷爷,家庭以外的各种事情对她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作者赋予作品的传统来源是小说中人物背后广阔的家国。作者曾提到萧家的源头——吴越之地,布袋镇漂流在海外的某个角落,收集着一个浓缩的古代中国的剪影。

在某种程度上,贞观集中了传统的所有美,它是中国古代的一棵意象树,延伸到岛屿之外。她所代言的是逐渐消失的传统。布袋镇是一湾隔海而来的故乡之水,浅在海外,滋养着贞观脆弱的“传统”根苗。这个比喻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整个文本的特点——简单、细腻的孤独。

在布岱镇的时候,贞观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冲击,她对一切旧物的眷恋,是因为意识到传统正在逐渐枯竭。离开布袋镇后,贞观心中的“求索”意识悄然而生,强大到无法克制。台南对凤凰花的敬畏,台北大新的“旧地”(大新的成长印记),都是贞观寻找传统之源的痕迹。因为传统源头的萎缩趋势,贞观开始下意识地寻找更深层次的传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大新,大新和她有着相似的气息。这个发现让她非常惊讶。贞观的《归源之路》越是失意,唯一的大字就越是珍贵;也正是传统趋于失传的认识,强化了贞观对布岱镇(精神源头)的依恋。

关震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大新,这也是一种必然的仪式融合。她需要把自己微弱的坚持托付给强大的大新,她期待与他的情感乃至婚姻的结合,这也是隐喻作者对传统重建和发展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关震模糊地意识到,伟大的信仰不是她希望到达源头的途径。大信长大的台北,让她提不起兴趣,也不是她所期待的另一个,更广阔的布袋镇(台北没有传统的布袋镇源头)。大新的一生,除了与贞观重叠的传统精神,更多的是现实,这让她不安。大新原本的人生规划是,服完兵役后出国留学。随着大新服兵役的到来,贞观的心越来越慌。

当我回到布带镇的贞观时,我看到我的祖母向她的祖母抱怨她可怜的孙女婿,我意识到传统枯竭的趋势正在加速,即使在布带镇,它也不再和以前一样了。姐妹结婚,奶奶变老...贞观的心不能像以往那样安定,她的精神栖息地(也是传统的居住地)越来越少。她害怕老式布袋镇的消失,害怕失去伟大的信仰。

2、连接和分离

忠贞与贞洁之间的爱情,带着一些宿命论的宿命,彼此的兴趣和心意,以及生活贴近世界的知识,都是传统所孕育和哺育的。无论他们原本的人生轨迹有多么不同,这些难以言喻的微妙和亲近都注定了他们的相遇。相遇,相知,相爱,是不可抗拒的。他们情不自禁地切入彼此的生活。他们惊讶于自己的灵魂如此完美的契合,彼此就像另一个自己。在他们矜持和庄重(仍然是传统)的对待中,他们的爱情绽放成一朵美丽的花。

然而,梁文·惠玲拥有所有传统而美丽的贞操,但她太虚弱了,无法适应“血腥”的城市(逐渐失去传统的新世界)。她迫切需要大信仰的相互理解来填补她日益增长的恐惧。在台北长大的大新,出身于商界。真实新世界的尖锐伤害了他,但也塑造了他。他想贴心地安慰关震,也想让关震长大后能适应身边的生活。他有意识地引导关震接近他的生活,而关震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这一度让他认为自己可以和关震过上完美的生活。不幸的是,他们在相互期待的缝隙中分开了。

贞观的开始以大新的创伤(被鱼刺刺伤)开始,展现了他们日后的爱情关系:对于大新来说,贞观的美好是他内心最温柔的支撑,传统铸造了他丰富的灵魂,这让他有动力在残酷的世界里行军,但他的世界除了传统还有现实要处理。贞观是正在弱化的传统本身,她只能沉溺其中。她不能像大新一样用传统武装自己的内心,学习新世界的技能去争取未来。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贞观隐约意识到分离即将来临,不是因为她期待的告别,而是因为她预感到自己无力面对新的世界。大信早就向贞观承诺了未来,贞观是知道的,甚至愿意坦然面对中间的等待,虽然这个“未来”看起来极其虚幻。在大信仰病中,一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从头说起。他要权衡和考验的是贞观独自适应世界的能力。知音怎么会不知道大新的心思呢?她烧信,慌乱中失去理智,失去平静。因为贞观之学不会面对城市的尖锐,而仍然只保持“先天的宁静”,她下意识地通过主动伤害大新来抵抗大新的考验。贞观害怕失去大新的爱,却自己了断。失去大信后,她只能逃离布代镇疗伤。

伟大信仰的决定充满了和贞操一样甚至更多的痛苦。没有贞操,他只能用空虚和孤独面对这个世界。毕竟,我们不能在试图留住关震的痛苦中批评大新的坚硬。他是一个独特而忠诚的人,他有他的骄傲和缺乏头脑。在协调自己内心世界的现实和传统时,他也需要平衡拉扯;他不想把美好的贞操与现实捆绑在一起,而是希望贞操保持美好,有能力面对现实世界。放下她,不是放弃,是保存,他的坚硬也会割裂他无比的亲情。

贞观与大新的最终决裂,宣告了大新试图平衡(试图协调新世界与传统)的失败,而作者在故事层面的深意,不过是对“传统”逐渐湮没的感慨与遗憾。

【如果!支持列表]3,[endif]到达和治疗

但是,作者毕竟是温柔的。她为贞观留下了一个童话般的破茧之梦,还给了她充满灵气、近乎不死之身的祖孙,用这种精神抚平了贞观心中的伤痛和遗憾。作者缺乏想象力,很难凭借作者的悲悯之心勾画出关震和大新延续的愿景,也不指望传统之美在新世界得到弘扬。逝去与留存的跷跷板,可能是任何传统成为传统的必经之路。

看完书,留在心里的更多的是悼念失望。我心里的结局永远是:贞观和大新失了心,站在这个世界的两端,他们的倒影越来越远。生活是模糊的,但却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这大概也是读者唱出作者柔情后,油然而生的遗憾和希望吧。而另一边的大字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在花花世界里守住初心吗?这已经不重要了

回到布岱镇的关震,在失去大新后的漫长痛苦中,她终于理清了自己的心。她依然眷恋着布岱镇,因为那是她和大新的精神之源,但她终于不用为失去爱情而悲伤了。不管大新的爱会不会回来,她已经成长为大新的希望——勇敢不屈。她下意识的选择了坚持和等待,虽然她知道结果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又或许她会做出别的选择,又或许这种等待会持续一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依恋和执念,也许是一份爱,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梦,甚至是一个愈合已久的伤口...他们永远是属于自己的,哪怕一辈子都无法理解,这样也无妨。让我们坦然面对它,接受它,让它成长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伤疤,一个印记。毕竟生活才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