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曲中的名词释义
刘四(骈文):“刘四”是一种骈文,是骈文的俗称。并列句,即平行偶句,即对偶句。两匹马并排骑成平行线,它们是偶数,表示彼此相对。古代宫中侍卫的等级是礼仪性的,所以平行夫妇也叫对仗。偶句主要用于组成字数相同的上下联,上下联的字相对而平。用这种四六句的形式写的文章,晚唐称为“四六”,宋明沿用,清代改称骈文。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是与自由散文体相对立而存在的,在形式、意境、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术语解释
建安体: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展现了广阔的时代生活图景;表达作家的理想抱负和积极进取精神;也道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苦。作品意境宏大,风格鲜明,形成了浑厚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独特的建安诗歌风格称为“建安体”。风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是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对魏晋文人和文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年间的隐士,包括阮籍、嵇康、单涛、王戎、向秀、刘玲、阮贤。他们高瞻远瞩,任性豁达,喝酒吃药,一进去就名声在外。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以阮籍和嵇康的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局势稳定,文人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因为小康社会,很多文人得意忘形,大唱赞歌,于是形式主义文风越来越严重。他们追求文学作品的华丽形式,创作成就并不太高。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潮流趋于浮华,诗歌仍然是雕琢的,文学的。代表这种主流风格的作家应该是最先宣传潘岳和陆机的。
玄言诗:士大夫耽于享乐,更加消沉,自我迷恋玄学的气氛日益浓厚。在内容上,主要讲老庄的玄学,少数表述涉及佛教,而在表述上,则抽象模糊。几乎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东晋玄学派诗人有孙绰和许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刘昆、郭璞)
左思李冯:左思的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他们在太康诗坛独树一帜,成为西浦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他的《咏史》诗是“五言警策”,极力提倡“左思李冯”。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期的宫廷,多描写女性和宫廷的享乐生活。其风格华丽奢靡,追求形式,雕琢,文风淡薄,内容扁平,题材狭窄,将形式主义诗歌风格推向了极致。代表人物有肖钢、萧艺、徐陵父子。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节奏的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五言诗从节奏相对自由的古典诗歌向节奏严格的现代诗歌过渡的阶段,其理论支撑是永明音律论。明年出现在齐永南朝。周青在音韵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规范了汉语语音的自然声调。沈约把这种音韵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用音律写诗的要求:“在一个简句中,音韵不同,在两句中,轻重不同。”诗人有意识地将音律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种新的诗歌风格。诗歌的节奏和诗歌的对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古体”,最好的“千古体”诗人是谢朓。
余旭的风格:因为崔旭和徐陵、于健吾、庾信都以写艳诗著称,所以人们把这种雅致的艳诗风格称为“徐瘦体”。
北方三才子: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个正统的文学家,模仿南朝的诗歌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以与南朝相比,但它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迈出了南北融合的第一步。文子升、星少、卫守在基地里很有名气。号称北方三大才子。
推理小说:指超现实的鬼神,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与当时宗教迷信盛行有关。是普通人表达理想和愿望的需要。他们通过大胆的幻想和曲折来表达对理想的反抗和追求。推理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谈鬼神、神仙道教,多采用不切实际的故事题材,表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艺术上相对朴素,代表作是干宝的《寻神记》。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事和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魏晋以来的品评人物、崇尚轻社会风尚有很大关系。今天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作者是甘宝。原来是30卷,现在是20卷。他的作品虽然含有神仙道教、鬼神等内容,但故事范围广泛,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得以保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轶事小说叙事的先驱,以魏晋士人为主要记录对象,故鲁迅称之为“名士教科书”。对后来的小说和散文影响很大。后人有模仿史者,如唐代的王、宋代的王澍、唐代的、明代的何、清代的王允等。
山水诗:它真正把自然景观作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为永明新体诗及后来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杨炯、陆、是初唐四杰。在文学主张上,四大家极力反对浮华奢靡之风,主张抒发真情实感。重点对梁文峰的批评特别自觉。四杰诗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宫廷到市井,从太阁到江山、赛摩。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律诗的形式也初步定型了。他们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热情和幻想,有怨有怨,既体现了齐梁所没有的盛唐气息,又气势恢宏,意境广阔,节奏强烈,语言清晰,富有个性,强而不虚,刚而润泽,刻而不碎,按而不坚。这四位杰出的作家为结束齐染之风,开启盛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理十才子:中唐诗人十人,分别是李端、陆仑、纪仲甫、韩逸、钱起、司空舒、苗发、崔东、耿谨、夏侯慎。大历初年,他在长安参加重要的歌唱活动,创作倾向与诗风相近。其中,钱起、陆仑、戴树伦成就最高。大理诗人的创作内容相对贫乏,诗歌风格以雅俗共赏为特征。与盛唐相比,由瑰丽变为精致,由气势变为韵味,艺术更加精湛。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于游记,描写的是山水中奇妙动人的地方,山水的自然美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再现。他具有突出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最重要的特征,善于运用动静技法和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他的游记以画廊的形式展示了永州的风景名胜。(再写一遍游记的名字)
花间词:蜀五代时,魏巍、、赵崇左将晚唐五代词的文、韦庄等十八首词编成《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集,故名花间词派。其核心内容不脱离享乐、男女风流韵事,风格华丽绮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文薇: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主要题材是宫体诗。韦庄是晚唐时期又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两人齐名,并称“文薇”。
古代文学中重要名词的解读
先秦两汉文学
1.神话:神话是远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无意识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作出的形象描述和解释,表现了先民以虚幻的想象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是早期人类无意识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造。它是原始文学的重要风格,也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军火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补充于秦汉。***18卷,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也涵盖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每日被黄帝杀死蚩尤、昆嵛治水等。它是中国先秦时期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诗经。先秦时期《诗经》不叫《经》,叫《诗》或《诗三百》,比如《论语》引用《诗》来评论《诗》。《诗经》共有305册,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典。最初叫《诗经》,后人也称之为《诗三百》。
4.诗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格调、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音乐进行分类的。风,也叫国风,是一种具有诸侯国地方特色的音乐歌曲,雅是周代京都地区的音乐歌曲,分为雅与雅。赋是皇家祠堂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时的音乐歌曲,分为周赋、陆赋、商赋三种。《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布置叙事对象的方法。比较就是比喻或者类比。兴就是把东西拿起来,先说别的东西,这样才能使词被唱出来。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齐元谷、陆、颜、赵茂基四家教导《诗经》的诗。最早的三个家族成员,“金文氏”,西汉时立为秀才,分别死于三国、西晋、宋代。《石矛》是东汉学者创立的一首古诗。尔雅在训诂中应用广泛,流传至今的《左传》抄本很多。
6.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诗经》根据不同地域和音乐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一种具有诸侯国地方特色的音乐歌曲。* * *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民谣,少数贵族作品。雅是周代京都地区的一种音乐歌曲,分为雅与雅。优雅31篇,历代多享;潇雅有74篇文章,被很多人抒情。雅士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皇家祠堂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时的音乐歌曲。分为《周松》、《松露》、《商颂》三首,40篇文章。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象征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是直接诉说诗人的感情或引述对象;比较是隐喻;兴是开始和开端,通常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它可能与诗中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可能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技法。
8.天真地想:原句出自《诗经·松露·传》最后一章。春秋时期孔子评价《诗经》的总体思想倾向。“诗三百首,一句话,说的是:天真无邪的思考”。所谓“清白”,就是“还权”,意思是《诗经》的思想内容是纯洁的。
9.本文有三首诗:《春秋》太短,晦涩难懂,所以有一些作品解释。有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的《左列传》,战国时期齐人龚阳高的《公羊传》,战国时期鲁国人顾良池的《列传》。龚、顾在《春秋》中阐发“大义”,而《左传》则以史实叙述历史。
10.毛简:汉代毛衡、李茂为《诗经》所作的注释,称为《石矛传》,简称“石矛”。东汉时期,郑玄对《毛诗》作了注释,简称《毛诗传》或《郑注》。
11.今文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分为今文古文。西汉文帝年间,晁错根据傅盛的背诵编撰了28部《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金文尚书》。汉武帝时期,在曲阜孔庙墙发现了另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书,叫《中国古代史》,比中国近代史多了16。这本书在西晋末的战争中遗失了。东晋初,史美鸾在张羽呈上的《古文经》,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春秋》:这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总称。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从鲁寅年到鲁哀公十四年。《春秋》年谱极其简略,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以一字为贬的文风,含蓄含蓄的文风,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第60页
3.《国语》:是国家记载的史书。写于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故称《国语》。这本书既尊重仪式,也尊重道德;尊重上帝,重视人民。第60页
4.《左传》:原名《左春秋》,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的编年始于庐隐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有在四至十四年间先后被韩、魏、赵灭掉支氏家族的史实。第64页
5.《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末年,刘向整理了一批书籍,得33条,按国家分为十二项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录了当时谋士的言行。第73页
12.春秋三传:《左传》、《杨公传》、《谷亮传》的统称。《公羊传》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作,汉武帝时寿和他的弟子胡武生所作。《谷亮传》为战国时鲁国人迟所作,后为汉人所撰。两部传记都侧重于阐述《春秋》的微妙含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较高。
13.孔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他为“至圣”。《论语》是一部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目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学的重要代表,后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主要记录孟子言行的纪实性散文。
14.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的统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其思想在道家后学中的记录和发展。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他后期著作的汇编。
15.理解人,评论世界:理解人,评论世界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正确理解作品的意义,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避免主观臆断。
6.《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这本书是战国初期孔子的弟子和后来的学者写的。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书:《论语》、《齐》、《古文论》。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了齐《论语》和古文《论语》。* * *包括学习、从政等二十条。第87页
7.牛逼之气:孟子提出了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通过正气的积累培养出来的。是“至高无上、刚强有力”、“充盈于天地之间”,表现出一种崇高无畏的精神状态。第99页-100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立的政治哲学文集。今有55篇,少数篇章已被后人侵占。他的著作综合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以法律为基础,集法、术、势于一体的极权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他的杂文多是说理、逻辑、透彻、深刻、旗帜鲜明,言辞犀利,文风陡峭,善于分析类比、总结归纳,善于用历史故事、寓言来说明事情。
17.《楚辞》: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出了战国楚地出现的一种新的诗风;二是指战国汉人以这种新诗体写的作品;第三,指汉人编辑的著作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是代表作。
18.骚:《诗经》《楚辞》简单拿《诗经》中郭峰、《楚辞》中《离骚》的重要作品来说,就叫骚。《国风》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原著,《离骚》是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原著。这两部作品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优秀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19.屈宋:先秦时期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统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闻名。他对赋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将其并称为屈、宋。
20.《九歌》:屈原在楚地民间流行的祭祀歌的基础上所作的一套祭祀歌,共十一首。祭祀的神分为三类:神、俗世神、鬼。神是东方太乙皇帝、东方君、云君、大司命和四明。相关的五首歌词,大多表现了对神灵的敬仰和赞美,写得很郑重。地球上有向君、项太太、河伯和山鬼。这四首诗都是情歌。人们通过描写上帝的爱情生活,赞美纯洁的爱情,大多是清新的、伤感的、深情的。关于鬼魂的文章只有一篇,国丧,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的热烈致敬。它热情、悲壮、苍劲、质朴。
21.田文:屈原的长诗仅次于《离骚》。以反诘的形式,连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以及他敢于怀疑、批判旧观念、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字四句一节为主,运用反诘和参差不齐的层次,被誉为“千古一绝”。
22.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种学派纷纷著书立说,招收弟子教导学生,宣传自己的主张,互相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明、墨、纵横、农、杂、小说等十家,其中儒、道、墨、法影响较大,尤其是儒、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