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高分求巴金《家》中冯乐山的人物解析。。

(1)觉慧:觉慧的一代青年中,高家第一个叛徒觉慧最有光彩。他是个锋芒毕露的闯将,是新一代青年的代表,具有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的许多特点。对民主运动和社会改革的高度热情和忘我精神,是这个人物全部性格和行为的思想基础。

1.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家庭内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在家庭的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站在最前列,他是大胆的。他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觉慧信奉的是另一种人生哲学:“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鼓舞自己和同伴们“向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权威,并敢于针锋相对地同他们进行斗争。他敢于违抗高老太爷囚禁他的命令,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敢于平等地爱着婢女鸣凤,尽管对这爱的结局十分迷茫;敢于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出逃。他顶撞三叔克明和陈姨太、鄙视卑下五行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在高老太爷病危之际,他坚决反对请神驱鬼的迷信活动,在高家一派阴森的气氛里,独自一人同全体封建家长和封建习俗开战;在高老太爷死后,他又反对把将要分娩的瑞钰搬出去,并极力说服觉新改变一味屈从的习性,劝他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起来斗争。

2.幼稚:他在思想上的简单和不够成熟。

最初,他也是一个受着父母和长辈溺爱的无忧无虑的少爷。由于能和轿夫、仆人混在一起,听到他们悲痛的呼声和人生的议论,渐渐同情“下人”凄惨的命运。他在中学时,爆发了“五四”运动,反对封建主义的“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猛烈地冲击和催醒了他,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败和罪恶。在欢度春节的笑声中,他感到“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他看到琴要上男女同校而不得,梅表姐与觉新相爱而不能,就更“憎恨这种生活”认为这个“家”是禁锢青年思想窒息年轻生命的“狭的笼”。这时期他恨家,但并没有真正觉醒,因为这只是一种朦胧的不满情绪,还未能形成对旧制度的清醒认识和反抗行动。

后来当他在严酷现实面前遭到打击时,他才自觉走上反抗的道路。在经过“捉鬼”“血光之灾”的较量,进一步看清了克安、克定的真面目,自以为在道德上精神上比他们高出一筹。

3.犹豫和不够果断:觉慧在行动上有时显得犹豫和不够果断。主要表现他和鸣凤的关系上。

觉慧对鸣凤的爱情是真诚的、纯洁的、大胆的,他蔑视封建的等级观念,以一个“少爷”身份去爱一个丫头,并发誓要把她从悲惨的命运中拯救出来,这种爱情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但是,对这样的爱情,他仍有顾虑。当他无意间想到鸣凤的命运时,他对命运的安排感到不平。他想反抗它,改变它时脑子里又浮现了奇怪的想法。自语道:“不会有的,这样的事情做不到。”“假使真有了这样的事情呢?”他又这样地问自己。于是她想象着会有的那种种后果,他的勇气马上消失了。他又笑着说:“真是梦想,真是梦想!”

(2)觉新: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

责任,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其实, 觉新的思索结果常常是源于长房长孙的所谓“责任”,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责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让觉新倍尝心酸,屡受沧桑。而也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当弟弟要离开这个“家”,奔向光明时,他又掏出了与死去的瑞珏***同为三弟准备的盘缠。不要小看这一笔的处理,他使整个高觉新的思想轨迹清楚明白的呈现出来,使人物的层次变得丰富而,统一。难怪当三弟怒斥大哥无能的时候,瑞珏挺身而出说:“他不是这样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的男儿绝不是无能无用之辈.

(3)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4)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