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四大名著和西游记在明代有没有禁书?
怎么不靠谱?一个一个听我说。
首先,有人说《西游记》被禁是因为宣扬佛教,贬低道教,让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很不高兴,所以被禁了。说这话的人一定没读过西游记原著。在这部西游记里,佛陀的弟子阿难和伽耶,都被写成贪得无厌的人,向唐僧要紫金钵盂。就连扶贫济困的观世音菩萨,也曾在这一次“三藏落水屋观音救鱼篓”中“不穿素净的蓝袍,系上小袄”。我腰缠锦裙,光着脚。没有绣花披肩,手臂裸露。“看上去衣冠不整,全无庄妍之宝。这样的描述怎么能说是捧佛教呢?相反,书中提到道家炼丹的地方,态度都很认真,对道家修行也不轻视。
所以说西游记前期,孙悟空大闹龙宫夺金箍棒,闹天宫开蟠桃会,宣扬谋反思想,不利于皇帝维护统治,所以被封杀。这就更扯淡了。其实明朝的皇帝真的不在乎这种“叛逆思想”,但是很开明。比如《议事录》中记载,在明朝的宫廷里,每年元宵节都会上演一些大型的木偶戏(木偶戏)给皇帝看。有什么木偶戏?——“或者英国打败李王的故事,或者孔明七擒,或者太监三宝下西洋,渡海,孙悟空大闹龙宫。"
看到了吧,西游记的故事可以堂而皇之的在朝廷上给皇帝看,上演的剧情正是孙悟空所谓的“谋反精神”!皇帝们看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记住反抗皇权的内涵。
而以「孙行者龙宫大闹」上演的木偶戏又是怎样的故事?分别是诸葛亮七擒、郑和下西洋、英国公爵张辅大败越南(李王)。用现在的话说,这些都是明朝的“主旋律作品”,代表了皇帝所认可的价值观。《西游记》的故事可以和他们并列,这本身就说明《西游记》的剧情没有问题,也不会触犯皇帝的大忌。
《西游记》不仅在皇宫流传,在明代也受到民间的广泛追捧。当时明朝的印刷业和图书出版业已经很发达了。当然,这也归功于朱元璋取消了书税。所以明代的通俗小说,就是各种满天飞的雕版印刷和手稿。《西游记》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明代,《西游记》至少有十种版本,如《实德唐本》、《民斋唐本》等。换句话说,有十几个明代的“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周的副本。这一周,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朱元璋的儿子,是太子。试想,如果《西游记》真的被禁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敢大张旗鼓的印卖,连太子都参与进来?
到了明代,《西游记》的受欢迎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有多热?让我们看另一个例子。
明朝末年,有一种迷信的宗教叫“罗教”,又称“无为教”这部关于罗教的古书叫做《无为卷》。虽然名字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内容很简单:
四个唐三藏师徒的名字、来历、结局都写得清清楚楚,除了白变成了“火龙驹”,其他的故事都和《西游记》里的一模一样。最神奇的是,猪八戒成了掌管干坤的“世俗佛”,地位一下子大有提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老人家姓朱(猪)像明太祖。甚至一个迷信宗教经典的,拿《西游记》的情节来凑数,可见当时即使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人,对《西游记》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这不是说西游记没有被禁吗?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西游记从来没有“享受”过明朝禁书的待遇,那么有人可能会问,禁书的待遇应该是怎样的?更别说,明朝还有一本真正的禁书,是《剪灯新话》,待遇和《西游记》有天壤之别。
明正统七年禁止截新话,《英宗实录》有记载。当时的国子监侍酒李世勉就曾提出抗议,认为《剪灯新话》一书是“异端邪说,混淆视听”,要求禁书。明英宗和朱祁镇同意了,并将法令交给司法部,要求所有政府办公室内外仔细搜查。如果他们看到任何新话和类似的书,就会被“烧死”,印刷、买卖这种书的人也会有罪。从此,“剪灯”二字成了禁忌,就连模仿“新话”写“剪灯”的李昌齐,也因为写书被踢出了家乡的乡贤庙。这就是禁书会有的待遇。而《西游记》却从来没有在正史中记载过禁书,也没有问过卖书的人。怎么会有“禁书”的影子?
可见《西游记》在明朝根本没有被禁,说《西游记》被禁的理由没有一个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