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写的这本书叫什么名字?

李[1848-1911]河北大城县臧屯乡人,祖籍山东齐河。根据他的墓志铭,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确实是咸丰七年(1857)被郑亲王端化派入宫做太监的,但他的年龄是13。关于李的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据说他是河间府一带的流氓。他因私售硝基磺酸入狱,出狱后转行修皮鞋。他被称为“皮尼特罗利”。后来他来京,经同为宦官的沈介绍,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他作为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入宫,并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宠爱。事实上,李根本没有服侍慈禧梳头!“我没见过李老太太梳头后的样子,也没听说过。为老太太服务了七八年,梳头。把它交给老太太后,我只剩下一把梳子——刘的头发。从来没有其他人取代过他。”这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老太监。他温柔,温顺,温柔,有礼貌。他总是从眼角的皱纹中露出开心的笑容。他为人服务的方式温和而恰到好处,让被服务的人感觉很舒服。宫女们对他很亲热,真诚地叫他刘叔叔。他经常给宫女带些针线活,这是宫女缺的,但他不给任何人。宫女们有时见到他会打招呼,问他吉利的话,他也总是礼节性的给他,不管他是谁。知道他受欢迎,老太太经常说,“下去,让他们给你泡茶!”很大的面子,让宫女们在宫里品茶,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刘太监再三让他跪下,说:‘不敢忍,不敢忍!’太后越是给面子,他就越是谦虚谨慎,这也是刘太监长期受宠的原因。——《宫女谈去录》(金易、)但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及清代档案中记载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明显是杜撰的。但这种说法广为流传,甚至在朝鲜大臣弹劾李时,李在奏折中被称为“小篦李”(“篦李”在过去是妇女梳头的工具)。李入宫后被封为李进喜,入宫14年被慈禧封为。曾在东陆的音乐处和任静宫当过差官,同治三年(1864)16岁时调任长春宫慈禧。此时宦官安德海受到慈禧的宠爱,红得发紫。虽然同时入宫,但地位相差甚远。后来,安德海过于张狂,终于在同治八年(1869)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斩首。李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人,从中他懂得如何摆正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李不仅学会了揣摩主人的脾气和爱好,还尽力讨好主人,处处小心翼翼。在墓志铭中,他说自己“事恭敬,事宽大,有一年不懈怠。”即对主人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年不敢放松。这是李。

成功的秘诀。

慈禧有福了

慈禧太后爱看京剧,经常送艺术家东西。有一次,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她把他叫到眼前,指着桌上的蛋糕说:“这是给你的,拿回去!”杨小楼磕头致谢。他不要蛋糕,就大胆地说:“给老佛爷磕头。我不敢拿这些珍贵的东西。请…再给我一些礼物…“你想要什么?”慈禧心情很好,没有生气。杨小楼又磕头说:“老佛爷真有福气。不知你能否给我一句话。”慈禧听了很高兴,就让太监拿来笔、墨、纸。慈禧大笔一挥,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子看了慈禧写的字,平静地说:“‘福’字在‘师’字旁边,不是‘义’字!”杨小楼发现这个词写错了。如果他把它拿回来,他会被谈论。难道不是欺君之罪吗?不收回就不好了。慈禧太后一生气就会自杀。是或不是,他在冒冷汗。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慈禧太后觉得相当尴尬。她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别字,又不好意思再来。旁边的李脑子一动,笑着说:“老佛爷的福气比天下任何人都多一分!”杨小楼一听,赶紧转头磕头:“老佛爷有福了,奴才怎敢领万人之上的福!”慈禧太后担心不能离开舞台。听到这里,她赶紧把船往前推,笑着说:“好吧,我第二天给你。”就这样,李为两人走出了困境。

首席太监

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被任命为太监总管。这个职位一般需要在宫中服务30年才算合格,而李刚刚入宫17年。光绪五年,李出任四品华陵总经理。随着慈禧对权力的日益垄断,李在的威望也日益突出。李31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和恭敬房的头儿(清朝太监的头儿)说话了

图片(3))相等。光绪二十年,四十六岁的李被授予二等功和一枚花羽。虽然这只是荣誉的象征,但在宦官中却是前所未有的。雍正帝规定宦官的等级为四级,但慈禧却为李打破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慈禧的宠爱

令人不解的是,李虽然受到慈禧的宠信,却始终没有离开慈禧,成为敬室的主要管理者。不清楚是慈禧不愿意,李本人不愿意,还是有人从中作梗。慈禧和李几十年来结下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独裁者,在政治上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但她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妇人。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除了安德海,只有李体贴入微。晚清宦官刘兴桥等人回忆,慈禧与李之间的感情很深,只有李才能解决慈禧的烦恼,为她尽心尽力。刘兴桥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录》中说:“一日三餐,朝夕起居,既有宦官相送,也有当面寒暄...在西苑和颐和园居住时,慈禧太后经常来找李::“!“我们去散步吧!”慈禧太后有时会把李叫到她的卧房,谈论长寿的艺术,他们经常谈到深夜。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李实际上成了慈禧晚年生活中的“伴侣”。

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的讨论

慈禧对李的日益宠爱,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忧虑。有人说,李如果有朝野倾轧、收受贿赂、门下投票的权力,就能当大官;有人说他“插手朝鲜政治,广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诬陷支持变法的大臣,站在光绪一边。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水师已训练成军,请求朝廷派大臣视察。慈禧派宰相兼海军衙门大臣淳亲王视察。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地位高贵,要派太监和医生随行。春王子是一个非常精明谨慎的人。他自告奋勇派李随行,以减少太后的怀疑,慈禧当即批准。春亲王五月初回京,朝廷里一片不满的声音。御史奏至光绪,批评李随醇亲王游水师。他们还说,李自高自大,结交地方官员,并接受贿赂,所以他应该受到惩罚。李

对此,清代著名维新派王昭说,淳亲王出京后,每次会见文武百官,都请李陪同。他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夺权的嫌疑,和李都可以作证。而李却记住了安德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替太子扛着旱烟袋,随时包烟送烟,但回到住处,却不见一个客人。从李的谨慎表现来看,王昭的说法更可信。此外,在他的诉状中没有举出李违法的事实。慈禧太后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益昕从御史降为主事。

朝臣攻击

光绪二十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大败,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于是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把李也带上了。陕西道刺史恩普、福建道刺史安、财政部官员楚等纷纷上书,指责北洋水师将领贻误军机,并暗中勾结宦官李总管,相互包庇。其中,在安的奏折中,“和平建议来自皇太后,李实际控制”,称对日决策看似由皇太后作出,实则已由李控制。这句话成了人们批评李干涉国家大事的一个有力证据。其实,安魏军的本意是要求慈禧停止事事牵制皇帝,严惩李鸿章。李虽然参与了奏折,但只是作为陪衬。慈禧太后大怒,以皇帝的名义发了圣旨,说天下的事都要听慈禧太后的。随后,安魏军以“使疏远太后”和皇帝的罪名被革职,并被逐出军队。朝臣对李的攻击是徒劳的,主要是因为攻击都是道听途说,没有真正的证据。据清史家分析,很多想在地方上谋官的人都走过李的路,但谁也说不清他是否真的去慈禧那里打通了。以慈禧喜怒无常的性格,连李都不敢轻举妄动。事情办下来,人们认为是李经理的作用。事情不办,李经理就没面子了。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后身边的人,谁能说得清?

敲诈官员

李确实是贪财,虽然证据不足。怀来县前县长李悟·连赢(右)与崔玉贵(左)和慈禧合影。

雍曾在西部庚子狩猎系列讲座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带领光绪和关白出逃,吴用被任命为西进途中的粮站,手握钱粮大权。他回忆说,到了山西后,皇太后越来越招摇,一切开销都要当地负担,而宦官则趁机勒索钱财。像大太监和有点权力的小太监,都是要几两或者十几两银子才能送。但是管事的太监就不一样了,没有一百两左右是绝对不行的。不仅如此,李等人还想尽一切办法敲诈勒索朝鲜官员。江宁织造是内务部设在南京的一个机构,负责办理丝绸、缎子服装,采购各种皇家用品。江宁每次织衣织料,都要向宫里的太监请示,拿回图纸,按图纸制作。这是李向和他的宦官们要钱的机会。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宁织造京籍工人赖玉在给江宁织造广厚的信中说,李利用他们勒索白银120两。赖雨在信中说,如果别人还能用言语来磨,只有这个李经理不好对付。以慈禧的精明和世故,她不可能不知道身边的一些宦官在胡作非为,但只要不干预政事,自己舒服地服侍自己,宦官对金钱的贪欲在她眼里算不了什么。

天生光滑

慈禧和光绪不和。深受慈禧喜爱的李是如何与他们相处的?两面讨好,四面玲珑,是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自保之策。众所周知慈禧和光绪的政见不同。李在两人之间采取什么态度?有人说他站在皇太后一边,反对变法,陷害皇党。还有人甚至说光绪是被李毒死的。但也有人说李生性圆滑,两面讨好。不仅太后喜欢他,就连光绪也爱他,因为他从小受到他的照顾,称赞他“忠君”。王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慈禧带领光绪和文武官员出逃后回京,到保定暂住。慈禧太后睡觉的地方铺着漂亮的被褥,而李住的稍微差一点,但也很好。光绪睡的地方很惨。李侍候慈禧睡后,前来拜访。他看到光绪坐在灯前,殿里没有人值班。问了才知道皇帝没什么好遮的。当时是隆冬,我根本睡不着。李立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流涕:“奴才死有余辜!”还带了自己的被褥给光绪用。光绪后来回忆逃亡西方的苦难时说:“没有李安达(老搭档或老师傅),我也活不到今天。”

退休

戊戌变法后,李说话谨慎,没有明确站在慈禧一边。从那以后,慈禧在感情上对他有些疏远。在逃回北京后,李认为他已经尽了一生为皇室服务的义务,可以考虑退休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病逝于北京西苑一鸾殿。宣彤元年二月初二,李为慈禧办完丧事,离开了她生活了51年的皇宫。当时掌管内廷的玉龙皇后感谢他在宫中服务多年,允许他退休,原薪每月六十两银子。

字符的其他信息

关于李的出宫及其葬礼,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看到光绪的弟弟拿着李(右)和崔玉贵(左)侍候慈禧的照片。

从政,恐遭报复而退宫;也有人说,李死后,宫里的太监抢走了他的遗产,太后没收了全部财产;还有人说,李生前得罪了不少人,出宫后隐居,最后却在后海附近遇刺身亡。虽然类似的传说非常流行,但从清朝对李出宫和死后的安排来看,这些传说都是不可信的。但是为什么李的墓只有他的头,而他的身体却不见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至少,李病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作为宦官,李在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有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和财富也滚滚而来。但也正是因为与慈禧的这种特殊关系,他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李去世时,接受清廷65,438+0,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太监陵园建豪华墓。李的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剩下碑帖。李在去世三年,享年64岁。此时,延续了200多年的清朝已经风雨飘摇,灭亡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