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阳记忆”之二十五:读明?邢址的《游山谷记》
二十五、一工两曲,探究追真
__读明?邢址的《游山谷记》
邢少山
我村明朝监察御史邢址的《游山谷记》放大挂在大邢村宗祠里,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品读,我看了这篇文章也深有体会,我以为它有“一工两曲”之妙,意在探究追真事物的本来面貌。
此文的题目是“游山谷记” ,文章表面看来是一篇游记,而实质并非如此。然而,既然名为“游山谷记”,当然作者要从记游开始。按照游记一般的写法,文章开头交侍了游玩的对象、时间、地点等。但它先写地点,且其地非同平常,它是“释宝志之所卓锡,宋黄太史之所乐游” 之地,还特别介绍了黄庭坚“因取以自号焉” ,而且他的名声却远远超过这个山谷寺。读者注意,邢址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接着,他写了游玩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而在地点与人物上却有两个小插曲: 一是本想上九华,“弗克”,只得改登“潜岳”;二是原本春岩高的小儿子陪同,因生病没去成改有祜山随往。这二个变动,作者为文章发掘的主旨巧妙地作了铺垫。
下面游记正式开始。作者先写了出城郭看到的山区特有情景: 居民们“民居多植竹为蓠,孤梅横出蓠外,花开正繁,蓠下竹萌,亦茁茁渐长。行六七里,溪曰“沙河”,浅而广,跨以木桥,袤称之而隘,仅容舆。俯视溪流,危怖弗宁。”而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特别写了“水轮”。邢址姑孰阳川人 (即我们当涂湖阳人) ,从小在石臼湖边上长大。一个水边上长大的人对山区的景物格外新鲜、敏感,因此作者对山中物景也写得异常生动,有趣: “山雨溪涨,缚竹为筒,水驱轮转,筒自轮以溉田,无庸人力也”。而对于水轮的 “恰到好处” 作了赞赏。这些议论表现了他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事物内涵的深究。这与后面文章中所要追求事物的真谛是相辅相成、一脉贯通的,读者只有贯通全文后,回过头来才能体会到此处描写的真正含义。
进入谷口,所游的目的地真正到达。如果说前面是文章的序曲,那么现在已进入文章的主旨了。这部分把游山与追踪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以贯通。当然作者的明线仍然是游记,而暗线包融主旨,深藏意蕴。
这主旨分上山、山上、下山三个部分来叙写。
上山,从谷口写起,石桥、亭、寺、塔、涧,最后来到山王殿。一路的景致是: 石桥跨亭,山道陡峻,劈崖为路,合谷为涧,溪水急涌,寺、塔历历可见。来到佛殿,见殿掀辖壮丽,雅与山称,然 而自已没有力气了,只得在殿中小憩。然而没有到顶,喝喝茶,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向上爬。爬到南亭,感到腿酸气喘,而眼前的美景出现了:涧水悬岩下泻,可玩可听,山泉出流,大旱不涸。作者被山景所陶醉、鼓舞,又一鼓作气来到东亭。进入石门,看见拱而立的小塔,至此上山的道路愈加陡峻,膝更酸气更喘了,怎么办,作者没有退缩,而是与祜山相挽而上,一幅艰难行走的情景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作者这种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人们是何等的鼓舞,让人们学习做任何事情时一定要有这种坚持不懈、艰苦跋涉的精神,至此篇文章的主旨已露出大半个“山头”。
文章的重心部分在山上。山上,作者写了他的所见、所感、所闻、所议。所见,“回顾四际,西山夹抱而生,中一山为高,高二里许,广不及一,幽邃高峻,中空外塞,长溪绕鹿,奇峰环绕” ;所感, “真幻境也了,宜达贤高士至此注念焉。”;所闻,在后殿听到诸僧诵经之事,说是有仙鹤在此栖歇,且经书记载详细而记叙的人却隐去了姓名,这使作者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我们说,邢址,作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23年)的一个进土,文人学者,对这些疑问比对游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于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同来的祜山议论: “黄鲁直爱此蒙号,而谨无识记,何之?” 作者对这个山的传说、记载不留名、名人自誉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兴趣,大惑不解,他决心要认真考察一番,而偏偏却有人查过县志,说“旧有志,散失之缺,宜速考之。” 这更潋发他穷追不舍的意念,这时与他一起讨论的人佑山又说: “是是。只要得到你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了。” 所以才有后来邢址不顾旅途劳累“书于太湖行台之东轩” ,“以复祜山” 的文笔。
下山,写得很简单,然而一路也有景物,东佛堂,文音阁,石牛洞,三祖墓,白鹤观,但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地方没来得及去,留下小小的遗憾。下得山来,己二更天了。
文章从出郊外写起,进入谷口,上山,来到山下,然后下山,己有整整一天的游程,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也好像随邢址他们游了一次“潜岳” ,赏遍了潜岳的奇丽风光,当然它是一篇游记,用明线贯通;然而我们说,它更深次的意义是在探究追真,是一篇考查提示,意要人们把他看到听到特别所怀疑的事情继读考究,且暗线始终伴着明线深入相随、发展,文章层层推进,波澜起伏,用伏笔、铺垫涌进,环环相扣,一直到了最后“庐山面貌” ,揭示主旨。此文确有“一石两鸟”、“一工两曲”之妙,所以作者在文后特别交侍说: “匪曰记游胜,盖欲速考志也。” 此时,人们才真正知道《游山谷记》的含义所在。
现今,当人们在宗祠里读到这篇文章时,对于我们做任何事情,不是一种很好的启迪和教益吗﹖
附:游山谷记及译文
游山谷记
明·监察御史 邢址
大江之北,皖公、天柱、潜岳三山鼎峙,为舒境之胜。然僻远罕至,惟邑西十五里,有山谷寺,释宝志之所卓锡,宋黄太史之所乐游,因取以自号焉,为尤胜焉。
嘉靖丁酉孟春,予按楚粤,自江南陆行,望九华辄欲登,而两弗克,出池口渡江,而北望皖城诸山,列无表,而慨念之。九华既弗遂已,得一登潜岳亦可少偿夙愿也。次潜山,会春岩高子,通家友也。而同年,冯子自给谏以言忤时宰,出二潜事,尤契合。因喜兹游之得遂,而二子亦夙约以俟。
至日,高子抱病不能偕,与祜山肩舆而行,出邑西郭,经田野间,民居多植竹为蓠,孤梅横出蓠外,花开正繁,蓠下竹萌,亦茁茁渐长。行六七里,溪曰“沙河”,浅而广,跨以木桥,袤称之而隘,仅容舆。俯视溪流,危怖弗宁。渡桥循溪而行,溪旁有轮著水,左右曰:“水轮。”山雨溪涨,缚竹为筒,水驱轮转,筒自挽以溉田,无庸人力也。因叹息丈大于桔槔而恶其机,观此可慨也。
复五六里,有民居数十宇。抵山鹿,复里许,至谷口,僧道分列而迓,石桥跨亭,亭曰:“西林。”桥旁石碑镌为“潜岳” 二大字,前守胡可书也。仰盼山椒,迥出霄汉,梵宇浮屠,历历可见。入谷口,左山劈崖为路,右山合谷为涧,水活活从桥入溪。行数十步,至山谷寺。入门,路渐高,复敢十步,折而东,松竹交荫,为天王殿。谷寺磴道渐陡峻,乃下舆,跻蹑而上,入佛殿,观制度掀辖壮丽,雅与山称。殿后转折而西,憩僧舍,沦茗。解带复上,至高南亭,而膝巳酸,喘喙渐急,少休焉。西瞰涧水,悬岩可泻,可玩可听。泉自山谷、石牛洞出,虽亢旱不涸。从亭东上入石门,石有小塔,石内一佛,拱而立。至此,蹬道愈峻,膝亦酸,气亦喘,乃与祜山相挽以上。
至塔殿,回顾四际,两山夹抱而出,中一山为奇,可二里许,广不及一,幽邃秸峻,中空外塞,长溪绕鹿,奇峰环拱,真幻境也了!宜达贤高士至此注意焉。塔七级,云天宝时建寺。南窦塑灿师像,龛灯荧荧,佛香袭人。北有级可登,出塔后殿,进诸僧捧一卷至,展诵之而遗迹俱载,所云鹤锡多幻妄异端,每持此惑世,未可信也。卷首一记,叙诸形甚悉,文出熙宁人而隐其名,因与祜山论,黄鲁直爱此蒙号,而漫无识记,何也?访县志曰:“旧有志曰散失久矣,志所以备故实,照鉴戒,虽小邑不可失,宜速考之。” 山曰:“惟惟,得子之文章,可从事矣。”乃下。
燕干东佛堂,后有观音阁,如负峭壁,甚陡绝,相传达摩所凿者。欲访石牛洞,三祖墓,白鹤观诸奇迹,而日已哺,弗果,乃下山从故道归,至行台,己二鼓矣。
早束行装,祜山将之邮亭。复审前请,晚寓太湖县,因次其事,以复祜山。匪曰记游胜,盖欲速考志也。
姑孰阳川邢址书于太湖行台之东轩。
注释:
1、邢址:字汝立,当涂县湖阳乡大邢村人,是邢询的次子。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23年)进土,授北京刑部山西司主事,因为官清廉,升山东道监察御史。
2、释宝志: 东晋僧人道安, 佛教高僧。
3、卓锡: 卓,立;锡,锡仗,僧人出外所用。因称僧人在某地居留为 “卓锡。” 杨载《赠惠山圣长老》: “道人卓锡向名山,路绝岩头未易攀。”,
4、黄太史: 黄庭坚(1045--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人称黄太史。后因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论诗标榜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处” 。为“宋四家”之一,著《山谷集》,自选诗文《山谷精华录》,词集《山谷情趣外篇》。
5、尤: 更加,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6、嘉靖丁酉: 公元1537年。 嘉靖,明世宗年号; 丁酉,嘉靖16年。
7、按: 巡行。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按榆溪旧塞。”
8、楚粤 : 楚,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粤,古因百粤地而得名,广东省的别称。
9、卒(zu族)列(li里): 卒,同“淬” ,高峻而危险。鲍照《芜城赋》: “淬若断岸。”列,犹“逦迄” ,连延不断。《法言·吾子》: “观书者,譬之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列施也。”
10、表: 特出,屹然独立,《楚辞·九歌·山鬼》: “表独立兮山之上。”
11、溉: 灌溉。
12、次: 停留,指在旅行或行军途中。
13、夙愿: 一向怀着的愿望。
14、砦: “寨” 字的异体字。
15、通家: 世交。《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 '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称谓录》卷八: 《冬夜笺广记》戴: 明人往来名刺,世交则称通家。
16、忤(wu牾): 违逆,抵触。
17、兹: 这,这个。
18、风约: 风,风声,消息;风约,约定。听到消息就约定。
19、袤(mao冒): 南北距离的长度。如: 广袤数千里。
20、庸人: 庸,通佣,雇工。庸人,这里不指平常的人,指雇工。
21、桔槔: 俗称“吊杆” 。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春秋时代已经应用。用一横木支着在木柱上,一端用绳挂一水桶,另一端系重物,汲取井水。
22、机: 机关。
23、宇: 屋檐。例《易·系辞下》: “后世圣人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24、迓(ya亚): 迎接。《左传·成公十三弁》: “迓晋侯于新楚。”
25、梵宇: 佛寺。
26、浮屠: 塔。
27、滕滕: 水向上涌。《说文·水部》: “滕,水超涌也。”
28、跻蹑:跻,登,升;蹑,踩,踏 。
29、制度: 规模法度。
30、掀辖: 掀,举起;辖,统辖。
31、亢旱: 大旱。
32、涸: 水干,枯竭。
33、雅: 雅异体字,美好。
34、窦: 洞。
35、龛(kan堪) 灯: 供奉佛像点的灯。
36、荧荧: 微弱的光。
37、遗迹: 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如: 历史 遗迹。
38、幻妄: 幻,凭空虚构;妄,虚妄不实。
39、异端: 不合正统的主张、教义。
40、惑: 使迷惑。
41、悉: 详尽。
42、熙宁: 宋神宗年号(1068--1077年)
43、蒙号: 欺骗人的称号,指“鹤锡”。
44、谨:谨慎。
45、识记:记忆和识别的标志。
46、惟: 同唯。惟惟,答应的声音。
47、干: 涯岸。例《诗经·魏风·伐檀》: “置之河之干兮。
48” 从事: 参与做某种事情。
49、达摩: 菩提达摩的简称。
50、哺(bu补): 指口中所含的食物。《史记·鲁周公世家》: “一饭三吐哺。”这里说太阳被含去了,太阳下山了。
51、复审: 中国古代指下级官府判决的案件报请上级官府再作审判。这里是借用,向当地官府说要从原路回去。
52、盖: 发语词,无意义。
53、考志: 考,研究,推求;志,记事的文字、符号、图形等。
《游山谷记》译文:
大江的北面,皖公、天柱、潜岳三座山鼎立对峙,成为舒成县境内的名胜。然而地处偏僻,路途遥远,人迹罕至,只有城西十五里的地方,有山谷寺,是释宝志常常居留的地方,也是宋朝黄太史喜欢游玩之处,黄太史也因此自称而且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这个山谷寺。
嘉靖丁酉的初春,我到楚粤去巡行,从江南陆路走,看到九华山则想攀登,从两次没有能上去,走出池口过江,向北望皖城诸山,高峻险要,逦迄委延,屹然独立,感慨不已。登九华山既然没有遂愿,那么登一登潜岳也可以稍稍满足自已的心愿了。于是停留在潜山会见春岩姓高的儿子,高家与我们是老朋友、世交。这年,他的儿子自己上书言语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出了事,他的心情正与我相同。因此我很高兴得到这次同游的机会,而高的笫二个儿子得到消息也在等候。
到了那天,高的笫二个儿子因生病不能同去,只得与祜山并肩而行。出城西郊,经过田野,村民种竹当作蓠巴墙,梅花撑到蓠巴墙的外面来了,花开正茂,蓠下的竹荫,茁壮生长。走了六七里,有一条小溪叫“沙河”, 水浅而河宽,上面有木桥横跨,说起来广袤而实际上狭隘,仅能车轮通过。俯视溪流,危险害怕,心神不宁。渡过桥顺着溪流住前走,看见溪旁有轮汲水,左右说:“水轮。”山雨溪涨,绑着的竹子成为水筒,水驱轮转,筒的水从轮里出来进行灌溉,不须人力车水。”因此我叹息距高大对于吊杆的机关不灵便,看到这它是分道并列迎来的。
走了五、六里路,看到民房十多幢。抵达山脚下,又走了里把路,到了谷口,僧人走的小道两边排列迎接,石桥从亭子穿过,亭子叫:“西林。”石桥旁边的石碑上刻着“潜岳”二个大字,是前任太守胡可书写的。仰望山的聚拢处,迂迥在云霄处,佛寺、塔历历可见。进入谷口,左山劈开悬崖为道路,右山合胧山谷为溪涧,水向上涌,从桥下流到小溪里。走了数十步,才到山谷。进得门去,又行数十步,转折向东,松树与竹子互相搭盖,这里是山王殿。登上山道渐渐陡峻,于是下得车来,小心翼翼地攀爬,来到佛殿,看那规模法度统辖壮丽,与山一样雄伟。从殿后转折向西,我们僧舍里小憩,品茶。等精神恢复了又住上爬,爬到山的最高处南亭,感到腿酸,嘴里喘气加快,又休息下一会儿,向西俯看低下山涧里的水,从悬岩上住下直泻,可玩可听。山泉从山谷、石牛洞流出来的,虽有大旱而不干涸。从东亭进入石门,石内有小塔,石洞里的一小佛,拱着手站着。到此,上去的道路愈加陡峻,膝更酸,气更喘,于是与祜山胳膊挽着胳膊往上爬。
到了塔殿,回过头来四下张望,两座山夹着而生出来,中间一山最为奇妙,有二里路的高度,其他的山都不及它,幽邃高峻,中间是空的,外面却挤得满满的,长长的溪流绕着山坡流淌,奇特的山峰环绕着它,真是虚幻胜境啊!这里多么适宜达贤高士在此神念啊。宝塔七级,说是天宝年间所建。南面的石洞里塑着灿师的像,供奉佛像的灯,荧荧不灭,佛香袭人。北面有石级可上,出得塔的后殿,看见许多僧人不一会儿捧出一卷卷经书来,展开诵读而 历史 的遗迹都写在上面,而所讲“鹤锡”事,此事虚妄离奇,每次传播,迷惑世人,不可信。卷首有一记载,讲叙得非常详细,这些文字图形出自宋神宗时代的一个人,他而却隐去了姓名,因此和祜山讨论说:黄鲁直也爱此号,却没有标识,为何呢?找到县志说:“以住有记载,但散失很久了。县志之所以这样如实记载,就是给大家借鉴,事情虽小但不可遗失,需要迅速考查。” 祜山说:“是是。只要得到你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了。”于是我们下山。
燕有东佛堂,后有文音阁,好像背着悬岩峭壁,很陡绝,相传是菩提达摩所开凿。还想访石牛洞,三祖墓,白鹤观众多奇迹,太阳却下山了,未达到目的,于是从原路返回,走到行台,己二更天了。
早早整理好行装,祜山把它运至邮亭。我们请求回,晚上宿在太湖县,因此事停留,用这篇文章来答复祜山。这不是记名胜的游记,而是要迅速考查的提示。
姑孰阳川邢址书于太湖行台之东轩。
附:邢少山《敬亭山游记》
敬 亭 山 游 记
邢少山
仲春,乌云漫漫,冷风习习,宣城诗界,群贤毕集,皆纪李谢等之爱斯山之情,一路欢声笑语,游敬亭山也。
斯山去城六、七里,明?高维岳云:“敬亭浑沌于上古,疆理于周汉,而名胜于晋唐。玄晖发其藻,太白扬其辉,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贯之文,渐振振矣。”文人雅士必快登也,古往今来游者众甚,并誉为“江南诗山”者。
不知不知,游至双塔,两并立,俨如华表,亲似姐妹。塔六角七层,四面开门,砌仿木结构,皆半木檐,木楼板。近观,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门等。人说,此沿用唐代四方形平面之风格,现存古塔之中实属罕见。入内,惊现嵌藏苏轼楷书《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石刻,为之感叹不已。出塔四望:一峰迤逦抱青丘,双塔峥嵘笑天稠。斜坐耸立永不倒,宛陵路上招闲游。
上路,喇叭轻鸣人如潮,车来人往如穿梭。而今宣城父孺老幼皆上敬亭山,视山林为休闲之地,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场面壮观,宣城有俚俗谓:“三月三,上敬亭山。”今来者不绝,有吟者高歌。远处,山之杳杳兮,晓枫储露,更有龙灯舞蹈,锣鼓喧天,且舞且歌,“江南诗山”,若复之矣。
吾等及至皇姑坟,见一细流汩汩而出,滴答有声,回响于耳畔。吾等旁观,即玉真公之清泉也。站立墓前,翠竹点点,清泉悠悠,其掩于苍松翠柏之中。吁唏,富贵华荣皇家事,竹林幽深一荒冢,天地寂寞,许此处有空灵。望四周,山空、人空、心空,空,空,空。 吾伴孤云坐半峰,敬亭入我胸。抹胸意,云浓,荫浓,意浓,浓,浓,浓。不见鸟儿不见云,孤山把我迎。吾亦染太白山之情矣,又悟斯山狂放不羁之诗仙何以不厌看矣,人生之桀难,栖息之地相慰籍。鸣呼,烟、人、坟交融合一, 化为一体,吾等犹融斯山之怀抱, 附其山魂也。
人语:人若有情化作泪,天空忽飘细雨,飘飘霖霏霏,点点滴滴,吾等继续前行。前有石阶向上,而吾独撑雨伞行于蜿蜒石径耳。吾等众寻胜迹谢、李胜迹,继续攀登,不遗余力。移步青川,拾阶而上,树藤缠绕,山泉寥落。高者巅兮陷为渊,青龙缚兮裹青蚕。藓痕明灭,薜萝钩扶。天梯玉笋,或挽或攀。溪缓缓兮斧石穿空,木滋荣兮剑指天中。若夫敬亭烟雨,历历在目,朦朦胧胧,亦真亦幻。细观烟霞氤氲之万状,林壑影响之千端,心领神会,方知敬亭烟雨之美哉,美哉。
行至翠云庵,天又放晴,眼前一片开阔。庵前有虎窥泉,左有太白独座楼。众人散出,各自游览。吾上太白楼,见楼前有人摇头晃脑,吟诗放歌,自得其乐。吾等合其拍而唱和之曰:“众鸟飞来又飞去,彩云漫舞岂休闲。文房四宝书不厌,歌赋诗词长此山。”以歌吾文房四宝之乡盛者也。吟唱之时,掌声哗呜。继而吟者不断,各有颂词,尤以颂李白者甚众。亦有孩童吟:“千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涛声复起, 春雷炸惊,余音不绝,犹山谷之缭绕传响,“李谢诗魂今犹在,湖光照破万年愁”。
吾等在旗下聚拢,续登顶峰。人们奋力相携,有饮于途、杖于岩。弃置万倦,复履泥径。鸟驻树梢,鸣歌伴行;苔驻危崖,笑迎来客。及至山顶,人渐稀落,天高云淡,而风景犹盛。顶有平地,八尺方丈。地有一石,上书“云石”。一卷春色,恰似神笔。仰望上苍,乾坤朗朗,霞光铺彩,天地比邻。松涛阵阵,听有天语。云蒸霞蔚,赠我满目锦绣;山欢水笑,我还江南诗山。傍山海之村落,似星星缀落;行途中之车辆,如蚁甲之行。宣城城区,高楼如笋,满眼蒸腾。仰画屏翠墨之山峦,叹诗意敬亭;俯弯水细流,延感千年文脉。天生我材必有用者,此非李太白之别友叔云者乎? 方别秋雁、下宣州,顺其东流也,曲转千里,咏志歌怀,展李唐之雄风也。而今栖何在,我等慕日月之罔极,循诗山以漫游,珍惜盛世时光,恃馀音而韵夕阳,其趣无穷者也。
是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