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小说的文化输出

英国学者泰勒曾在1871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则、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总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全部成果。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各国有不同的文化差异。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只有通过迁徙、交流和融合才能得到发展。

结果我们进了电影院沉迷于星球大战和漫威英雄,西方外国人进了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和中医...文化外化的具象符号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这其中,有些连我们都没想到的民间元素,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无情的存在”。

2014年,美国人凯文·卡扎德(Kevin Cazade)在《武侠世界》网站上连续半年追15盘龙等中国网络武侠小说,从而成功戒掉毒瘾。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没想到的是,中国的网络夏衔小说出海,已经向大量18-25岁的外国人普及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文化。

武侠世界第一年就收获了百万英文读者,网站流量全球排名1378。如今,它的日点击量约为480万次,日访问量为565,438+00,000。作为后起之秀,文悦集团旗下的起点国际已经推出了38部面向海外市场的网络作品,截至2018年底,访问人数超过2000万。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很多文化符号太复杂太深奥,外国人理解不了。但如果从网络小说的情节出发,在波澜壮阔的背景下慢慢品味中国,那就“恰到好处”了。

同样,还有YouTube上的“中国第一网络名人”李,这是外国人对中国良好品味的另一个代表。

作为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她刚进入YouTube3三个月,就获得了银牌。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发布了104个视频,吸引了700多万粉丝的关注,几乎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超过了500万次。

美国人、澳大利亚人、越南人、巴西人、俄罗斯人...因为视频中她田园般的生活,爱上了中国。

在李的视频中,她自己种花、种菜、种庄稼,用古代的炊具按照古代的程序烹制美味;他还将专攻蜀绣,尝试活字印刷,手工制作传统文房四宝...前段时间,她还受邀访问马来西亚,会见王室成员,并向老国王赠送文房四宝,当地网络媒体《今日马来西亚》和中国媒体《中国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就在互联网视其为“国民公主”的时候,在中国,我看到无数中国网民凭借网络名人的背队发了财,却又理性地指出她不配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称号。相反,她以为自己只是为了流量变现,定位炒作,做内容不断迎合外国人心中“中国农村落后”的刻板印象。

或许,李自己也没想到,经营多年的个人IP,有一天会因为#李是文化输出品吗#这几个字,登上微博热搜。

其实除了商业营销的因素,茶馆君认为超越这个话题,反映出我们有些人在缺乏文化自信的心理下,混淆了“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输出”?

从外交角度看,文化输出的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保护民族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国之间的竞争会严重强调文化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古代,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曾经对周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强调适应时代,创造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完成中国梦。

如果把文化分为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类,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下,我们一直善于输出实用文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输出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网民提出并反感“李符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因为现在我们很少一个人在农村生活,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不断地向西方世界强调中国农耕生活的样子,因为这些在我们眼里都是“落后”的代名词,21世纪的中国显然不是这样。

而我们在文化自信上已经落后了,所以完全忽略了——在21世纪的外国友人眼里,没有李视频里的落后农耕,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朽意境和美感。

治愈心灵,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中华文明的古老技艺与智慧……这些都是外国网友沉迷于这位“国民小公主”的根本原因。我们讨论李子奇,因为她所有的视频都围绕着中国的传统饮食和文化。但其实我们不必严格定义她是不是文化输出——围绕田园的视频内容不能严格定义为“文化输出”,但却是外国人喜爱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

不仅是李,还有前面提到的《武侠世界》、中国仙侠网文章,还有我们输出到海外的各种综艺电视剧,包括独具中国特色的广场舞...这些都是外国人愿意接受的中国文化传播模式。虽然非官方,虽然很民间,但都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文化传播形式。

回顾一下我80后90后小时候是如何被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所感动的,我们今天可以用同样的甚至更多元化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相对于内涵深刻、形式科教的孔子学院式文化输出,网络名人经济下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动漫作品、网络文学、短视频作品...这些更接地气、更贴近日常生活、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文化传播方式,其实更容易让外国人接受,让他们迅速成为中国文化的小粉丝。

总之,文化输出很重要。但是,如果能出现更多的“李子”,丰富文化传播,帮助中国文化快进快出,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