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作者简介nathalie sarraute童年|内容提要|作品欣赏
娜塔莉·萨罗特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新小说派理论家。她于1902 (1900)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两岁时,父母离异,分别定居巴黎和俄罗斯。从那以后,她经常往返于法国和俄罗斯之间。到1910,他随再婚的父亲定居巴黎,开始求学。在小学和中学时,她对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阅读名著,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作品。1919在巴黎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和德国柏林学习历史和社会学,1922赴巴黎大学学习法律。1925结婚,从事法律工作。她于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于1939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祥兴》,这部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在小说中已经表现出“萨洛式的心理描写”方法。《一个陌生人的画像》(1946)是作家的第二部小说。在这里,既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动人的情节。它只描述了叙述者如何监视一对父女。但却得到了萨特的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首次使用了“反小说”这个新名词。四十多岁之后,作家继续创作了几部成功的作品,如《玛特洛特》(1953)、《怀疑的时代》(1946-1956)、《天文馆》(1959)、《金果》(65438+)。)等新作。《怀疑时代》是一部散文集,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浪潮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她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反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主张改变小说艺术,以心理描写为主,有一套完整的方法。除了童年,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心理现代派作品。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和父亲在瑞士度假。一个年轻的女人照顾我,教我德语。那时候“我”在儿童餐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我吃的最慢,因为“我”要按照妈妈的指示把像汤一样的米饭嚼碎再咽下去,这让周围的人不满,也让爸爸难过,但我觉得我应该信守承诺。当我来回巴黎找我妈的时候,这些都消失了,一切又无忧无虑了。我和妈妈去我叔叔家过了一个快乐的夏天,我叔叔在加米涅斯-波多尔斯基做律师。夏天过后,我去了伊万诺沃的父亲那里,那是我的出生地。我两岁时离开这里去了巴黎。我父亲和我在这里玩得很开心。父亲教我数数,我们也用俄语或法语互相开玩笑。圣诞节时,我们在我父亲在莫斯科的公寓里,一个年轻漂亮的金发女郎也和我们一起过节。圣诞节后,我回到了母亲身边。那时候父亲每次去巴黎都会带我去卢森堡公园散步,玩各种游戏。有时候我去酒店找我爸爸。有一次我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她不是那个和我们一起在莫斯科度假的人,而是一个叫维拉的黑发女人。她还和我们一起散步,读安徒生童话取乐。当时觉得很“幸福”。后来我妈和Kolya(她继父)搬到彼得堡生活,我也跟着。有一个年轻的女仆照顾我,我们经常一起散步和购物。晚上我爸妈出去后,我们就和其他丫鬟打牌,主要是玩“作家四重奏”,猜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那时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很多书,尤其是《王子》和《可怜的孩子》,其中两本对我影响很深。我不仅喜欢读书,也尝试过写作,但没有成功。妈妈请来的编辑说:“你先把拼写学好,再开始写小说。”我觉得这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创伤”,或许也是你很晚才开始写作的原因。1909年2月,我又开始动身去巴黎。那时候,父亲娶了薇拉,定居巴黎。“我”已经习惯了来来往往,但感觉这次的离别与往常不同。“我”一路哭个不停,妈妈安慰我说过了夏天再来接我。我妈把我送到柏林站后,有个“叔叔”——我爸妈和朋友带我去了巴黎。刚到巴黎的时候,“我”很想念妈妈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哭着拿出照片来亲她,于是写信告诉她我的不开心和向往,后来妈妈写信告诉爸爸这件事。这种背叛对于一直尊重和信任母亲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从此我们母女关系开始淡化。不久,我的继母维拉生了一个女孩,名叫莉莉。她的继母对她很宠爱,经常给她准备一些营养品,试图弥补命运没有给女儿的一切。我一点也没在意,但莉莉是个神经质的孩子,从来不懂母爱,经常用奇怪的声音嚎叫。后来渐渐发现后妈对我越来越冷漠,说了一句“这不是你家”之类的话。但是,她虽然对我有一种疏远的敌意,却从来没有对我发过脾气,可能是怕扮演后妈这个不光彩的角色,也可能是她父亲庇护了我。在女主人的影响下,仆人们开始对我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有人说“没有母亲的孩子是不幸的”,有人说“没有母亲的孩子是没有教养的”,等等。但是这些事件从来没有影响过我,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已经十月了,我妈还没来接我。在等待期间,我去了附近的学校,从零开始学习字母的拼写。老师耐心地教我。每次一个人在房间里,我都认真画画,努力工作。10岁正式上小学。我的继母通常漠不关心,从来不问我的教育情况,但她似乎很高兴为我准备学校设备。学校的新生活和孩子们的笑声非常吸引我,我每天都快乐地去上学。小学教育对我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学习很努力,每天晚上都让爸爸帮我补习数学,直到精通为止。那时候的我,背课流利,字正腔圆,让我感觉和他们融为一体。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以我的第一件伤心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黄金主题”,于是我以“我的小狗之死”为主题,写了一个充满儿童纯真无邪感情的故事,把抽象的东西描写得惟妙惟肖,不仅我自己很满意,父亲也很欣赏。大概过了两年,有一天我爸跟我妈说,她想把我找回来。他还说:“她真的很想去接你,她可以自己来,但她提出要我负责送你去,除非你让我去,否则我做不到。”这件事让我很矛盾,父亲把决定权推给了我。切断与母亲的联系,对我来说是痛苦的。这种纽带不是很牢固,但我有时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我父亲的语气鼓励我下定决心,我终于说了“我愿意留在这里”。这一举动从此将我父亲的命运与我深深地联系在一起,直到我成年。小学时深深影响我的是薇拉的妈妈和两位老师。我很爱薇拉的妈妈。对我来说,我真正的奶奶比不上她。我们相处得很好。她教我弹钢琴,给我读喜剧《寻找病夫》或者《钦差大臣》,有时候我们都笑着在地毯上打滚。我们也喜欢说德语,以恢复我们以前学过的德语。还有两位老师,伯纳德夫人和T队,都很关心我。伯纳德夫人经常邀请我和孩子们一起吃零食,给我一种微妙的、体贴的、温暖的凝视,尤其是她讲到1870那场战争,讲到巴黎是如何被围困的时候,让我非常激动。我们唱着充满战斗热情的《马赛曲》。和T组在一起的时候,“我”对国家的崇拜和为国捐躯的情绪达到了* * *,波拿巴的画像夹在画框中间。有一次T组带我们去卢森堡博物馆,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一幅画。我选择了德泰的梦。11岁的时候,我妈来看过我一次,是1909年2月以来的第一次见面。后来1914我妈又来了,但是因为战争,很快就回去了。这个时候,我也该上中学了。终于有一天早上,后妈把我送到车站,让我交给列车员。从此,我开始了我的中学生活。我童年的记忆到此结束。
年过八旬的当代法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娜塔莉·萨罗特(Nathalie sarraute)依然挥舞着金笔,驰骋在文坛。诚然,“艺术家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但“夕阳无限好,被即将到来的黑夜掩埋”,谁能阻止一个人身体的衰退?所以当人们祝愿这位受人尊敬的作家长命百岁时,她的思想和感情已经飘进了遥远的孩子们的梦里。一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诞生了。趁着夕阳的余晖,托起童年的浓雾,把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钩住,彻底拿出来,这样才能抓住生命,获得力量。这是作家创作的指导思想。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成长过程。她和普通孩子差不多:天真、幼稚、善良、老实。她爱爬山,爱玩水,爱肆无忌惮地滚下雪堆。她勇敢无忧无虑的玩各种游戏。她讨厌虚伪和做作。大人让她玩一个比她小的孩子的声音和动作。她觉得受到了羞辱,背叛了真实的自己。她同情老人,爱爷爷奶奶。她喜欢善良温柔善良的姑姑和继父。况且她还是个气质不一般的孩子。她五六岁的时候,大人们跟她说“不行,你不能这么做”的时候,她说“不行,我要这么做。”于是她拿起剪刀,扎破了丝绸椅套。她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爱做别人不做或者别人禁止她做的事情。她自尊心很强,同时也很优秀。父母离婚后,她受到别人的歧视和看不起。她对自己说,“我不需要成为一个可怜的怪胎和贱民。我有毁灭一切的力量,有完全的独立性。”她对继母的偏心非常生气,于是采取了唯一的报复手段。她故意偷了一袋糖果,被当场抓住,让继母当众出丑。上学前,她写了一些文章,不被大作家欣赏,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童年的创伤使作者在三十岁后开始写作。但她小时候就有艺术家特有的气质。她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她崇拜像伊万诺夫一样死去的革命者。她渴望荣誉,崇尚英雄主义。她常常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又胖又大腹便便的拿破仑。她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力。她把班上30多个学生的名字写在自己的玩具鸡头上,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回答问题。她自己扮演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她敏锐地察觉到继母眼中令人不安的小火花,就像邪恶的继母对待灰姑娘一样。她能准确地总结分析出妈妈五官和肤色的优劣,得出妈妈没有娃娃漂亮的结论。对自然的热爱也培养了未来艺术家的良好气质。她常常陶醉在红、黄、蓝、绿、青等各种温暖柔和的花草中,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的学习毅力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从小就对各种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儿童书籍,后来又阅读了她小小年纪就难以理解的书籍。上学时,她要求自己每门功课都得第一名。她把作文课当成最自由、最美好、最居高临下的享受,被一个80岁的老人生动地再现出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新小说的心理描写方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尤其是对话、内心独白、独白的运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采用了老年人的口吻。在语言上,作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大量使用短句、间断句、省略句,给人一双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和她一起看到新鲜有趣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听她讲故事,使她更巧妙地把传统的叙事方法和新小说的心理描写以及自己的语言特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