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气表顺序排列
十二节气表顺序排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等。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春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意味着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在自然界中,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交节。雨水意味着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在这个节气期间,气温逐渐上升,降水逐渐增多,适合农作物生长。
3、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这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之间到来。惊蛰的意思是“惊醒蛰伏的动物”,这是因为随着气温的升高,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在自然界中,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厚,大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此时,植物开始快速生长,昆虫开始活动,鸟类也开始活跃起来。
4、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中间点。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
5、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到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人们会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同时,清明也是一个春天的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临近。
6、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8、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气候降水有关。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第二,与农业小麦有关。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
10、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11、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之间到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
12、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天气炎热,人们开始进入夏季避暑期,同时也进入了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