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总坛在哪 还有崆峒派的

原在道教圣地崆峒山上,1967年,由于文革十年动乱,道观被砸,崆峒派众弟子被驱散,从此开始了四海飘零的生活。第十代掌门燕飞霞先在广东传授崆峒武术,八十年东渡日本,在日本打败当地高手,建立武馆,传授武术。2004年,由于病危回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想找一传人,将崆峒武术在他的发源地发扬光大。最后选择了当时在平凉开设武馆的白义海,传其精要,后白义海成为第十一代掌门人。中国崆峒派总坛在甘肃省平凉市,现有崆峒文武学校作为主要传授地点。国际崆峒武术总坛应该在日本东京,掌门人花舞影,日本东京人,为崆峒派第十代掌门人燕飞霞宗师亲传弟子,于八十年代在广东拜燕飞霞为师,后与燕飞霞东渡日本,并与其结婚,成为燕飞霞的妻子。燕飞霞16岁就在国际武术比赛上,获得五项全能冠军,为近代以来第一个将崆峒武术集大成者,为中国20世纪著名武术宗师之一,被选入世界武术名人录。由于崆峒武术门类繁多,套路有八门:按初级到高级程度分: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太极门),每一门都有数千招式,能将此集大成者才可成为掌门人,所以从唐末第一代掌门人飞虹子创派开始,在以后1400多年里,只有十代掌门人,但崆峒武术却一直传承,从未失传。崆峒派武术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的飘逸灵动,(以下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 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崆峒派武术以观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神情飘逸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极具观赏性。

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崆峒人武”,到现在日本国七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崆峒派武术中所孕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和扇子以及拳法中的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拳和崆峒太极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