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城的九原城的历史变迁
随着秦国的强大,公元前236年云中城被秦军占领,在此前后,九原城也被秦军所控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公元前215年又渡过黄河,占领了大片土地,于是,沿黄河修建了三十四座县城,并以今包头市以西、后套平原以东、黄河南岸(今鄂尔多斯)以北的广大地区新设一郡,作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将之命名为九原郡,郡治设在九原城。
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朝从公元前212年开始,历时两年修建了从国都咸阳附近的甘泉宫直达九原城的长约700公里的直道。公元前210年,大秦帝国的建立者、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在去九原城巡视的途中病死,他活着时没能到达九原城,死后的尸体在密不发丧的情况下到达九原城,并由直道运回咸阳,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段旅途。 西汉建立后的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九原郡改称五原郡,下治九原、固陵、五原、临沃、文国等十六县,九原城作为郡治的地位没有改变,由于内地移民的迁入、农业的发展、先进生产方式的使用,大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五原郡成为汉代重要的农垦区,九原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至公元初年西汉王朝末期,由于匈奴的崛起和西汉的衰弱,以及王莽掌国时错误的对外政策,匈奴不断南下侵袭,迫使九原城一带居民南逃,城市陷于衰败之中。在封建军阀混战的东汉初年,曾经自称是汉武帝曾孙的卢芳占据了九原城及其附近地区,在匈奴的扶持下称帝,都城就设在九原城。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众叛亲离的卢芳逃入匈奴。公元39年(建武十六年),卢芳降汉,九原城又重归汉王朝的统治之下。为了充实边疆,东汉实行鼓励人民回归本土的政策,当年逃离九原城的居民回流,城市得到恢复与发展。由于汉朝衰落,至公元2世纪左右的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强盛,面对着游牧民族的不断攻击,九原城的居民弃城南迁,城市遂废。至唐朝时,在原址上建立中受降城,一时成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