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老师的感受
影片开头的死亡是梦想的死亡,人面对死亡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恐惧。害怕所有的湮灭,害怕得不到,害怕美好的逝去,害怕死亡本身的不可知。
小林一开始回到家乡的心态是消极的,是梦想破灭后下意识的逃避。小林在误打误撞成为殡仪员后,真正与自己的生命和解,完成了对生命的超越,从最初的厌恶和恐慌,到逐渐接受和真正体会到死亡在工作中的意义。
日本是一个追求仪式感的国家。从花道到茶道、剑道、香道,一步一步的仪式感让人生的过程多了几分珍惜和庄严。生如如此,死亦如此。作为生命最后仪式的参与者,承办人是为了仪式感而存在的。
一张张严肃专注的脸,一套服务员的黑白服装,一双温柔有力的手,在冰冷僵硬中幻化成神,在无知中一丝不苟。肮脏与神圣,幽默与凛然,自然与死亡融合在这种独特的礼仪中,体现了死亡背后生命的尊严。
殡仪师的一举一动,不仅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更是对每个人不可复制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是给女瘾君子穿女装,还是给母亲抹最后一支口红,都与宗教信仰无关。
死亡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你是善良还是邪恶,面对死亡,你都能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这大概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死亡可能是一扇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就像门一样。”我们常常避而不谈死亡,但每个人总有一天会面对死亡,我们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幻灭、空虚,永远不会陷入可怕的空虚深渊。
死亡只是漫长道路上的一站,穿过那扇门,通向下一段旅程。通过这样看待死亡,我们获得了一种超然的力量。还有电影《垂死的主人》片名的翻译,叫《送别逝者的人》。在殡仪师帮助生者和死者完成一次艰难的告别后,两人都将带着彼此的回忆开始自己新的旅程。殡仪员不仅送逝者远行,更带去生者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小林去约束父亲的身体。父亲去世后,随着父亲手中石头的发现,这种无言的爱得以完善。小林彻底原谅了父亲,拥抱了童年的遗憾。死亡实现了个人情感的释放和解放,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葬礼仪式中,女儿为死去的母亲涂上了她最喜欢的颜色,妻子在死去的丈夫脸上留下了最后一吻,小林的妻子在见证了小林为一直对他们友好的澡堂老板举行的葬礼后,完全理解了他。死亡在这一刻不仅仅是冰冷的消失,还因为世间的关心和爱而显示出它的无限温暖。
这种温暖并没有冲淡死亡本身的严肃性。反而让死亡在爱的层面上获得了对生命的理解,让生命变得更加强大,重获应有的尊严。
生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河里一直逆流而上的三文鱼,在追求生的同时也在追求死,它们的死意味着回归后生命的延续。人也是如此。如果把死亡看成是从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的连接,人会死会生,人的生命会在生与死的过程中生生不息。
小林的父亲去世了,小林的妻子怀孕了。电影中,怀孕代替了死亡,完成了生命的延续。逝者可以安息,生者创造新的生命,永不停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伟大,生命的美好,都在这种延续中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