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找到朱光潜—— 12给年轻人的信

第一次密封

朋友:

中学课程多,你自然没有太多时间看课外书。但是试着问问自己:你真的每天都没有一分半钟的时间吗?如果每天能抽出半分钟,每天至少能看三四页,一个月一百页,一年四五本。另外,假期里不能每天只看三四页。课后能不能学习,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有很多人比你忙得多。很多人的知识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获得的。美国作家、科学家、革命家富兰克林年轻时在印刷局当过苦力。他所有的书都是边工作边在业余时间读的。不用说,你应该还记得,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你比那个忙于革命的老人还忙吗?不管他的生活有多忙,没有一天他不抽出时间读几页书。只要你看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理论,你就会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学者。不看书,不谈革命,就不知道“光”在哪里。你只是跑来跑去,撞来撞去,永远不会成功。孙先生最懂这个道理,所以他的理论特别注重“知”。

人类的知识日益进步。不言而喻,如果你不努力跟随它,你就会落后。养成读书的习惯,找到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如果你没有一个正常的爱好,你在业余时间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东西,你将来离开学校去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坏习惯的诱惑。你没看到现在很多吸鸦片的官僚商人甚至老师,大部分不是学生吗?你慢慢鄙视他们,来找你,然后看你的成绩!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一种读书的兴趣,你以后抵抗诱惑的能力就会比别人大。你现在找不到这个兴趣,以后也永远找不到。凡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麻木,现在的你已经不像三五岁的孩子那样好奇有趣了。当你长到一岁时,你敏锐的兴趣感一定会变得迟钝。达尔文曾在自传中说,他年轻时擅长文学和音乐,但当他强大时,他因为研究生物而放弃了文学和音乐。年纪大了,他试图以诗自娱,找不到兴趣。兴趣要在青年时期培养,过了正常季节就淡了。比如打网球,你中学的时候就喜欢打,喜欢打到老。看来,如果错过了中学时代的机会,许下晚学的愿望比爬上地平线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如此。

你可能会说,你在学校整天看讲义和课本,这算读书吗?讲义教材一般是为了发展基础知识,看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认为看讲义,看教材就能做到最好,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一,学校的课虽然种类很多,但是范围极其狭窄。你的天才可能不会接近学校里的所有课程,所以你在课外学习,去发现与你的性向接近的知识。比如你对某种作业不感兴趣,可能不是因为性的相异,而只是因为课本不适合你的嘴和胃。如果你能自己在课后出版好书,你对那种作业的兴趣可能会加强。第二,看讲义,看教材,难免会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培养兴趣是相当困难的。比如有一本小说,平时免费用来消遣。多有意思啊,一旦拿来当教材,靠备考来读,难免枯燥。兴趣要自由发展,所以为了培养阅读兴趣,要从阅读课外书开始。

书是读不完的,读了也没用。许多书不值得一读。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就失去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要慎重选择。自然不会选,但是要教评论家和专家。我不能告诉你必须读的书,我可以告诉你不必读的书。很多人已经下定决心不读近代出版的新书。因为很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了一时的社会心理,所以真的一文不值。只有被时代淘汰的书才是永久的,才值得读两遍甚至无数遍。我不敢建议你完全不读新书,但我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中有相当一种不读新书的倾向。其他的都可以学时尚,但是读书学习是学不到时尚的。我不用看的书不是新书,是关于书的书,不值得看第二遍。走进一个图书馆,虽然看到成千上万册的纸质书,但恐怕很难以十册来称之为“书”。你应该只看这十卷书。在这些书中,你不仅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知识,还可以在无形中吸取学者研究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能震撼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其他诸如《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之类的书,以及杂志报纸上的书评,真的是你没有的。与其读万卷诗词,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与其读几千本希腊哲学的书,不如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可能会问我,我们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大概还记得北平《北京日报》副刊要求“年轻人必读的十种书”。结果有人引用了十种几何代数,有人引用了十种史记和汉书。这在别人看来几乎是荒谬的,但申请人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本来这种征求的初衷就是要求一个人的标准成为所有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条,你们就不能吃米饭一样。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环境、职业都不一样。怎么能让十本书像灵丹妙药一样让世界上无数的年轻人去读,觉得同样的兴趣有同样的效果?

为了给你写这封信,我去调查了几家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青年阅读部最受欢迎的书籍可以分为四类:(1)探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代表作有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世界》(Ju 1Esverne:八天环游世界)和《海底二十万里》。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霍桑的《奇书》和《泰戈林故事集》、金斯利:英雄们的《希腊英雄的传说》、法布尔的《法布尔:鸟兽故事书》、安徒生:童话》、骚塞的《他们:纳尔逊的一生》、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这些书虽然在国外很受欢迎,但在国内并不太适合年轻人。中国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年轻,比较成熟,很乐意讲一些理论,好像在中学时很严肃。他们——你我自然也包括在内——不仅乐于谈论文学,也乐于研究社会问题,甚至哲学问题。这是一种自然的倾向,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我个人的看法不妨和你探讨一下。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要注重发展的理解力,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要注重发展的想象力。所以,初中生要多读虚构的单词,高中生要读含有理论的单词。

至此,我还没有回答读什么书的问题。说实话,我没有回答的能力,所以我自己也没看过几本“年轻人的书”,有些书看了很久。比如中国的书里,我最开心的是“中国?笔记》、《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诗集》、《红楼梦》等。冯,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在外国书中,我最喜欢济慈和雪莱。戈勒里奇和勃朗宁的诗,索福克勒斯的七大悲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国王和奥赛罗,歌德:法苏茨浮士德(1999-1999)。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人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在北平要《北京日报》的副刊,我可能会把这些古董洋货摆在桌上,编《年轻人必读的十种书》。但我知道这很荒谬。所以我不敢回答你现在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就去咨询你认识的专门学者,让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范围内指定三两种书给年轻人看。如果你让一个人为你面面俱到,比如他是文科生,他可能知道年轻人必须读书,应该包含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但他对此没有把握。我们随便编一两件他知道的事,你就像问路一样。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就像探索,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指导。你得努力自己去找。我从来没听过有人靠读“十种年轻人必读”或“一百种世界名著”而成为学者的。别人只能介绍,选择看你自己。

关于阅读方法。我不能多说,这里只需要简单提两点。第一,每一本值得读的书都必须至少读两遍。第一遍快速阅读,重点是唤醒整篇文章的主旨和特点。第二遍慢慢读,批判地衡量书的内容。第二,看完一本书,一定要记下大纲,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见解。记笔记不仅能帮助你记忆,还能迫使你认真,刺激你思考。有了这两点,其他琐碎的方法就不用说了。每个人天赋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效果更大,我用哪种方法效果更大,这不是概述。你终究会找到自己的路,别人绝对不能给你开药方,让你“依法制定”。

你认为这封信太长了吗?下次谈其他问题,我会尽量简短。

再见

你的朋友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