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做一篇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研究论文
本文揭示了情绪管理的内涵,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困扰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情绪教育、消除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维、发展学生情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情商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是由刺激引发的。当我们有情绪时,会在心理、生理、行动上表现出来,表现的方式因人而异。情绪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它可以传递信息。知道了引起情绪的刺激,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真相,从而更好地主动。同时情绪也是一个调节系统,抑郁、成瘾或者反应过度都会出现问题。
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情绪智商,培养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能时刻体验到积极情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不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感特征。首先,它们是多样化的。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求的强度越来越大,他们具有多元的自我情绪,如自尊、自卑、自负等。第二种是冲动性,表现为对某种情绪的强烈而激情的体验。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精力充沛,情绪一旦爆发就很难控制。虽然,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理性和控制力,但在激情状态下容易情绪化。第三,是矛盾的。大学生眼睛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体验并不总是一样的。在一些场合和具体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修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含蓄、含蓄地表现出来。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有明显波动,时而情绪激动,时而平静如水,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同学关系或者学习成绩都会引起情绪波动。最后,容易情绪化,就是情绪状态虽然缓和了,但是把这种情绪状态拉长了,剩下的浪会持续很久。
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感特点,很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感困扰。情绪困扰(Emotional distress)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于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内部矛盾冲突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1)焦虑,即对将要发生的某种情境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而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时刻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焦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惕等不良反应。(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低评价。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一些大学生从高中的“优秀生”变成了校园里的“普通成员”。这种地位的变化是一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者自身的一些缺点而自卑。(3)抑郁是大学生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往往会产生这种负面情绪。有些大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感到前途黯淡,或者因为人际关系不当、失恋而情绪低落甚至抑郁,自暴自弃,无法体会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4)人际交往障碍往往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紧张和不自然,言语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会手足无措,缺乏自信,或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大学生的内分泌系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失衡,内控性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就暴跳如雷,或者说了一句话就伤人。
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行为和社会的不适应,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气时,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人抵抗病毒入侵的能力减弱,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机体本身的躯体疾病。负面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而且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和扩散性,因此学习情绪管理可以促进情绪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心理健康。通过加强情绪管理,学生可以有效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不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还能迅速从负面情绪困扰中恢复过来,并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会自己的情绪感受。作为学校管理者,平时要组织学生讨论一切可能引发情绪问题的话题,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有心理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导致情绪失常。
(2)消除不合理的信念
情绪的产生离不开一个具体的触发事件,但是同一个触发事件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因为对触发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都不一样。这是教学生如何改变直接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以及如何积极有力地反驳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心理学家Wessle综合总结了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12],分别是(1)绝对要求(苛求—ness),即总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必须对我好的人”。(2)过度概括,即思维方式是概括、概括。一次考试失败后觉得自己很没用,觉得自己很丢人,自暴自弃等等。(3)非常可怕,认为如果坏事发生了,就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从而导致个体陷入极其糟糕的情绪体验,如羞耻、自责、焦虑、悲观等。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审视这些信念,探究这些信念与产生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一些困扰的情绪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信念而发生的,这种偏颇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来帮助自己改变思维方式,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争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的信念。这样,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那些困扰的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一种更合理、更积极的行为产生了。行为的积极作用促进合理信念的巩固和情绪的放松。最后,通过情绪和行为的成功转化,个体从根本上建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被情绪困扰。
(三)运用理性思维
埃利斯(Eros)认为,理性思维是指个体把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自然规律,当作一件事来接受,而不是把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当作一件坏事来对待,并一致期望阻止事情的发生。理性思考者能够客观合理地观察行为,能够对事物做出合理的分析,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当然,理性的思考者也有强烈的情绪,但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理性思考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把自己的行为推向实现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相反,非理性思维使人固执、自怜、盲目冲动或要求自己和他人完美。因为他们对环境和他人的要求过高,很难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生活在孤独和抑郁中,必然会产生很多情感上的困扰。
(四)情绪智力的发展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萨洛夫和迈耶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根据威·萨罗威的观点,情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是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的认识和协调能力,以及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的能力。(3)自我激励是指面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专注和自制力。让自己变得高效。(4)了解他人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迅速做出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5)人际关系的管理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都与这种能力有关。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情商的重要性,从以上五个方面将情商的培养纳入学校整体运行机制,将其作为教育内容和考核指标,从课程活动、制度建立、校风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发展学生的情商。
参考
[1]贾晓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