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由来
馒头是指用面粉和水发酵蒸熟的食物。中国虽然很早就种植小麦,但它被誉为“五谷”之一。《诗经●魏鼠》中有“吾麦无粮”的记载。但直到汉代,由小麦面粉制成的食物还没有经过发酵,所有片状或块状的面食统称为“饼”,烤的称为洛饼,有芝麻的称为胡饼(张骞出使西域后,因为胡饼是从西域传入的),煮的称为汤饼(不是面条,而是面汤或面汤)。
馒头最早出现在东汉以后的魏晋时期,当时称为“蒸饼”。《晋书》卷三十三《何增传三传》记载,当时的大官僚生活非常奢侈,每天的饭钱达一万元。食中有“蒸饼”(馒头):“(何曾)性奢,商奢。窗帘车衣,穷漂亮,厨菜味道,太王者。每一只燕子看到的时候,都不吃官方定的东西,皇帝需要取他的食物。不要越过蒸饼。最好每天吃很多钱。“只不过他吃的馒头要劈成十字,就是今天的‘开花馒头’(我老家叫‘石榴包’)。
直到宋代,馒头还被称为“蒸饼”。只是在宋仁宗,因为仁宗的名字叫赵真,而且“蒸”和“真”的音比较接近,为了避讳,宋人就把“蒸饼”改名为“烹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天天还挑着卖烧饼”中的“烧饼”,就是“蒸饼”,也就是馒头。
至于今天的包子,古代叫“小笼包”,几乎和“蒸饼”同时出现。它们最初被称为“馒头”,后来被写成“小笼包”。直到北宋时期,人们仍称有馅的为“馒头”,无馅的为“蒸饼”或“烧饼”。孟州十字坡的“园子”张青和《水浒传》中的“泼妇”孙二娘卖的“馒头”,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但只是一个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人肉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