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中天《品三国》的思考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你的总结是什么?是时候回去写检讨了。如何写检讨避免写“流水账”?以下是我对易中天《品三国》(一般10篇)的思考。欢迎分享。

易中天《品三国》点评1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这本《品三国》是根据他在《百家讲坛》上的三国讲义修改的。

《品三国》的句子幽默风趣,文质彬彬,俗语连用,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很强。另外,这本书的引用说明作者确实学识渊博,对三国历史和文学了如指掌。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更感兴趣,尤其是三国历史。作者在里面引用了很多句子来证明史实,我很想看。

看完一本书,总想总结一下它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三国历史从哪里开始?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几乎都会从董卓之乱或者更早开始。笔者认为,由于曹、刘、孙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基本形成了。所以三国通常是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 * 90年这段时间。

二、三国要看什么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个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首先要了解历史形象,要读正史。比较靠谱的是《三国志》,四川人陈寿写的。《三国志》完成于西晋统一后五年,间隔时间短,治学态度严谨。另外,可以参考130年前南朝刘宋时期的裴松之所作的笔记。裴是山西闻喜县人。理解了文学形象自然要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就要考察民俗。比如屠宰业把张飞当祖师爷,织布业把刘备当祖师爷,理发师把关羽当祖师爷,诸葛亮足智多谋,曹操是白脸汉奸。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3.《品三国》历史人物点评:作者虽然以自己的眼光谈三国,同属一家,但尽量尊重历史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关于曹操,笔者赞同“能治天下之臣,乱世汉奸”的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另外,他是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人。临终前,他安排后事,“与妾妻同住,分香卖香”,并宽宏大量地原谅了背叛他的、毕。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男人。他既聪明又愚蠢。奸诈、狡猾、坦率、真诚;豁达大方,又多疑;大方,小心眼。“魏熊英可以是真的,名人风流也是真的。”至于诸葛亮,作者并不否认他是一个著名的、足智多谋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但否认神话。刘备不只是逃跑和哭泣。他也是一个真诚的英雄,有英雄气概,有英雄气概,有英雄正气。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雄是没有地位的。鲁肃不是那种老实迂腐无用的人,但他豪爽侠义,深得民心,有相当的政治头脑。他为孙权制定了战略计划,对孙刘联盟的缔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周瑜绝不是那种小家子气的人,而是“豪爽”“大方”,才貌双全,气质高贵,宽宏大量,潇洒儒雅,性格迷人,修养很高,能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4.三国历史事件考证:《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文学,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相反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历史终归是历史,笔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儒辩”、“智启周瑜”、“庞统之功”、“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于”等做了一些考证和分析。

对易中天《牵制三国》的思考2三国是一首英雄赞歌。

看了易中天的《牵制三国》,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说曹操,曹操就到!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暴、冷血、奸诈、霸道、豪爽、睿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贼”,其霸道残忍的程度堪比冷酷无情的董卓。他倚仗皇帝结交诸侯,充分体现了他的魄力;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他想了很多方案,帮曹操打了很多胜仗,跟曹操打过仗,后来因为反对曹操对汉朝不忠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冷血残忍的人。建安十六年,曹操在西凉讨伐马超,用一次越轨使马超发生内讧,导致韩遂手臂被马超砍断。这难道不说明曹操是一个奸诈而睿智的人吗?

但是看了《品三国》,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幽默,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经常穿着薄绸衣服,戴着丝帽会见客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顾忌。有时候他开心的时候会笑弯了腰。由此可见,曹操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征服马超和韩遂的时候,他和韩遂约好了战场。韩遂里的士兵争先恐后地要见曹操,曹操大声说:“你要见曹操吗?”和你一样,我也是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却多了一点智慧!“这很真实也很可爱,体现了他的幽默、开放和洒脱。

我对三国中的人物还有很多新的认识,对他们的影响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三国真的是英雄赞歌!

点评易中天《品三国》3“滚滚长江东流,浪花淘尽英雄。成败转空,青山还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合的时间轨道上旋转,渐渐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玄机,而曹操是最令人费解和争议最大的一个。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介绍分析三国曹操。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英雄只有在乱世才能成就,比如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

曹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奸诈的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奸。但我看了《三国志》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的不公平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颁布了开荒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是很大气的,提倡“任人唯贤”。只要他有真才实学,不管什么缺点都可以。

论功绩,曹操有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压马腾,收刘表,败张鲁等诸多功绩。虽然赤壁之败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但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三国中谁能比得上曹操的军事、政治、胆识、谋略和才能呢?自大的袁术?吕布,谁勇敢,谁有勇无谋?自大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说到三国,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的沙场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是“管理天下的能人臣,乱世的奸臣”。

易中天先生在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第一卷后,从平民立场和现代观点出发,通过对曹操的三个形象,即历史原型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非常喜欢三国,他们一定读过或了解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其内容烂熟于心。但《三国演义》以刘舒为正史,或多或少地贬低了曹魏。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改变的。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他查阅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毛宗岗父子《三国志评点》、《九州春秋》等史料,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例如,曹操遇到麻烦后,他通过他的朋友吕伯奢,杀了他的家人。这一段引用了《品三国》中史料的内容,说曹操杀了人之后说了一句话:“宁失其人,不失其人。”杀了之后发现人家是要杀猪杀羊自娱自乐,误杀好人,会让我很难过,会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也很伤心难过。他不得不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他勉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他没有“道德沦丧”《三国演义》改变了很多,“悲情”的感觉消失了。“我宁愿消极也不愿消极。”也变成了“宁愿教我对世界消极,也不愿教世界对我消极。”而且这句话还理直气壮的说出来,简直就是大汉奸。

再比如《三国演义》,诸葛亮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战,还精于算计,预知未来。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不给糖就捣蛋”的计划行事,就会所向披靡,所向披靡,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一种“捣蛋鬼”,却发生在曹操身上。《三国志·张辽传》中有记载,时间为215。

《品三国》第一卷对曹操的评价是:大气、深沉、豁达、洒脱、滑稽、机警、随和、狡诈、冷酷、残忍。他真的是一个非常丰富、多面、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也有坦诚的一面。一个人有多张脸并不是奇迹。他的奸诈和真诚统一在公,他的善恶也统一在公,但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之为“”

通奸”,而易中天先生在“奸夫”前加了“可爱”二字,称为“可爱的奸夫”。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绝对简单地用善恶、好坏二元对立的观念来看待,而是要找出原本善良善良的人是如何变坏变恶的。更何况,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客观评价,不能盲目相信书本。俗话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人文学科的优势,不像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真理。如果自然科学中的真理不止一个,那么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很困难。在人文学科中,不需要证明真理,也不需要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得到真理的过程,它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要尽可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不可能完全掌握信息,有些观点和言论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别人一起分析判断,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

易中天的《品三国》之所以在当下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历史类书籍,风趣幽默,还夹杂着当代的流行语言,颇得百姓喜爱,自然有更多的人去读。所以很多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批判、讽刺、讽刺,说历史怎么能这么说。你怎么能这样误导公众?于是有记者问易中天先生,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很少有人读过《三国历史》。看了你的钉三国志,把你说的当成正史,怎么办?易中天先生回答说,学术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争成败,而是为了找出真相,启迪智慧。同时对成都武侯祠清代赵攀的“心连心联”略作改动,与君子共勉:

若能攻心,则弄巧成拙,不从古之知而好辩;

如果不审时度势,表扬和批评都是错的。以后你要好好思考你的学业。

易中天《图钉三国志》点评5上学期期末,老师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的《三国演义》。看完之后,我意犹未尽。于是,在寒假的时候,我从网上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当我终于拿到这本书时,我捧着它,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用平实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这本书不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的奥秘,也解释了历史的悬念。而且,我们分析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且从多个角度非常客观详细地分析了他们的行为。我对三国人物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其中,在我心里,我对曹操性格看法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写成一个奸诈多疑自负的人。看了易中天的《三国志》,才知道曹操其实也有他可爱的一面。他的文采,他的军事谋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为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爱才惜才的品质,在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善于用兵,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三国的时候,易中天教授也给我们讲了刘备坚持从零开始的故事。孙权继承了父亲经商的实力;周瑜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冷静和努力也值得我们学习。从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其他有高超谋略的人,如郭嘉、庞统、鲁肃等...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图钉三国》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三国的精彩历史和生动人物,也从古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精神品质和智慧。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你必须树立自己的志向,并朝着它努力。

易中天《品三国》点评6前两天看报纸说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很火,比韩寒、刘之前的作品都火多了。韩寒不谈他,因为他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的文化;刘的《红楼梦》研究总体上是玄学的变异,比周先生近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的东西都不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写的,他已经“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很激烈。和相映成趣,但原《红楼梦》并不如刘的《红楼梦》那样脍炙人口,这是不可理解的。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先是电视台解说,再是出版社炒作,炒作得非常热烈,而且是三伏天,所以让人感觉易中天这几个字特别热,像三伏天的太阳,让人受不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的《品三国》还未发售就已售出,已有45万册被认购。易中天一定会净赚654.38+0.4万元以上。该出版社还表示:易的品牌将“几乎老少皆宜”。

但我觉得易卖的好是有可能的,但不是老少皆宜。比如我没被他“吃”过。易的《品三国》,因为他用通俗的评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受众众多,乐此不疲。这就是他的成功和精明。他能赚这么多钱,说明知识是有价值的。不过,我看过易的报纸刊登的《三国味道》一书的节选,觉得他说的还是有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了一起,使得《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读《三国演义》,处处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三国演义》的魅力何在?况且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不是为了推演史实。《三国志》和很多三国历史人物只是作为他表达理想的载体。他因元末明初未能得到重用,决定写《三国演义》以示“安身立命”的智慧。

这样的三国产物可以歇歇了!

点评易中天《品三国》7首先是对关羽的了解,易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他能独当一面,是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是一个除了忠诚什么都没有的幸运的家伙。如果不是遇到刘备这样的主,我想他也不会有什么官位。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是和运气挂钩的。他斩阎良的时候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占优的情况下,可见此人有多厉害。后来宇金全军覆没,更是天助。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军队被淹了。他就这样赢了。

这样的人,只有运气不在身边,才能面对失败。吕蒙打败了他,不是因为吕蒙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直属于他的运气。大家都知道关羽为了对抗吴国,在荆州修建了大量的城墙。但是这个人只知道使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失陷。

其实他要是有能力,也不会沦落到麦城。但是面对黄旭,他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无能。以少胜多,被对方打败真的不对。这样的家伙还是我行我素,令人费解。

以上论点,易先生也有提及,但他似乎无法跳出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而且在结论处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使得整个故事并不十分准确。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有太多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了曹操的多才多艺,这和我读《三国志》的第一印象如出一辙。特别是我提到了曹操英勇的一面和他对家人温柔的一面,这是我对曹操印象最深的一面。尤其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可能是我见过的古人中对妻子最好的。我们很难把他和提防任何人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就是真实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的。他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很有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讲,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上描述不出来的。

如今,易中天被誉为《百家讲坛》中的“超级女声”,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批评他曲解历史,误导民众。我看完易中天的《三国味道》后,并没有像电视里说的那样,有“一结婚就嫁给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有觉得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根据《三国志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运用现代心理学和个人生活经验,诠释了历史人物的思想。也许是对是错,但更有人情味。因为“三国”的意思是指同时存在于中国大陆的三个国家,和现在世界上的国家一样,都有自治权。一旦发生战争,各国将领和谋士面对战争所作出的战略战术上的战斗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和个人利益。

三国不仅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多少人称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可爱的奸夫:曹操一代豪杰:刘备。一代奸夫: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袁绍和刘表两个漂亮的草包,不听鞠广大的劝告,不仅集结大军攻打官渡,还囚禁了鞠广大,剥夺了他的兵权,交给了只知道拍马屁的郭图。结果全军覆没,地盘沦陷,他吐血而亡。他死后,他的儿子们互相争权夺利,最后他一手打垮的江山毁于一旦。

点评易中天《三国》8字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合,分久必合...

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辉煌而难忘的时代——三国,有天下纷争,有英雄,有君主,有军事家,有文采,有热情,有爱子,有互相关爱。三国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勇气。每当我们看到赵云独骑救星,诸葛亮火烧赤壁,张飞长坂坡咆哮,心中升起的是无限的敬佩和正义感。我们看过战争,看过三国的侠客和谋士,已经陶醉其中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或者问过自己,“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饿死在长汀?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三国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还是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让更多的人对三国历史感兴趣,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历史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他的作品叫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是历史学家和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在某些方面,《品三国》也向读者展示了三国的确切一面。很多人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知道三国的。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其虚幻不正确的一面。真正的三国历史可以追溯到陈寿的《三国演义》,而《品三国》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引用了大量的《三国演义》文本,也就是大量的史实,这些都是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知道的。空城计很多人都知道,读者也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能想到这可能是司马懿为了维护司马家的地位而故意不进城的一招妙棋...于是,很多热点话题再次被摆上台面,被人们讨论和品味。

钉钉三国不仅深入民间,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各个公司的老板、老总以及想做点什么的人。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后,一本历史名著会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一些事例来看,曹操在仕途之初,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曹操提出了以下政策:1要实用,更要实用。2.德才兼备,任人唯贤,3。重用清官,避免小贪。四...这些政策在2000年后没有被很多专业人士采用。寄托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和明星的效应。不过我觉得品三国是在起到一个文化普及的作用,不是要求大家都懂道理,只是希望大家能读懂一点道理。从这点来看,品三国是有相当贡献的。

事物层出不穷,天数无穷。

三尺是梦,后人怨。

这段话为《三国演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现在我们有了品三国来延续三国的辉煌、辉煌和传奇...

经过几千年的折磨,一切又重新开始...

点评易中天《品三国》9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虽然他小时候有一点花花公子的形象,但他在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正是因为曹操的正直、大度、深邃、远见,贾诩等有才华的谋士纷纷前来投靠。“能治天下之臣,乱世英雄”的曹操前途无量。论才能,“侍奉田字使其不为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功,乱世奸雄。曹操善于听谏,“侍奉天庭,培养和储存军事资源”是毛杰的思想。

曹操的大才,远胜于袁绍、袁术这些有野心、有才华的人。曹操是实事求是的。他是一个任人唯贤的人,他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名声和虚荣心对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他想要的是力量——身边的谋士和勇敢的将军。他的忠诚让关羽在关键时刻让他活了下来。而娶一个贤惠的妻子,曹操的第一任妻子石鼎,很有教养,也很贤惠,可以为有点野心的曹操开辟社会路线。只有能体谅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得到下属的忠诚支持。

如果曹操没有人才,就不会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野心,就不会与刘备作战;如果曹操没有宽广的胸怀,没有人会劝他;如果曹不同情下士,他就不会得到全体士兵的拥护和忠诚;如果曹操不听劝告,他就不会像神一样战斗;如果曹操没有先见之明,他自己也不会称王。

看完易中天的《品三国》10,我看完《品三国》最大的发现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很多情节都是无中生有,毫无道理的编造。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著名的空城计,在正史记载中并没有发生,是不合理的。原因如下: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因为怕城中有埋伏。然后,派一队侦察兵进去看看,好吗?二、司马懿“塔上见孔明而笑”,距离不宜太远。然后,派一个弓箭手把诸葛亮射下来,给他一个“先抓贼”,好吗?第三,根据《三国演义》,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是30万,诸葛亮的军队只有3500。那么,为什么不围剿呢?为什么不离开呢?

看了《三国演义》,我也明白了天下归金的道理:魏、蜀、吴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都与士绅政权有矛盾、冲突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因为坚持,蜀汉先死了。因为放弃,曹魏死了。因为妥协,孙吴得以生存,却不得不灭亡,因为只有金才是士绅地主阶级的完整彻底的政权。

这是我看完品三国后的感受。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