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寺的历史沿革
王世贞《文峰塔的故事》记载了建造文峰塔的过程,说真村曾“剃度少林寺为僧,名真村,托付美事,到南关外福田寺避暑。他对阿育王的事印象深刻,想造一座宝塔……”镇村姓杨,名天香,在嵩山少林寺出家,带着碗走遍扬州,想造一座宝塔。当时扬州巡察钦差邵公,“闻其事,筹得驿款。”镇文武双全,文“儒生鞭长莫及。”吴泽“远远超出一代人”为了建造这座宝塔,他练习武术并筹集资金。扬州有很多“名商名客”。看到小镇有“跳离乐攻剑舞”的形式...但这是可怕的,它可以花费三千美元来竞争它的资本来帮助木材和石砖。不是三年,而是塔完成了。"塔建成后,钦差大臣邵公将其命名为“文峰塔”. "盖取自阚玉家的话:扶一方。文峰塔的建成,融合了文化、宗教和民俗,在扬州具有观赏和象征的双重意义。
清康熙七年六月(公元65438年+0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有史以来最大地震,震级8.5级,波及扬州,文峰塔塔尖倒地。第二年,田敏湘南捐资修复,得到了一棵好植物,使塔尖增加了10英尺和5英尺。塔尖“光芒万丈,千丝万缕,盘旋而上,像一座孤峰,斜倚苍穹,水陆人叹为观止。”事实上,文峰塔建成三年后(1624二月10)扬州发生过6级地震,震中在扬州。《明实录》也记载:“扬州倒城墙三百八十余堆,铺了二十余处。”尽管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文峰塔依然屹立不倒。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在扬州与清军激战。文峰寺坐落在一个危险的地方,它遭到了火灾。文峰塔的木结构被完全破坏,只剩下砖块组成塔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峰塔都没有修复。清代诗人范当世曾写下《过扬州废塔》诗:“人间绚烂,何如?”阮也写过《寒浮塔》诗:“故乡更悲,老庙卖劫。”可见当时文峰寺经历了战乱的衰落。
民国初年,清泉、枞阳、冯凭、稷山等发起重建文峰塔,争相集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修建文峰塔,十二年(公元1923年)竣工,银币共计32800元。目前,文峰塔北门东墙上有扬州文化名人陈汉光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所写的新文峰塔石刻,墙上还刻有重建资助人、资助人姓名及收支项目。当时扬州学者许写道:“今扬州南有文峰塔,经僧人重修。”表达了喜悦。直到1949左右,才有了文峰寺,林德大师的住持,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弘扬佛法。
文峰塔是一座七层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青砖黛瓦,下为砖混建筑,底层有回廊环绕,顶部为八角形屋顶,总高44.75米。从远处看,文峰塔精致雄伟,体现了我国古塔建筑的高超技艺。它是目前扬州所有寺庙中唯一的古塔。登上塔顶,有一种“云来衣去,难搔头旁天”的酣畅淋漓的感觉。江左三杰之一的钱钱乙也赞叹:“危楼切入太空,尘埃若隐若现。”每当朝阳升起,文峰塔的影子就倒映在古运河的水面上,就像一支笔浸在砚池里。清代诗人李煜的《九峰雁翅塔为笔》、郝碧的《拔地浮于水》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美景。
文峰寺在文峰塔下,大门朝西,正对运河。古称三湾子,运河入扬州。有蓄水潜力的海湾有三个,称为“三湾达一坝”。文峰塔建在这里,自然成为进入扬州的显著标志。塔上的灯龛也起到了航标的作用。从明朝到清朝,粮船、盐船都在塔下经过,风帆众多,很受欢迎。此后改名为宝塔湾。目前文峰寺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古运河”四个字,记录着历史的盛况。唐代高僧鉴真的第二次、第四次、第六次东渡,均出自此。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几次南巡,也都经过这里。李煜在文峰塔写下“抗干南星刘龙出”的诗句,就是佐证。清代李斗《扬州胜景》卷二也有记载:“自塔湾河至客栈门前,南岸有扬子桥、文峰塔...南游大多从塔湾船桥过到北岸御道。”古运河为文峰寺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厚重历史。
1957年9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进行了修缮,重建了画廊。1961年5月,文峰塔再次装修,塔周围的木栅栏换成了混凝土石栅栏,破坏了古塔的风貌。1962,文峰塔因两次修缮改变了文物结构,由省级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至65438+2月,文峰寺由扬州园林部门管理维修,1980至65438+10月,转为文峰公园。65438-0996,扬州大学对文峰塔进行了地震勘探测试。虽然发现了很多隐患,但整体抗震性能还是乐观的。2001年,文峰寺被批准为开放式佛教寺院,同年7月12日正式开馆。2002年7月至5438年6月+2003年10月,文峰塔大规模建成,历时五个月,塔身被拉直,水泥构件全部拆除,木结构恢复原貌,并增加一尊佛像。至此,文峰塔开始恢复旧观念,还原历史本来面目。2006年6月10,文峰塔被重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月1998、10、4月1999、14日,扬州市人民政府作出两次会议纪要,同意将扬州五中原曼居集天王庙、经楼、戒台寺拆除搬迁至文峰寺进行异地修复保护。曼居吉始建于唐代,原名东阴寺。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重修,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将寺僧性质改为丛林,改名曼居吉。由于在唐代中期(公元847-859年)有一座名为尊圣达拉尼经的石头建筑,它也被称为庄洁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满居集毁于大火,经过十余年的修缮,寺景日趋繁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积善进京迎诸藏经,得大藏经7000余卷,于1992年毁于火中。65438年至0949年,扬州师范学校迁至曼菊集。1952年,僧人陆续出寺,佛教逐渐衰落。20世纪70年代,曼珠吉遭遇了一场火灾,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2006年7月24日,天王庙奠基在文峰寺,这标志着文峰寺与曼菊吉的整合正式实施阶段。此次重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征用30亩土地,建设大雄宝殿、天王殿、佛殿等一批建筑。根据扬州天王庙的传统风格,天王庙将建成阿明王朝风格的硬檐全木结构大殿,与大雄宝殿、戒台寺、藏经楼位于同一轴线上,在文峰塔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文峰庙的历史也因此得以更长久地延续。
目前,文峰寺已建有天王殿、钟鼓楼,以及在建的大雄宝殿和僧寮。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修建由台湾省翁文仲和陈美娜捐赠。钟鼓楼是上海人陈连军和董玲捐赠的。在重建文峰寺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大民寺的大力支持。最具特色的是大雄宝殿建成后将供奉一万尊佛像,还有400多平方米的地下建筑设施,具备讲经、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
文峰寺二期也将占地30亩,建设佛经楼、养老院、居士楼、多功能报告厅、综合办公楼等一批建筑。沿着古塔街,将建一条街和一家素食餐馆,杜东广场将建在古运河旁边。届时,文峰寺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拜佛、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花园式宗教活动场所,为古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2002年8月能度大师住持文峰寺以来,文峰寺开展了多次宗教活动,并邀请鉴真学院大师为居士开设开悟培训班,邀请港大佛学研究中心大师开设专题讲座。定期开展中医义诊活动,扶贫救死扶伤。2007年起,文峰寺停止收取门票,完全对外开放。2008年,文峰寺成立慈善会,与社会各界共同帮助老人和贫困学生。在此期间,举办了两次夏令营,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品质。文峰寺将致力于从小到大的服务,人间佛教的道场,在文化、教育、慈善、修行四个方面突出寺庙特色。
古运河水,灵秀文峰寺。历经数百年沧桑,文峰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成为古运河沿岸庄严肃穆的佛寺和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