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的历史文化
郓城县享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称,山东戏曲界有句俗话“无郓不成戏”。
涌现出了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的传人黄遵宪、李艳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代表性传人刘桂松、开瑞宝,著名的山东梆子艺术表演家任心才、王爱霞。
原山东省柳子剧院院长现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青年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武兰香、陈凤英,豫剧十大名旦章兰等一批当代戏曲界名人。
郓城是山东枣梆的发源地、全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柳子戏的发祥地,也是鲁西南流行最广的剧种山东梆子、两夹弦的发祥地。
目前历史最长的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山东梆子剧团也是在这里。
枣梆在郓城又称“本地”,郓城是枣梆的发源地。
柳子戏在郓城又名弦子戏,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
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
郓城县是当今柳子戏的发祥地。
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
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
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山东梆子在郓城又称“梆子戏”“舍命梆子”“大戏”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
郓城是山东梆子发祥地之一。
九十年代,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
郓城还是两夹弦在鲁西南一带的发祥地和根据地,境内北词两夹弦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还称“耍龙灯”,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民间杂耍的项目之一,在郓城颇为兴盛。
郓城舞龙花样很多,其套路有:“游龙戏水”、“二龙戏珠”、“九节翻肚”、“巨龙叩首”等等。
舞龙时奏民族锣鼓乐《闹长沙》、《紧校场》等,回龙时则奏舒展明快的《回龙曲》。
县宋江武术院舞龙队,配有大型龙灯两条,队员40余人。
斗鸡
郓城斗鸡,俗名咬鸡,古称唆鸡。
郓城斗鸡因产于郓城县而得名。
斗鸡表演,也是郓城民间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其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00年,春秋战国时期《列传》《春秋左氏传》中就有斗鸡的记载。
郓城斗鸡活动兴盛。
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两次来菏泽,分别拍摄了《斗鸡》和《鲁西斗鸡》两部记录影片。
1990年,郓城曾派出斗鸡参加了北京龙潭庙会斗鸡邀请赛,以十战七胜的成绩夺魁。
斗羊
郓城人斗羊历史悠久,民风喜好,每年都有大规模斗羊活动,周边县市都有爱好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