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小说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
出版社:165438+10月65438+5月5日上午,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著名作家刘庆邦在鲁迅文学院第20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上,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小说创作的一些技巧,并就如何把握文本中现实与虚构的相互变化进行了层层剖析,挖掘出小说创作的灵魂。
刘庆邦简介: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CPPCC会员。代表作有《断层》、《远方的诗》、《走窑人》、《美牛放羊》、《遍地白花》等。
■我所说的空,不是虚无,不是虚假,不是幻觉。它是空灵的,优雅的,诗意的,是笼罩在小说世界里的灵性,灵魂,神性。
■那么,怎样才能让虚构变得真实呢?很简单,就是写我们熟悉的生活。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我们架构什么样的故事,包括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一旦落笔,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就隐含在作品中。
小说创作中的真假问题
我为什么选择谈论这个话题?我认为这是中国作家目前面临的一个根本而紧迫的问题。换句话说,只要你对小说创作感兴趣,只要你踏进了小说创作的门槛,你很可能一辈子都被这个问题困扰,一辈子都像解谜一样解不开。经常听到一些文学期刊的主编说,他们不是缺稿子,而是缺好的稿子,经常为挑不出可以入手的稿子而发愁。我们挑不出好稿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小说普遍写得太写实,想象力薄弱,抽象能力不足,没有实现从现实到虚无的转化和升华。比如昨天有人在酒桌上讲了一个笑话,今天有人把它写成了小说。报纸只是报道了一些小说的东西,比如兔子腿,很快就碰到小说里了。更何况某地发生了一起案件,很多作者一头扎进去。他们都以这个案子为素材,改头换面,把案子写进了自己的小说。现在发现卖的这些同质化的小说,并没有和现实拉开距离,甚至没有和新闻拉开距离。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或照片,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我不想承认。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的小说也很扎实。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出版时,没有人被邀请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