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的说法最早见于
《国语》。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里面说道:“韩愈的‘道’,一是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韩愈素来刚正不阿,他极力反对佛老思想,拥护儒家正统,提倡“原道”。
“君子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于人,舍则传诸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柳这种“以道领文”的思想目的就是为了革除当时流行的浮靡文风,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情感力量,“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文者有道心,这才称其为文,韩愈的“道”其实也是一种儒家道统,本质上以儒家思想为参照,“兼济天下”的情感使得韩愈的文章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也是“文以明道”。
不过两人对于其中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韩愈是极力排斥佛老思想的,但柳宗元不然,他对儒家道统不是很感兴趣,同时也不排斥佛老,他所比较尊崇的是中唐时期主要研究《春秋》经、传的学术流派,主要代表有啖助、赵匡等。
所以,柳宗元所理解的“道”,比韩愈更为宽容一些,他不像韩愈那样惟儒是尊而力排佛老,在创作古文时,主张吸收百家,使“道”的内涵更为现实而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