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八十年代的双职工,一般在一个单位,就以单位为家。不在一个单位的也相隔不太远,下班后可以回家;略为远一点不能回家的,单位有住房,可以在集体食堂打饭到宿舍,想吃点好的也可以自己操作开点小灶,在那个年代对相隔太远的双职只要向组织申请,就可以调到一个地方工作,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夫妻相隔十万八千里,简直成了牛郎织女,也许一年才回家一次相聚。对于孩子,在未入学之前一般都是由女方看照,家有老人的,由老人到单住照顾小孩,没有老人的就请人,或放到还远的人家照顾,晚上下班了接回家中或单住宿舍。那时候,作为双职工,虽然上班比较紧张而且辛苦,但由于双双都有工资,按月拿钱,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个水轮机修厂,每当黄昏时节,总有一个个、一对对晚饭后的工厂职工,手上牵着小孩,有的怀中抱着小孩,脚上穿着木制的拖板鞋,走在那碎石公路上,不时发出木制拖鞋清脆的响声,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哈哈笑声,日头渐渐地落下山去。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那时的情景。
八十年代双职工带一个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孩子入托前单位有托儿所,因为都是公有制企业,入托是免费的,故用不着麻烦老人。
上班带去,往托儿所一放。下班了,到托儿所把孩子接出来带回家,多方便。孩子上幼儿园,费用单位全报,就是幼儿园放学早,需要老人接一下。孩子生病住院,费用也不用个人出,你说那个时候放开二胎,囯家承受得了嘛?所以只能卡住,只生一个。
"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等囗号也应时而出。
现在如果还有这样的条件,恐怕你不用动员,不用号召,也无需鼓励,生二胎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现在小孩要老人带,幼儿园要老人接送,还要一笔不小的学费。上了小学,还是要老人接送,各种价格不菲的课外补习,搞得"啃老族"们头痛不已,生二胎的念头早就浇灭了。
七八十年代就是这么轻轻松松地带孩子的。
我是八十年代的双职工,那时候的单位,真的将我们工人当自己的家人,记得当时孩子才两个月不到就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是单位办的,老师阿姨都是单位职工,待孩子也很好,虽然我们只是普通工人,老师对孩子也不会区别对待,既使碰上有的老师阿姨态度不好,我们也有工会组织替工人说话!讲真的小孩子从上幼儿园直到上小学,我们平时都能正常放幼儿园,自己安心上班的,而且除了少量的伙食费基本没花钱。那时候我们也是远离父母兄弟单独在外,真的感觉那时候企业真的对我们职工很好,好感谢那时候的企业,真的将职工当主人一样的对待,那时候的工人也真的能当企业当成家,基本上都能勤勤恳恳的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刚好是八十年代初结的婚,那时在企业在上班,单位都有托儿所和学校,我们是双职工,孩子都是送托儿所,上班送去,下班接回,中午托儿所管饭。自己玩全能照应下来。孩子偶尔生病了,单位可以请假。不想现在,离开老人玩不转,我感觉这不是进步,是退化了!
毛主席时代工厂和家属院相连,托儿所,学校,医院,商店,食堂,大礼堂等等都在家属院里,基本上孩子从出生到初中都不用出家属院,而且各种费用都相当低,可以说基本不花钱。逢年过节各种福利应有尽有。各级领导把工人当亲人,只要有困难各级领导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使工人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工作起来干劲十足,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组织关心。所以,现在特别怀念毛主席时代。
89年代,女人自强自立,上班带娃两不误。职业女性怀孕,一般都是照常上班,直到预产期。生孩子产假56天,办独生子女证的产假100天,剖腹产增加15天。产假期满准时上班。没父母帮带娃的,直接送单位托儿所。离家远的,骑自行车背上背着娃。娃太小不能背的就老公骑自行车带着抱娃的媳妇送去上班。哺乳期母亲一天可以在10点半、三点半送两次奶,每次半小时,也可以中间不送奶提前下班半小时。上班人人争当好职工,因为带娃耽误工作是件耻辱的事;下班家务一身担,买菜、做饭、带娃,甚至担水、劈材、买米、买面、买煤、扛嘎斯罐上楼样样拿得起。跟现在娇滴滴的女人比,那时的女人个个都是女汉子。
80年代的企业,一般都是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没有民营企业。那时实行一胎化,政府规定生一胎的产假长,达7个月。上班后,给一定的哺育时间。之后,基本是父母或公婆带孩子。企业都有幼儿园,上班无忧。那时的小孩自立能力强,上学一般不用家长接送。企业实行8小时工作制,双职工上班很正常。吃饭,有时间自己做点,没时间做吃食堂。
那年代单位、企业都办托儿班,基本免费。三班倒的企业甚至办了24小时全托所,哺乳期后不论小孩多大,夜间可入全托,职工放心上班去,家中有老人的帮帮接送等即可。
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句话是确实辛苦,第二句话是必须勤劳。
那时侯,生活物质条件是很差的,其他的不去讲,只讲日常生活中紧密关连的几样:没有抽水马桶,用的是痰盂使用后需要去倒粪便的。没有沐浴设备,用的是洗澡盆需烧水洗澡的。没有煤气,用的是煤球炉来烧饭炒菜的。没有洗衣机,用的是搓衣板来洗衣服的。离家最近的公交车站需要步行20分钟,能添置一辆自行车就很不错了(需要在单位申请购车票证)。那象现在,居住环境舒适便利,家用电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出行交通方便快捷,人的辛苦程度今非昔比!
那时侯,生活节奏是上足马达,快马加鞭的,在单位上班工作必须要勤奋努力做个好工人或好干部,还要上夜校去补习文化知识。在处理家庭生活中必须要吃苦耐劳,勤劳肯干,起早贪黑,精心打理,家务活才能做到有条有理,小家庭日子才能象模象样,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在经济上和家务活上都必须要自立自强的。那象现在的小夫妻,有双方老人相帮支持,人的勤劳状态今非昔比!
那时侯,许多单位还是三班制,机械化程度不高,手工作坊多,有的还是计件制,所以工作上还是很辛劳的。至于带孩子,多数单位有托儿所的,家长上班时带去,下班后带回。幼儿园基本上都是里弄办的,一样是上班先送孩子去幼儿园,下班再去接孩子回家。
改革开放之前,城市中的人基本上人人都有工作,没有闲人。特别是青年人,学校毕业之后,都会分配工作。个别人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工作,则被称为“待业青年”。
年轻人,特别是双职工。两个人都上班,有了孩子之后,确实有许多困难。带孩子就是大问题。
最幸福的是家里有老人。这样,孩子可以放在家里。有老人给带,用不着风吹日晒。
如果没有老人,又有几种情况。
个别有门路的,可以送保育院。这种是条件最好的,但是数量太少,一般老百姓找不到。
还有就是找托儿户。有些家庭,专门开办这种托儿户。收一个到几个孩子,白天放在那里看护。早上家长送来,晚上再接走。
如果单位比较好,就要依靠单位。那个时候很多大一点儿的单位,都设有婴儿室,或者叫育婴室。孩子的妈妈可以在上班时,把孩子带到单位,放到婴儿室。定点儿去哺乳。这样,小小的孩子,就同母亲一样上下班了。
那个时候的产假也短。好像是56天。如果有病或其他特殊情况,最多延长至70天。休完产假,妈妈就要上班了。
那时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挎斗三轮车自行车。因为自行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些心灵手巧的父亲,找来一些材料。在自行车旁边加一个轮子,上面固定着一个小箱子。多加保暖、防风、防雨措施。这样,小小的婴儿,从出生56天开始,就随着母亲去上班了。
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两会报道,有人提议,要把产假延长至3~6年。还要给父亲修一定时间的产假。相比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还有人建议,重新设立婴儿室,是不是一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