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军刀男》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豆瓣对该片有很高的评价:
《瑞士军刀男》是一部让我头疼的电影,因为我并不喜欢该片(有洁癖的处女座和天蝎座都不会喜欢该片的),可前两天自己手贱,码字的时候顺便码了些关于它的一些文字。本着浪费可耻和混热点的初心,那就写一下这片子的影评吧。
《瑞士军刀男》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被困荒岛的汉克(保罗·达诺饰),在绝望边缘,想要自杀时,意外发现、结识了尸体曼尼(丹尼尔饰),一人一尸相互陪伴,走出荒岛的故事。
关于《瑞士军刀男》的种种宣传点
豆瓣给该片打了高分,人们关于该片的影评和观后感很多,写的都很精彩(嗯,我就这么虚伪)。既然早有人写,写的又那么好,那我就根据我的经验划一下该片的重点。
1,必须得承认的一点是,《瑞士军刀男》确实如外界所传的那样,内容充斥着各种基情和无下线、哈利波特也确实被伏地魔弄死了(丹尼尔饰演的尸体)。
2,该片情节也真的挑战大家的生理承受能力。比如在故事中,汉克拿着杯子接着从曼尼口中吐出来的水喝,重复八遍:汉克拿着杯子接着从曼尼口中吐出来的水喝、喝、喝、喝(八遍)。
3,影片没有那么文艺,节奏缓慢,立意也不是很深刻。
《瑞士军刀男》再剖析
故事在讲什么?在这儿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影片类型:喜剧。
不是所有打着喜剧类型幌子的电影都可以称得上喜剧,喜剧最基本的一个功能点就能逗大家笑。讲故事时,把能让大家笑的点叫包袱,相声中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说的就是这个功能点。
并不是所有的包袱都会让人笑,一个笑话笑了十年是且只是存在小品的台词中。小说和电影讲的是人的故事,喜剧中的包袱也是为了取悦观看故事的人。
现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使得靠老包袱都能逗笑观众的相声行业不得不面临新的思考。郭德纲师徒起纷争的原因,归根结底也离不开这个原因:相声很难,怎么活下去,这是个问题。
老包袱不管用,新包袱的梗用过就不再新的时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取悦大众的商业笑话,离不开当下的生活。意思就是说,要想让观众笑,你得贴近当下的生活。
所以这就是我不喜欢《瑞士军刀男》的原因: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有些笑点在我们国人看来,并不是好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欢乐喜剧人》中,有着香港喜剧教父之称的詹瑞文,为什么表演起来让大陆人民感到很尴尬?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不是人家表演的不好,而是水土不服(文化差异)。
好吧,直接点就是,《瑞士军刀难》虽然类型是喜剧类型,但它一点都不好笑!可尽管它不好笑,那它也属于喜剧类型,因为有喜剧的点在那里。
编剧在创作喜剧剧本的过程中,一般都有三点希望:让人看得懂、能够打动人、能够让人笑中带泪。
那说到中西方的差异,那就是说不管欧洲、美国、印度、日本的笑话在我们国人看来都不好笑了?并不是,国外优秀的喜剧电影有很多啊:《我滴个神啊》《偷抢拐骗》、《一条叫旺达的鱼》、《三傻大闹宝莱坞》、《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等等等等吧。这些影片所以好看,必然是其作品引起了观众的***鸣,那怎么引起观众的***鸣呢?比如最普世的价值观:善和恶;比如,最能让观众理解的情节:婚丧嫁娶。且这些点能打动观众,都能让观众看后有思考和启发(艺术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
说到这里,也就暴露了《瑞士军刀男》一个短板:不接地气。
因为《瑞士军刀男》毕竟属于商业电影,所以我们说它不接地气。它要是艺术电影的范畴,我早就避开它三条街了。本人对艺术电影很是反感,不是艺术电影哪里出现了问题,是我的品味实在跟不上艺术家的节奏。打个比方,那些装成死尸、裸身让人摸来摸去的行为艺术你能看懂?你能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我有时候真的怀疑那些行为艺术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世界疯狂起来,连他们自己都怕!当然,这都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浅薄认知,仅代表个人观点,(但我坚决捍卫自己的观点)。
我说《瑞士军刀男》属于商业电影的范畴,还有这样的根据:
一般电影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剧本节拍表):
1.?开场画面(第1页)影片基调、情绪、题材、类型、风格
2.?主题呈现(第5页)电影主题暗示,争论、批评、问题、目标、行为、梦
3.?铺垫(第1—10页)
4.?推动(催化剂)(第12页)
5.?争执(辩论)(第12—25页)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7.?B故事(第30页)
8.?游戏(第30—55页)
9.中点(第55页)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
11.一无所有(第75页)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14.结局(第85—110页)
15.终场画面(第110页)和开场画面对照
把这些具体展开讲,太繁琐也没有人愿意看。那举个简单例子吧:在A段故事中(1-5),铺垫的是一个绝望的人汉克要自杀的事情(这个叫汉克的自杀是不对,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它需要救赎),在故事十几分钟后就转到了B段故事中,B段故事讲的就是汉克怎么救赎自己的故事。说白了,《瑞士军刀男》在故事内核上,是在讲汉克的成长史。(时间节奏、叙事节奏都对,也试图媚俗讨好观众,而不是一味的如艺术电影那样要求导演个人艺术表达)
再举个例子,我们任取一个时间点,比如在影片五十分钟的时候,讲的是汉克和曼尼在做游戏的事儿,是不是也在试图跟观众卖萌呢?
哎呀,一不小心把技术分析写多了。我们继续影评。篇幅有限,最后说一下该片剩下的几个看点。
演员
保罗·达诺,代表作:《阳光小美女》、《血色将至》;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大家如果对丹尼尔这个名字陌生,那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哈利波特。丹尼尔从11岁到20岁,已经扮演哈利·波特10年了。外界传闻他在积极转型中,也不知道真假,不过在《瑞士军刀男》中丹尼尔扮演的尸体曼尼,考验演技,这很明显佐证了转型这个传闻。
“转型”这个词,我个人觉得很微妙,大体跟“转行”差不多。众所周知的演员成龙,起家靠的是动作片,扮演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如今在整个大中华区甚至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成龙大哥也在转型啊,从起家的小人物,到各种主旋律代表人物,从《天将雄狮》到《极地逃亡》,片子的口碑逐渐下滑到《极地逃亡》公映时,好像是成龙历史最差的影片没有之一。当然成龙大哥口碑和影响力在那里摆着呢,《极地逃亡》烂也有拥趸无数在捧着,人家卖的是情怀。这个例子举得不是很恰当。
再举一个例子,“转型”二字在经济学上出现,通常还会顺带说出“升级”,“转型升级”再明显不过,经济发展的不行,不转型马上死,转型升级可能不会死。当然,在演员来讲,说转型也可以把它听成是这个演员很上进,不满于目前的掌声和花环,勇敢突破自己,这也说得过去,也不晓得丹尼尔是哪种转型呢。
立意
观看过此片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这绝对不是在说一个基情的故事。嗯,在上段我们也说了,《瑞士军刀男》实际上在讲汉克这个人的成长史,汉克是绝对的男主。汉克为什么需要成长呢?因为屌丝需要阿Q,需要逆袭。那么汉克为什么需要逆袭呢?因为暗恋对象萨拉吗?因为要冲出孤岛?
可能这些都不是原因,可能这些都是原因,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每个人都经过成长,大家也知道“成长”二字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更何况如汉克这样一个自卑男的成长呢。说句文艺的话,能在成长的时候遇见你就够了,彼此留个美好的回忆。其它的不重要,甚至我爱过你都不重要,因为这是成长啊,爱的代价有很多,但总要付出代价,能量守恒定律是这么规定的。
我最想说的是,或许该片的立意除了成长,还有更深的表达,正如该片名字一样:《Swiss Army Man》(瑞士军刀男)。
瑞士军刀男因为自己的问题,比如自慰、羞涩、扭曲等等自卑到了极点,孤独和不解到了极点,那他有病吗?
存在的就是有道理的,哪怕你的心上人不爱你,跟你可能真的没有关系,总有人会爱你。你不特殊,也不另类,不要看轻自己,影片中也交代,正如所有人都要排泄放屁一样。肯定自己,肯定生活,肯定自己的生活,丹尼尔这么做的,成龙大哥也是这么做的,管它什么转型不转型,我开心就好。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因为瑞士军刀大家都喜欢啊。我们那么多的痛苦和欢乐,多半没有搞清这样一个问题:承认自己。
影评说完了,说下自己想说的:
1,今天影评号铮在撩人通过了网易新闻自媒体的审核,铮在撩人也算把所有大的自媒体平台都游了一圈,开心。
2,我住的刘家窑这里有个售卖豆腐脑的小摊。
这家豆腐脑所以好吃,我总结心得有二,一是她在豆腐脑上的配料齐全:香菜、韭菜花、辣椒油、咸菜、碎葱花、蒜汁、秘制酱;二是,豆腐脑的质地好,柔滑鲜嫩、唇齿留香,且那香不是豆花香,又比女人香更有姿态,再佐之以配料。想过在夏天冒着热气的豆腐脑不会有一丝腻,想着在冬天冒着热气,舀勺豆腐脑温暖孤独的心。一口下去,干脆什么都别想太多,什么都不要去体会,去品味香菜和豆腐脑哪个更原味,辣椒油的鲜而不辣是怎么配合葱花完成一次食材口感的再升级,自在和愉快在口感里,匆忙了一天后,犒赏唯一关心过自己的胃。
我对豆腐脑是有感情的,深秋来的太快。晚上下班时间,房东家收养的流浪狗,跃过了脏水洼地,跑回家了。什么都在过去,唯有热腾腾的豆腐脑和刘家窑桥下永远在堵的车和车鸣声,不远不近。路口向北一转弯,迎着风,没有姑娘将头发放在风中,没有香气和美丽,豆腐脑三块钱一碗,飘了很远,但我觉得并没有飘过刘家窑桥。今天重阳,我被冷风吹的直哆嗦,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补充:关于《瑞士军刀男》的影评,后面本应该还有补充,因为影评还不是很完善。但是没有办法,这篇文章必须在今天重阳节发,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虽然没有人强迫我(但我懒啊)现在还有几分钟就到凌晨了,没办法,只能发了,好坏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