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鲁迅《朝花夕拾》的幸与不幸?
不仅自己家里有书,很多亲戚家里也有书,很多书也让爱读书的鲁迅迷上了读书。不仅仅是那些枯燥的严肃书籍,还有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的有趣的书籍,几乎应有尽有。他家有钱,有土地,有仆人。作为少爷,鲁迅不用为生计发愁,大量丰富的书籍为他铺平了道路。
鲁迅的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再到《五藏会》。在百草园,鲁迅没有烦恼。他每天以鸟兽为友,以花草为伴,激发了他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在运动会-欢迎会上,由于农村特有的新鲜有趣的活动(虽然是迷信活动),鲁迅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
在与长期工人子女玩耍的过程中,鲁迅学到了一些生产知识,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同时看到了旧社会阶级压迫剥削的事实,对鲁迅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艰辛和愚昧思想的根源。
然而,生活在封建家庭的鲁迅很穷。“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原则。当他进入三潭印月读书时,枯燥的学习方式,严肃刻板的私塾老师,枯燥单调的教育形式,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回到家里,鲁迅的父亲虽然不是封建顽固派,却认为读书——科举——做官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逼着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从7岁开始,鲁迅就开始读《剑略》,常年被关在笼子一样的家里,背记古文,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笼子般的生活。
父亲虽然爱他,但完全不懂孩子的心理,甚至抑制了孩子贪玩的天性。就连过年神运出发前,鲁迅都念念不忘背二三十行剑略,连父亲都下令强行背书,让鲁迅恨得像噩梦。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复杂的家庭和多变的命运,形成了鲁迅刚毅勇敢的性格,塑造了他深邃的思想。虽然我羡慕他拥有百草园这个世外桃源,羡慕他出身书香门第,但我更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自由的社会,享受着科学、多元、快乐的教育生活。
扩展数据:
《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运用叙事加议论的方法,以其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一组他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过去亲人、朋友、老师的怀念,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创作背景:
1925年期间,鲁迅在北京任大学讲师时,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所谓“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指责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被当局通缉,不得不在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追忆往昔,但也是在“借题发挥”,影射和嘲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写作时间
晨花晚摘写于2月1926至10月110,10篇。前五篇写在北京,后五篇写在厦门。它们发表在半月刊《莽原》上,总标题是《复活过去》。1927五月收的时候改名为晨花晚采,稍微介绍一下。7月写成后记,北京未名社1928出版。
百度百科-早花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