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药》赏析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革命家于霞。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但他的形象还是很鲜明的。于霞是一位年轻的革命家。他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奋斗意志。他热爱真理,对革命事业表现出无限忠诚。当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监狱时,他仍然对胜利充满信心,表现出乐观主义。在敌人监狱里,他坚持斗争,进行革命宣传,“劝狱长造反”。
当牢头问他“菜的细节”时,他侃侃“侃侃而谈”,铿锵有力地说“这个大清世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红眼的阿依狠狠“给了他两个嘴巴”,他却“不怕打,还说自己可怜”。可怜的阿依昏迷不醒。最后,他终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封建统治的奴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夏三、康大叔、红眼睛阿依等人的形象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恶毒、贪婪、卑鄙的反动本质。康叔叔是个刽子手。他恶毒、卑鄙、奸诈。他一出现就让人恶心。
他为主子杀革命党人,公开宣告革命有罪,举报有功,合理殴打革命党人;他诈骗群众,把革命者的血当“药”高价出售;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作者充满了仇恨,集中在他丑陋的外表,野蛮的行动和卑鄙的灵魂。作者对刽子手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即使奴才和帮凶还是这样,主子也会更加残忍狡猾。
夏三是个卑鄙的人。他极其自私。为了救自己和得到钱,他将举报于霞并出卖他的侄子。红眼阿依是监狱的负责人。在他看来,监狱长从“犯人”身上榨取“油水”是天经地义的。他去问于霞的“背景”。结果,于霞太穷了,没有“油水”可榨。他“怒不可遏”。
听了于霞的宣传后,他一点也不感动,而是狠狠地打了于霞的嘴巴。于霞牺牲后,不仅不表示同情,还拿走了“剥下的衣服”。他们实际上是在维护邪恶的封建统治。
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革命派脱离群众的缺点。这位革命者的牺牲是英勇的,感人的,但是他所追随的正义事业并不为大众所理解。他的牺牲没有得到公众应有的同情。相反,有人说他“疯了”,说他“真的一文不值”,完全不知道他的死是为了什么。当他被杀时,许多人站在周围观看。
他流的血被华老栓买来当药吃。甚至他的母亲司夏奶奶也没有意识到除了母爱之外她儿子事业的真正意义。她非但没有为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反而在上坟的时候看到了华大妈,脸上“露出了一些羞愧”。身为母亲的司夏奶奶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因此她觉得自己很丑,令人深思。
她在墓顶上发现了花环,却无法理解它的崇高意义。她只能当作迷信的解释,认为儿子“今天故意表现出一些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于霞的牺牲似乎是孤独的。作品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的巨大弱点,即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
他们不仅没有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也没有让群众充分理解革命事业的真正意义。群众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革命,当然也谈不上同情和支持革命者。
扩展数据:
鲁迅在《医学》中给我们描述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一个是革命家于霞之死。鲁迅在描写中采用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展开。一个是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痨病,听信刽子手康叔叔的话,买了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但是吃了以后死了。一个是于霞,奶奶司夏的儿子,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和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鲁迅的药最讽刺的地方是,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是于霞的血,他为了无数人的前途和幸福而牺牲,却最终被为此献出生命的人所吞噬。这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事实。于霞作为革命的先驱,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他在监狱的时候没有气馁,还积极劝说监狱领导造反,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和坚强。
在狱中,他敢于宣扬“这个大清世界是我们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于霞在小说中的形象是正面的,鲁迅高度赞扬了他的精神,但他的努力和付出又有什么用呢?茶馆里无聊的看客们只认为于霞的行为是“作秀”,对他宣传革命原则不仅不同情,还幸灾乐祸。当于霞要被杀死的时候,有多少人希望他快点死?这些人像恶兽一样窥视着于霞的血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鸿沟。对于革命者来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死,这是极其悲惨的。
以华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一方面是受害者,一方面是“食人族”。华老栓听迷信。我买了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不仅治不好,还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花老栓一家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另一方面,花老栓又充当了这些刽子手的帮凶,间接吃人,由此可见,以花老栓为代表的这些人,是迷信的,麻木不仁的。
于霞的死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没有唤醒这些麻木不仁的群众。鲁迅用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只有唤醒群众,群众才能解除奴性思想,自觉拥护革命,革命才能胜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