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部小说?

小说的四个要素

(1)人。人物是小说的脊梁,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是否写实,形象是否丰满。它要求作者通过绘画、隐喻、烘托、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段,深刻、丰富地、莎士比亚般地再现生活中的所有人。作者的哲学和美学,以及小说的主题,通过人物悄然流入读者的脑海。如何刻画人物?鲁迅的“综合法”更实际:“取各色人等,合成一人”(《鲁迅全集》第6卷,第423页),“往往口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个东拼西凑的角色”(《鲁迅全集》第4卷,第394页)。为什么「拼凑角色」更形象?因为写小说不能拘泥于真实的人和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必须典型化。以及典型化——从生活中众多相似的原型中“去粗取精”,将同类的“精华”集中到所塑造的人物身上,使其个性比生活中的更加鲜明突出。也就是从生活的美到艺术的美,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比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鲁迅从那个时代很多类似的阿q中抽象出来的。看起来是这样那样的,但是没有人看起来像。是真正典型化、个性化、艺术化的“这一个”。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鲁迅对这类人物的“拼凑”,既是源于生活,也是再创造。它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就像二氢加一氧,变成了一种既不是氢也不是氧的“水”——一种全新的“性格”。?

(2)剧情。这是小说的第二个元素。剧情是什么?高尔基说:“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厌恶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个人物的历史、典型的成长和构成。”总之,剧情就是人物的历史。人物的发展靠情节,人物故事的发展靠情节,人物之间的矛盾靠情节。可以说,剧情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因素。情节越生动,塑造的人物就越生动。高尔基的《母亲》,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都是围绕着人物展开的,为他们的成长铺路,为他们的人格冲突和蜕变提供天地。所以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生动的,栩栩如生的。剧情作为为人物服务的,必然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无论是暴风雨中惊心动魄的情节,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情节,无论是情节的因果性和必然性,还是情节的偶然性和突发性,都不可能是空洞的、主观的,而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经过筛选、提炼、加工、转化,真正成为人物发展历史和性格成长的必然归宿。当代女作家池莉写的《烦恼人生》,通过主人公感觉像日常流水账一样的烦恼,编排成各种情节,然后冷静地一一展现。用“一天”的微观,表达“人生”的宏观;用一个人的“小世界”,看到了千万人的“大世界”。之所以能给读者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是因为这篇短篇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每个在城市生活过的人,尤其是普通工人和小公务员,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种经历。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设计任何一个小说情节的序言-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结局时,都要关注它的生活。剧情越贴近生活,越能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越能体现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3)细节。这是小说的第三个元素。如果剧情是一个人的骨架,那么细节就是附在骨架上的血肉。如果只有好的情节,细节不丰满,那么刻画出来的人物就像贫血消瘦,脸色苍白,站不起来。所以著名作家李准说:“情节好办,细节难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真的。剧情再好,也要看细节的组合。细节真实,情节真实。只有细节生活化,情节才会避免概念和公式化,才会给读者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请看《三国演义》第573页上的一段话:“云裳右手持刀,左手牵着鲁肃的手,装醉道:‘你今日请我吃饭,不提荆州。我现在喝醉了,怕伤了旧情。改天我会请你来荆州开会讨论此事。鲁肃急得魂不附体,被云长拖到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兵出。他们看到云裳手持大刀,亲自扶着鲁肃,怕鲁肃受伤,不敢动。云长到了船边,却只是松手站在船头向鲁肃告别。苏傻得像个傻子,看着的船随风而去。”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独自赴会”情节中的最后一个细节:云昶的醉语,云昶一手持刀将鲁肃拉到江边的气势,云昶站在船上送别,以及梦露和甘宁不敢动弹,鲁肃吓得不敢说话的样子...把“一个人去开会”的剧情结局推向了高潮,真的。关云长和鲁肃的形象跃然于字里行间。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些情节的最小单元,无论是动作细节、心理细节、对话细节、人物肖像细节、表情细节、环境细节等。,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休息,来源于各类人物的言行、情感和心理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人物的中心情节,必须注意其生活性和准确性。?

(4)环境。这是小说的第四个元素。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形成,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渲染,都离不开设想的环境。环境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物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这两个环境是刻画人物的空间,是剧情和细节的支撑。只有善于描写这两种环境的作者,才能运用环境赋予的背景、形式、气氛、结构、色彩,和谐统一地写出小说。当代作家贾平凹对此处理得很好。他的《腊月》、《腊月初一》、《吉窝娃人》、《商州三记》、《浮躁》等小说,充分利用了他所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将当地的黄土地平原、野趣浪漫的景色、豪迈的房屋建筑、华美的器皿,以及民间的礼仪、歌谣、祭祀、占卜等融为一体。请看以下节选自腊月,正月:

“此地虽小,却是商州有名的小镇。南面是秦岭山脉;秦岭蜿蜒,这里却平缓,一座石峰独聚。这个石峰如果在字形上,就是一个“上”字,如果在人形上,就是一个坐翁。但是,‘山不高,必有灵’。秦朝时,有四大名山:东原公、焦立中、七里鸡和夏黄公。他们隐居于此,饥紫芝,渴石泉,却名留青史。于是,土地被人铺开,这个地方往右窄,往右远。商州哪个不知道?镇前有水,水中无龙,但有大鲵,水亦“名”。没想到,陕西这片位于黄河西岸的土地,却变成了一场秀,而且被简单地归于长江流域。?

难免会有出类拔萃的人。61岁的韩经常为此兴奋不已。他家留着一本商州地方志,闲暇时戴着一副断腿老花镜仔细阅读。吃饱了肚子就知道前朝后代的典故,正史野史的轶事。至于商州八景,本镇八景,无所不知。小镇八景之一是“冬日晨雾笼罩小镇”,所以冬天早起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早起的人都是农民,他们早起去捡粪,雾对他们来说是个阻碍;不到一半是干部。干部看雾,也是看雾,不太了解。谁能早起看雾,谁能看到看雾后的喜悦?就是他,韩!"?

贾平凹对这种环境的描述:自然形态生动;历史痕迹,讲述故事;社会条件,风景。而剧中的人物,过去的和现在的,当地的农民和在职的乡干部,连同山,水,岩石,自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而主角之一的韩则像雾中的人,在雾气慢慢消散后,迈着方步走出舞台。这就是以景衬托人,以人表现景,情景结合,相得益彰。?

上面提到的四个要素是小说的主要基因。如果你掌握了这四个方面,无论你写什么类型、什么形式的小说,都是初步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