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函数题”答题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高考现代汉语阅读中有很多以“有什么作用”(或“有什么好处”)为题型的测试,但考生的成绩并不乐观。笔者以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尝试将题型分为三大类十个要点,并详细阐述其答题方法。以下是对高考“动作题”答题方法的分析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考察句子段落的作用
动作题一般可以从结构、内容、情绪三个方面来组织。一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和结尾。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能。
1.句子在开头。
它的作用有:开门见山,点出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点东西做铺垫或与下文做个比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能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示例1。结合全文,文章前三段的作用是什么?(2010全国卷二第14题)
结合开头那句话的作用和课文的内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开门见山,指出文章主题,指出写作原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总的引言表明了写作的内部结构,现在的感受与过去的场景交织在一起。
②内容:表现思想深刻,情感饱满。
③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2.这个句子在中间
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比如:
例2。第六段:“再看鹤!又见鹤!”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上海卷第9题2011)
第六段在文章中间,主要起过渡和照应作用;同时也要考虑重复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记忆到现实生活;照顾好文章的标题“再看鹤”。②情感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表达了作者多年后再次见到鹤的惊喜。
3.这个句子在最后
它具有呼应前文、概括全文、指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请分析最后一段下划线句子的美。(2011四川卷17)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大致作用,结合划线句所描述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情感,不难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用泪珠落在铃铛上的生动细节描述文集全文,呼应主题,深化主题,牵连无穷,回味无穷。表达了绵儿对父亲的怀念和痛苦。
第二,考察景物的作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散文和小说是主要选择。所以景物的作用一般有两种情况:散文中景物的作用和小说中景物的作用。
1.散文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散文往往聚焦于某一个场景。一般来说,这一场景在结构上往往是作者写作的线索,在情感上往往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例4。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本文中的作用。(2010北京卷17题②小问题)
《海棠花》是一篇散文。从结构上看,全文是用花写的。在感情上,作者借花抒情。因此,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写作线索。
②情感上: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愁,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例5。窗口在整个文本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试着简单解释一下。(湖北卷2009年第16期)
书房的窗户也是一篇散文。文章从窗户的功能描述了喜欢北窗的原因,所以窗户是写作的线索。通过“书房之窗”展现作者的个性和人生态度。问题问的是“窗”在结构中的作用,考查目标明确。不再需要考虑它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只需要回答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窗户是本文的重要线索。
(2)作者从写窗的作用开始,然后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原因,最后生动地描绘了想象北窗的情景。
2.在NMET的文学文本阅读中,小说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布景在小说中的作用是烘托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请简要分析一下小说线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安徽卷2010第12题)
入选安徽卷的文学阅读文本是徐辉的小说《纪念碑》。结合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文本的具体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1)用线描的手法描绘万物复苏、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烘托罗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第三,考察技术的作用
技巧是本文使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这是一个常见的考点,几乎每个省(市)命题都有涉及。回答这类问题需要考生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1.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段的作用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涉及。修辞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比如,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把人拟人化,把事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情生动、构思有趣的美;排比具有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感染力强等优点。
例7。文章最后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达月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全国卷二17题)
参考答案:使用拟人和比喻。优点是:
(1)通过拟人,岳华从底层到高层,从平凡到优秀的过程可以更加生动。
②通过隐喻,月华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和提升。
③作者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华的喜爱和钦佩。
2.叙事顺序的作用
在叙述时,文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直接叙述、倒叙、插入等不同的叙述方法。顺序叙述的优点是叙述事件自始至终,井然有序,自然连贯,文章条理清晰;倒叙的好处是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其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也避免了叙事扁平化和结构的单调;叙事的好处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铺垫、关照、补充和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例8。在第二段中,作者在描述他的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个事后的想法。这种写法有什么用?(2009年全国卷二14题)
结合记叙文的作用、句子段落的作用和课文的具体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内容:旅行中印象的补充说明。
②结构上,为下文描写月华做铺垫。
3.肖像描写的作用
例9。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的肖像描写在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2010山东卷20题)
这个问题具体详细,目标明确。它只问肖像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来说,只回答这两点就够了。然而,肖像描写是一种技巧,它在表达内容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即刻画刘四的性格,这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你会思考不仔细,答案的重点也写不完整。
参考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顺着对刘四爷爷的一个大概描述,引出下面的虎妞形象。
②内容上,突出老虎的叶。
(3)在技法效果上,采用了人像描写,使这个形象更加生动、有形。
4.叙述者的角色
对人的考查是高考文学文本阅读中的常见题型。在写作叙事时,作者往往根据内容、情感等表达的需要,选择和改变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可以增进亲密感,仿佛作者在和我们说话,无形中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示例10。冠词在使用人称时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2010全国卷I题16)
这篇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功能以及课文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个不同的人交替使用的情况。
不同人物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它营造了真实亲切的氛围,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5.引用材料的作用
一般来说,引用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知识性;丰富文章内容,强化作者观点。例如:
示例11。作者引用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史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下。(广东卷20,2010)
结合句子和语录的作用,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1)结构上:
①兼顾以上,对比以上,说明新能源无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人思想守旧,怕麻烦,爱冒险。
(2)介绍以下关于新能源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世人热切期待的理解、社会支持和法律保护,以说明为自然争取自由,为保护和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2)内容: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动作题”的类型和答题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设置综合考虑和运用,才能使答案准确全面。如果问题比较详细单一,就在你问的范围内回答,就不用做无用功,浪费宝贵的回答时间。另外,与写作技巧相关的考试内容较多,由于篇幅所限,其作用无法在本文中穷尽,考生应全面复习。
对中考回答叙事功能题的思考
从内容的角度和文章结构的角度回答问题。
行动问题在文章内容中的作用
概括这句话或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在表达文章的感情方面有什么作用?
行动问题在文章结构中的不同作用
一、句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
1,统领全篇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迫的旋律."夏天的感觉
2、造成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在北京擅长腹语的人会在大厅东北角大摆宴席。-“腹语”
3,开篇点,引出下面。
我已经两年多没见过我父亲了。我最忘不了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营造氛围
现在是冬末,当我们快到家的时候,天气是阴沉的。冷风吹进船舱,从树冠缝隙望出去,远远近近躺着几个荒凉的村庄,没有一点生机。——《故乡》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中间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承上启下
2.对比和对比
瘦鸡妹还在抓着燕燕的小玩意,弟弟往玻璃瓶里倒沙子。是的,我在这里很大。我是个小大人了。——《爸爸的花落了》
3、伏笔
快回家吧!快回家吧!拿着刚刚发完的小学毕业证扎着红丝带的白纸筒,我在鞭策着自己。好像怕什么都赶不上了。为什么?——《爸爸的花落了》
第三,结尾段的作用
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在这淡淡的紫光和淡淡的紫香中,我感觉自己加快了脚步。紫藤瀑布
2.总结全文,指出中心。
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活就越丰富多彩。愿你珍惜你的第一次。——《第一次真好》
3.深化情感和主题。
我在我妈的教训下生活了九年,受她影响很大。.....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好脾气,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对别人的好,如果我能原谅和体谅别人——我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我的母亲》
4.发人深省,很有启发。
解释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
1.叙事文本中常用的叙事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入和补充叙事。
(1)许顺。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写,通常称之为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基本符合事物的发展进程。许顺是应用最广泛的。比如散步,大金帽和我儿子一家。
(2)倒叙。倒叙是将一件事的结局或一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的叙述中,然后按照“自然顺序”进行叙述。倒叙不是从“尾”到“头”的整体倒叙,而是局部的“倒叙”。一般来说,倒叙只是对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有必要。如果中心是清楚的,材料是简单的,事情发生在短时间内,闪回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背影》《父子》就用倒叙。
(3)插值。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对原有事件进行叙述。为了补充和衬托主要情节,插入的内容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的木雕。
(4)补充叙述。有时,文章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写在前面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说明,通常称为补充叙述。补充叙述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情节的补充和说明,但也有区别。大部分的补充叙述没有情节,所以前后不需要任何过渡。
顺序叙述、倒叙、插入、补充叙述都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二。解释性文本
1.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目的是给人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作用,称为说明文;或者把事情说清楚,就叫解释事情。
2.说明书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书有条理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解释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描述的时间顺序与叙述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秩序要特别注意搞清楚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位置和方向,比如内外、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
逻辑顺序往往是在推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理论到子理论、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性到使用等几种类型。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以平实生动著称。
4.解释方法
为了把事情说清楚,或者说把事情解释清楚,必须要有相应的解释方法。常见的解释方法有举例、分类、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绘制图表、定义、解释、打比喻、模仿表象等。最好的方法应该根据解释的对象和写作的目的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