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台北人》

嗨,今天是2021年9月7日,距离上次发帖已经过去半年了。

我以前没听说过《台北人》这本书。如果不是小姐姐的书友会,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看这本书。

全书分为14篇小说,讲述的都是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去台北生活的大陆人的故事。时代背景相似,但人物身份五花八门,故事丰富多彩,人物各具特色。

作者以这些台北人为主角展开小说的情节。原来,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于1952年迁居台湾省,以台北人的视角书写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以前台北人状况的资料。

一、《想着老傅》

整部小说《思乡记》主要通过槐树与顺恩嫂的对话,从侧面讲述了李公馆长家庭的变迁。

顺恩大嫂是行政长官家的奶妈,罗伯塔阿姨是佣人。离开多年后,顺恩大嫂又回到李府。房子破旧残缺,呈现在顺恩嫂眼前的是一片凄凉景象。

我从屋后找到顺恩嫂,只为了解长官一家的现状。老婆死了,死前觉得冷。像顺恩嫂的梦一样,小丫头和养子小王偷了一箱珠宝跑了。小姐和特首断绝了父女关系,和一个已婚男人过着悲惨的生活。长官出家了,少爷现在从国外回来已经痴呆了。

这个家庭曾经轰轰烈烈,光鲜亮丽,现在却死气沉沉,七零八落。通过仆人的故事可以猜到,李府家族的辉煌与当下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到当初李公馆的描述,作为当时的大家族,长官应该是有一定成就的,家境优越,儿女双全,儿子也出国留学了。我估计行政长官家里的知识水平也不错,但是现在他的老婆女儿散子傻老公都出家了,现在只靠一个70多岁的老仆人罗比尼亚养活。

顺恩嫂作为当时少爷的奶妈,离开多年,时不时回去看看。罗娘夫人作为当时跟随妻子的仆人,在大宅里待了三十多年。她没有在特首家不开心的时候选择离开,她一直在豪宅里等你扛着。

从这两个人的选择来看,李家之前应该对他们很好,也很感恩。

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家庭会沦落到这样的状态?文章中没有说明,结合时代背景,我觉得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行政长官应该是国民党的官僚。国民党被* * *产党打败后,阶级也衰落了。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行政长官家庭的衰落是阶层衰落的一个缩影。

二、《傅亮之歌》

整部小说《之歌》讲述了一个冬末的下午,在台北郊区的天目瓮屿,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朴公和雷专员回来参加的葬礼。

通过场景的背景和人物的回忆,塑造了正直、意志坚强、尽职尽责、忠贞爱国的杨蒙形象。

杨蒙的遗愿是回到祖国,这显示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看完小说,朴公的侧面虽然不多,但也让人感受到了朴公高傲的儒者风范。

小说中还穿插了两代人的场景。留学回来的贾姬,价值观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与国内上一代人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而朴公的孙子在中国一直接受的教育理念与上一代相似,有传承上的差异,这也是两代人文化发展的必然。

由于对历史了解不多,在阅读有历史背景的文学小说时,往往会感到很局限,无法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思考。

但是看完这部小说,发现白先勇对场景的描写极其细腻,场景的铺垫非常到位。比如书房里墙上的图画和对联的描述,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主人儒雅正直的性格。

三个人在革命时期的言谈举止都是那么的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画面就在我们眼前,脑海中的所有细节都清晰可见。杨蒙的性格和个性反映在朴宫的回忆中。

读完之后,我对朴宫和杨蒙的性格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朴宫成熟稳重,正义感特别强,个性很强,爱恨分明。他们不怕牺牲,积极参加革命。他们决心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他们的爱国情感将永存。

写在后面:我最近加入了007写作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理由。是因为我不是没有记录的人,我通常会记录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应该可以每周发布一篇文章或者文字,先完成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