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论过哪些书?
金圣叹一生批了很多书,是个很有名的人物。
有一天,他去西湖灵隐寺见老方丈,索要佛经。老方丈道:“佛经不能批。”后来他让老方丈看一看佛经,老方丈不肯给他看。他们为此争吵到半夜。老方丈说:“我做一副对联,你说对了,我就拿佛经给你看;如果不符合,就不要读佛经。”金生叹了口气:对新人来说,这不是在锅底下挖坑嘛。如果有什么困难,他点头同意。老和尚当场做了一副对联:半夜两点半。
这下真把金圣叹难住了,想不出什么对的,只好离开灵隐寺。
后来金圣叹因哭庙反粮案被判斩首。行刑那天,恰好是8月15日。他突然想起灵隐寺的对仗,同时想出了对仗。他自言自语道:“金圣叹临死前,终于把老方丈送的对联配好了,文字上我什么都不欠了。”之后,我在狱中写下了下面这句话:八月中秋。
他让狱卒把他的下一副对联送给灵隐寺的老方丈。老方丈收金圣叹对仗时,连连称赞:“说得对!没错!只是这个人比较傲慢,不跟普通人交往。这大概就是他被杀的原因吧!”
《水浒传》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所以《水浒传》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然而,它虽是玄幻之书,却并不名正言顺,因为中国的玄幻之书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儒家的“四书”“五经”,朱成的理学,以及充满道家精神和儒家精神的以“载道”“传道”为宗旨的诗词歌赋。小说只是“出了官,说的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既然有存在的理由,当然会争取发展权。水浒传也是如此。既然敢走出来,就敢让世界接受。从李卓吾对《水浒传》的怒喊,到叶舟的出格评论,再到金圣叹那种带有真实味道的离奇言论,《水浒传》的野村说法真的是越来越奇怪,越来越奇怪,奇怪到一定要被官府禁止,而且被列为禁止破坏的范畴,提倡“不看水浒,不看三国”。
毫无疑问,金圣叹对《水浒传》的阅读和批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评论之一,由此引发的褒贬可谓铺天盖地。关于其功过的争论,不亚于高鹗的《红楼梦》续集。金圣叹读《水浒传》的惊人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批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令人震惊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主张具有鲜明的近代乃至现代意义和特征,所以在明末清初,说他超越时代也不为过。金圣叹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明末,当时中国反理学异端邪说甚嚣尘上,其中以李卓吾、叶舟为代表。生性好奇的金圣叹对李卓吾的理论兼收并蓄。他的生活方式与李卓吾颇为相似,说他们走在同一条路上,我相信不会有任何疑问。基于此,金圣叹遭遇了家国的不幸,遭遇了改星改朝换代之际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旧的文化模式面临着令人震惊的社会和政治风暴,必将接受严峻的挑战。
作为思想上的先驱和文化上的敏感者,金圣叹与同时期的顾和黄宗羲一起,抨击封建帝制的弊端,倡导模糊的民主理想。他的这一思想与顾关于清王朝复辟的论述、黄宗羲关于天子是非的学派讨论是站得住脚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一章就批评说:“不写高俅,就写一百八十个人,然后从底层生出来;不写180人,就先写高俅,废话太多了。在“遍天下,是王之地,地之客,臣民也?”,这句“自上而下的乱”无异于一支破土而出的利箭,猛烈射向可敬的统治阶级。老百姓不是天下祸根,而“庙堂之高”的诸侯才是祸国殃民的始作俑者。
结合卢俊义的噩梦,把水浒头领全部被杀的金式推理结论进行下去,自上而下制造混乱,官逼民反,再把被迫铤而走险的右倾人杀了始作俑者。这不同于齐宣王对“无辜与死亡”和“羊的交换”的解读。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封建专制是一切“赶尽杀绝”之恶的根源。金圣叹的奇思妙想,恰恰是他思维敏锐,智慧过人的原因。这并不是因为说卢俊义的梦是金圣叹的贼,认为谋反一定没有好的地方可观察。不仅如此,金圣叹还批评了最高统治阶级,甚至是孤家寡人:“学士萧肃,丘小王,小九段王(也就是宋徽宗)。呵呵!”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小团体,如果邱不成功,他如何得到他想要的?“(第一次),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本身就是一个小人集团,腐朽堕落,极度糜烂。既然上梁不正下梁不歪怎么可能是真的?所以“欲民不扰,国不亡,胡得之。"
(第五十一批),说金圣叹讨厌农民起义是肯定牵强的。
金圣叹思想中的异端,不仅仅是他指出了灾难的根源和万恶之首。更有甚者,他批判了圣贤的虚伪之道。孔子说,“天下有道,庶人不议”,而金圣叹抓住了关键,这不是一个议与不议的问题,而是一个敢不敢议的问题。《水浒传》第一次总评,他批:“记一百八十人的事,其实叫历史。你能住在哪里?”庶人的讨论从来都是历史。庶人怎么敢讨论这个问题?庶人不敢讨论这件事。庶人不敢讨论和讨论,为什么?世界上有一种说法,然后庶人不讨论它。今天,庶人讨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知道世界上没有路?”王走了进去,高俅来了。封建专制压制了人民的言论自由,使人民“眼观六路”,三缄其口,并不以为耻地称之为“天下有道”。显然,金圣叹抨击圣人之道,主张“庶人的建议”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非常接近,并称之为“历史”,使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近现代意识和特征,也可视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早期萌芽。金圣叹在主张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主张文学创作的自由,即“写作政治”。
他在读批《水浒传》时,借用司马迁的《史记》来谈“...作者与文人之事”。一代人的大事是文人的权利.....作为无与伦比的写作素材。你丞相虽至高无上,怎敢立喙于末?!“文人的创作和言论自由优于君王和王子。如此犀利的笔触,淋漓尽致的见解,从古到今都是独一无二的“金”。这种非君非圣的思想与同时期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言论是当之无愧的,说金圣叹是反专制斗士,民主先驱也不为过。
金圣叹的离经叛道思想还在于他对通俗文学地位的尊重。他并不认为儒家的“四书”“五经”是至高无上的圣贤,是理所当然的。他把《左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称为“七才子书”。仅仅擅长表达奇怪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突破世俗偏见的勇气,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事实上,金圣叹所承受的舆论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连桂庄这种野男人都不加入,还攻击他。“他批评《水浒传》是第五部才子书……”是一本崇尚混沌的书”。几天后,他批评《西厢记》的通俗性,称之为才子之作第七部。我看到的是:“这是一本海上淫秽的书”......有了小说和传说,历史,孩子,收藏都丢了.....”而且他主张应该以“恶鬼”论处,“虽死无罪”。这说明金圣叹在当时各界舆论的攻击下是“孤家寡人,形影不离”的。可是,他一个人在挣扎,不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吗?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阅读和批评令人印象深刻,对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贡献是惊人的、显著的。
虽然中国古代的小说评点并非始于金圣叹,在他之前的、叶等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超越了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前辈,尤其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许多真知灼见,极大地提高了对小说本质特征和创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对《水浒传》一书的解读和评点。
难怪清代冯振鸾在《读书杂记》中写道:“金批《水浒传》、《西厢记》,巧舌如簧,开了后人无限的眼界和无限的文学胸怀”,确实如此。
金圣叹《水浒传》在冠华堂之后,毛宗岗父子读批《三国演义》,张竹坡批《金瓶梅》,都另辟蹊径,成为一家之言。
金圣叹对小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综上所述,他更细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文学特征,颇具先锋审美。因为中国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史传文学的发展,讲历史、讲故事的繁荣促成了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小说大多与历史有关。《三国演义》以史为据,《水浒传》也是宋代宣和遗风的诞生。在前人的心目中,小说一直被视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被称为“陈史”。金圣叹在一、二评中对《水浒传》的评论,都强调不必探究是否有真人存在。他说:“人若行其事,这个道理从来没有一个书法家不重视,可是为什么今天的读书人只求它呢?”
他指出,历史和虚构的区别在于:
“史记是以文学为基础的,水浒是以文学为基础的。就是因为先发生了一些事,但是要算一个文。虽是秀才,终归也是苦命;”因为文学不是这样。我只是跟着文风走,削高补低由我。”(《谈第五才子的书法》)
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在于人物塑造,不必拘泥于事件真相。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即使是《史记》等历史传记文学,也不是生活的复制品。是“无非文案,非事计”,“无非详计”,“不及会事”,“无非奇闻”,“无非事计”。史传文学还是离不开简单化、夸张化、虚构化。作为一部刻画人物,揭示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一般都应该采用这些手法,集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创作出一部深刻、博学、传遍世界的好作品。
金圣叹进一步强调,小说既然不同于历史传记文学,就不能用纯粹的叙事风格来写。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恰当的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对《水浒传》中大多数为人熟知的情节和细节都给予了赞赏的评价。总之,作者一丝不苟,写得像真的发生过一样,深有道理。比如《智取生辰纲》第十五节,写的是采酒人白胜来到自己的岗位,假装“我休息一下,不卖酒”,还和杨志斗嘴,做了个偏拒的手势,最后引得所有参加生辰纲的士兵上钩。金圣叹评价是“绝世奇迹”,因为这一段极其生动。正是从这些细节描写中,金圣叹揭示了小说优于“只为物”的审美特征。在评论对宋武的第二十七次访问时,他说,“所有这些东西都详细列出,并用颜色描述。都说太史公的酒肉帐本是绝世奇文,但这一本就够了。如果说韩昌黎的《画》是印刷文本,那是不够的。”他在评论宋武一路饮酒到蒋门神时说:“此人是此文之文,非此文之事。”但这只是事实,所以宋武被优雅地带到了蒋门神,一路上喝了356碗酒。只要以宋为榜样,一大本书一行字就够了。为什么要麻烦施耐庵写这篇文章?“这两条评论说明,如果我们局限于干巴巴的叙述,没有对人物的行为以及相关的事情和场景的详细描写,写不出生动鲜活的人生,那就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书和纪录片。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金圣叹非常欣赏。他说,《水浒传》写180个字,真的是180个。如果你不写另一本书,说他只写了1000个人,只写两个也是一样的。”“盖乃安当时只是有才华,而我对此一无所知。它突然写了一个英雄,就是英雄;它突然写了一个奸诈的男人,就是其实很难强奸;甚至突然写一个淫妇,就是淫妇;"今天的文章是关于偷窃的,即使这样,它实际上也是偷窃."(第五十总评论)这些评论极其准确。虽然叶舟在金之前也有类似的评论,但金与叶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人物塑造上十分注重* * *与个性的和谐结合,使之栩栩如生。正所谓“所描述的180个人,各有各的气质、气质、外形、声音”。因此,评论《水浒传》人物的成就,揭示他们的人格特征,成为金圣叹评点的重点内容。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论触及到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诸多方面,如注重情节与性格的关系、小说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创作的灵感以及我们现在谈论的许多关于小说理论的东西,金圣叹在他对《水浒传》的批评中已经涉及到了。
正是由于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评所体现出的上述思想艺术光辉,一般读者自然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他的小说《冠华堂水浒》一出,便以全部气势击败了明代系列中所有的水浒书籍,风靡清代,在近300年中独占鳌头,成为读者案头必备的奇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