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答案2010

1.A 2。C 3。D 4。B 5。D 6。D 15。D 16。C 17。C

7(1)初入关时,贺兰香和金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派使者来接他们。

这时候,人们因为他的到来而感到轻松。

(3)当时我们已经和梁建立了友好关系,互派使节,接受一切官方和私人的馈赠。

8.边境有战事,形势艰难。朝鲜没有人为国家分忧;岁末,漂泊异乡,政治冷落,孤独;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与他的艰难处境和报效国家的愿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9.转喻,如边境战争的“烟尘”;对应下文中的“鼓角”,从视角和听觉上突出了战争的张力,渲染了时局的艰难。用典故,比如“请自告奋勇”,暗号《汉书》。终军传”;诗中暗含朝中无人为国分忧,以表达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忧虑。

10.(1)诸神自鸣得意(2)愿意乞求最后的支持(3)雄伟的帐篷和汗流浃背的塞子(4)干松悬挂,低着头,从悬崖的脸(5)无声胜有声(6)欣赏长江的无限(7)楚李清秋(8)穿着简单而古老。

11.技术过硬,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沉稳。

12.特点:运用线描手法,描绘万物复苏、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烘托罗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13.例:(1)纪念碑原因:①“纪念碑”是贯穿剧情的一条线索;②“片”与“洗片”暗示了罗的心理及其转变(从“悲”到“悲洗”)。(2)王泥瓦匠的原因: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②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3)变化原因:①罗的心理变化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罗的转变来表达的。

14.例1: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平常事,却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把目光投向普通人,表现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用温暖的笔和明亮的笔书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例2:这是一部寓意丰富的小说。罗最终摆脱丧妻的悲痛,主要是受王石匠和崂山人的影响和大自然的启发。王石匠的冷静和老村民的坚忍,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责任,他们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罗,使他发现了春归大地的可爱和人间的温暖。

例3:这是一部艺术精美的小说。结构上,纪念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四下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片的故事嵌入了春夜的回忆,结局圆润独特。语言看似平淡,实则富有表现力,就像一串断句描述着王泥瓦匠的行动,展现着王泥瓦匠的从容与魅力。

18.①在“在”转为“参与”之前,②“反省”改为“自觉”,③“同”改为“相”,⑥“多次”转为“主动放弃”。

19.例:(1)启迪智慧,提醒境界(2)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1.这个题目可以有以下几个写作角度:

1)从人的角度看,诗的后两句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因事、因文、因国、因楼、因价等等。

2)从水的角度来说,水可以托住城垛,水可以种在深处,稻可以种在浅滩,莲可以种在浅滩,人可以住在无水的岸上。水意味着善良。泰勒说,“水是万物之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化。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一切都是源头,比如黄艳、风骚、儒家文化圈等等。

3)这首诗从美的角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美丽的风景。“美”是从阅读全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观的和谐统一,是民族和谐之美,是和谐世界的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世界霸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