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男是什么样的?

哥特男和哥特女差不多。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哥特”。哥特是中世纪的咒语。“哥特”也有很多解读。从字面上看,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以其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和结构为特征;其次,在文学上,哥特用来描述以黑暗孤独的地方(如废弃的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的冒险故事。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印刷或书写风格,字体相当华丽。还有一种解释:人类学意义上的哥特,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艺术风格,出现于12世纪后期,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绘画上,起源于法国巴黎附近。恐怖、黑暗、怪诞、野蛮,这也影射了哥特小说的哥特含义,如17和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小说,描写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奇异故事。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哥特小说已经延伸到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比如《夜访吸血鬼》。在人类学意义上,哥特人是所谓的野蛮人之一;在艺术风格上,哥特风格崛起激荡,同时优雅修长;哥特,作为恐怖和黑暗的代名词,已经成为小说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当然,这种风格只是一个批判性的术语。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同样是在英国,一种沉溺于人类黑暗阴郁情感的音乐逐渐被称为哥特音乐。他们的音乐悲伤而缓慢。今天,他们似乎掀起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在音乐中引入哥特风格,唱出死亡、恐惧和黑暗,偶尔弹出一个宗教主题,或者用暴力、幽灵般的吟唱死亡金属的女声。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文化背景上明显区别于摇滚的其他分支。作为一种植根于18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和哥特文学的音乐风格,其对黑暗的压抑、对死亡的审美、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相应的,很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了它。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哥特更有可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音乐,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音乐往往是基于人类情感世界的挖掘和放大,并在创作过程中推动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次作用于听众时,往往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和思考空间。哥特音乐追求黑暗与死亡的美学,与古典哲学格格不入,使其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之外。然而桀骜不驯的哥特人根本不在乎这些,或许体制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更适合其发展。哥特音乐通常的表现手法是:男主唱极力压抑和爆发,将黑夜中的绝望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背景中,吟唱的女声往往带有强烈的悲悯气质,而器乐则是黑暗中呜咽的风声,月光下的狼嚎声和鲜血滴落泥土的声音。哥特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崇尚死亡美学。他有一种天生的悲剧,弗洛伊德在讲李尔王时提到,悲剧旨在教会我们“放弃生命和爱情,与死亡的必然性交朋友。”源于悲剧艺术的尼采的悲剧世界观是“肯定生活,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玩弄痛苦,从生活的悲剧中获得审美的快感”。尼采的悲剧理论是为数不多的赋予悲剧和死亡美的悲剧理论之一。它认为悲剧是辉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安慰艺术”。叔本华和尼采都求助于音乐来解释“悲剧”的本质。可见哥特音乐作为形而上绝望的载体,表达死亡美学有其必然性。哥特音乐的死亡美学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上,还体现在视觉效果和表演艺术上..苍白的脸,夸张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乱的长发,复古的装扮,冰冷的金属装饰,都是哥特人的经典特征。从哥特乐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的绝望和对死亡的迷恋已经深入骨髓,压抑和自暴自弃的情绪暴露无遗。即使是凶吼也绝对不同于朋克和金属吼。他们根本不准备去战斗或颠覆任何东西。那只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咆哮,一个人窒息前的最后咆哮。我不用声带,而是用四肢吼叫,挣扎,呻吟。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在视觉上非常震撼,再加上黑暗神秘的舞台设计,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思想,死亡之美在空中诞生,震撼一切!在这种近乎宗教的氛围中,观众很难不被感染。在现代城市,也是主流机构追求的一种形式上的新奇。真正的哥特人总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总是透露着说不出的压抑和自我毁灭。哥特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人们可以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但是,说到“哥特电影”,“哥特电影”其实是一个不正确的名词。即使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我们也根本找不到这个词条。之所以用在这里,是指那些以哥特文化为背景或者表达死亡、痛苦等主题的黑色风格电影。显然,这类电影与哥特文学和哥特音乐密切相关。他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人性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分析和表达灰暗、痛苦、空虚的情感世界。大量关于吸血鬼的电影被视为哥特电影的典范。这完全归功于安·赖斯等吸血鬼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建筑上的哥特风格是罗马风格的线性继承,以体量快速上升、空间突然通过的气势为基本风格。窗饰喜欢用彩色玻璃镶嵌,颜色以蓝色、绛红色、紫色为主,达到12色彩的综合运用,华丽、精致、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装饰非常有名,可以局部用在家装的天花板上,具有梦幻般的装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