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迪克叫什么?有什么意义?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 2009年8月—1891 9月28日),19世纪美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纳撒尼尔·霍桑齐名。著名小说有:《虎斑猫》、《奥姆》、《曼迪》(合称《波里尼西亚三部曲》)、《雷德伯恩》、《白大褂》、《莫比迪克》、《皮尔》、《骗子》、《水手比利巴德》等。短篇小说集《广场的故事》也被视为经典之作。梅尔维尔生前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但在20世纪20年代声名鹊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之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莫比·迪克》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高于马克·吐温等人。
《莫比·迪克》中的哥特自然写作表现了作者对19世纪美国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忧虑。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麦尔维尔所描述的恶劣的生态状况根源于人类社会的贪婪,这种贪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与人对抗的过程中形成的。小说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疯狂的。亚哈对鲸鱼的追求已经超出了对自然的正常利用,其“病态”的疯狂复仇心理是对自然存在的终极挑战,表现了梅尔维尔对人类道德文明的强烈质疑。载有各种族水手的捕鲸船Pequod(以一个已灭绝的美洲印第安部落命名Melville)象征着这个世俗社会。在超越自然正常用途的追求中,亚哈死了,船上的人都死了。白鲸受了重伤,不知生死。只有“我”(以实玛利),在圣经中扮演类似使者的角色,活了下来。文本中的“我”是内部叙述者,是作者想象的现在或未来“期待视野”中的“隐性读者”。这种“隐藏的读者”,正如沃尔夫冈·伊泽尔所说,存在于更高层次的视角,也就是说,只有对文本中自然和人类的命运有清醒认识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留下的“棺材救生圈”的“救赎”。在《莫比·迪克》中,麦尔维尔借《圣经》中与先知同名的人物以利亚之口,对“贪婪”的人类发出了预言性的死亡警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和未来自身存在的关注,表现了作者自己对人类社会“本体存在”意义的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