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洛丽塔》翻译成《秋海棠上的梨树》和那个典故有关系吗?
萝莉的来源
源自1955年俄裔美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写的小说《洛丽塔》,描述了一位中年教授对12岁少女洛丽塔的迷恋。这本书曾经被封杀,如今却成为文学经典,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20世纪第四部英文小说。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洛丽塔》,其中少女设定为15岁。从此,凡是具有剧中女主角特征的人,都被称为洛丽塔或萝莉。
《洛丽塔》( 1955)原是俄裔美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普京(1899-1977)在法国完成的长篇作品。中文通常翻译为洛丽塔、洛丽塔或洛丽塔。作者出生在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之后,他在欧洲生活,主要是在柏林,并成为苏联著名的流亡作家之一。他被世界文学评论家定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大师。65438年至0940年,家人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学院任教,享受哈佛大学鳞翅目研究基金(纳博科夫也收集蝴蝶标本)。他还翻译了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采用直译,注释比译文和原文都多。
【编辑此段】※原创洛丽塔
他在康奈尔大学教俄罗斯文学11年。为了生存,他改学英文写小说,以他的教学经历写成的小说《微暗之火》,一边研究一位风格晦涩的作家,一边在学院里的学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辈子和家人住酒店。在不同的名牌大学,到处都有文学课。虽然后来转行用英语写小说,但他不想进教室。他会写一篇演讲稿,让他的妻子在教室里读给学生听。他几乎不和任何记者直接交谈,但人们总是写下问题,他给出书面回答。不是害羞,而是深深的羞耻感——因为他不能准确地发音和说话。
《洛丽塔》的创作动机由来已久。根据纳博科夫本人发表的笔记,早在柏林,这段处女之恋的故事就开始诞生了,当时他正在巴黎养病(脊髓神经痛)。据他自己说,他的动机始于报纸上一篇关于实验者引诱猴子画画的报道。最后,俄文版的TheEnchanter于1937年在巴黎出版。这本30页的短篇小说是《洛丽塔》的前身,也是纳博科夫最后一本俄语书。第二年,40岁的他移居美国。《魔术师》后来被他的儿子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行。(1986)《洛丽塔》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纳博科夫开始重新构思这个设定,并打算用英文创作。(1949)写了很久,50岁的纳博科夫想赋予这个故事更多的真实性和地方色彩。
洛丽塔发布于1954年春天。本来打算匿名发表的。后来,为了忠于自己的写作生涯,纳博科夫决定署名。他找了四家出版公司,都对这本书感到惊讶,四家出版社都以道德为由拒绝出版。最终由法国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公司出版。(1955)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读者的反应褒贬不一,但这本书确实引起了抢购。当时美国知名保守派作家格林在《时代邮报》上发表书评,形容这本书是1955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它迅速成为国际畅销书,在英国和加拿大出版,最终在美国1958发行。英国政府曾召开会议讨论是否禁售该书,最终没有达成禁售该书的决议,使《洛丽塔》不至于遭受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相同的命运。
故事讲的是一个对小女孩情有独钟的中年男人,最后遇到了一个12岁的女孩——罗发展恋情。于是,洛丽塔成了恋童癖(幼女)的代名词。影片的设定是把女主角的年龄提高了三岁,这样才不会太煽情。已经被改编成电影两次了。第一次是1962年由已故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黑白电影,由资深演员詹姆斯·梅森主演,休·莱昴饰演洛丽塔。中文片名翻译成诗意的“一棵梨树打一棵海棠”。当时因为民风保守,处理床戏多是点对点。第二部电影拍摄于1997,导演是阿德里安·莱恩,主演是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饰演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