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中意味着什么?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学思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无论是在文学思想上还是在创作技巧上都是如此。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但由于二战后文学发展的特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现代主义”的范畴,后现代文学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并列。特点;1)完全反传统。后现代文学不仅反对“旧”传统,
后现代主义文学
也完全否定了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传统。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文学艺术应该建立在对现存秩序的解构之上。后现代文学不依赖任何死的或活的理论。在体裁上,它解构了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甚至“叙事”本身。因此,后现代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摒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和信仰都是由文字衍生出来的短暂产物,不值得被真诚或认真对待。客观世界和人本身已经异化,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制度无法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认真思考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和美学问题。他们不仅忽略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甚至忽略了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赋予世界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所谓的“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绝孤独、焦虑等深层意识,将其扁平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失去了内容,转向了“写作”本身。作家只是把话语和语言结构当成自己的领地,写作就成了纯粹的表演和操作。比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故意让作品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分解、相互颠覆,让作品找不到终极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
(4)后现代文学刻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明显有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化”靠拢的趋势。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相互颠覆)、交替(在文本中,对同一事物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和任意性、极端(有意识地过度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嘲弄它)、短路(用一些手段打断对作品的解读)、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征和界限)、话语扩张(将其置于文学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