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抗战时期,中国琼崖组织想尽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由本刊特约撰稿人陈·

琼崖抗战时期,残酷的战争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日军经常在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抢劫,掠夺金钱、金银、树木、盐、文物、牲畜和粮食,导致物资普遍短缺。琼崖特委在中国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大多在敌后,直接面对日伪军的破坏,影响特别大。民以食为天,抗日将士吃不饱。他们自然不能拿枪抗日。日军不断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破坏和封锁,企图困住和饿死抗日将士。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坚持长期抗战,中国的琼崖组织千方百计解决粮食问题。

独立军团士兵使用的锅。

独立军团士兵使用的椰子壳碗和竹筷子。

独立团士兵制作的竹杯。

冯白驹“请客”吃猪肉。

官兵生活水平一致。

1940年,“付伟血案”发生后,琼崖华侨回国服务团处境极为困难。服务团团长付思之派张芬到梅河根据地与琼崖抗日独立兵团队长兼政委冯白驹会合,商讨下一步工作。张芬日夜兼程,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琼山、澄迈、白沙三县交界处的梅河山区。

会谈结束后,冯白驹邀请张芬共进晚餐。只有四个饭团,三块猪肉,一盘红薯叶,一碗竹笋汤。当时独立兵团官兵的生活水平都是一样的,从上尉到炊事员,每人一天两毛钱。为了招待张芬,冯白驹特意加入了当时很难吃的蔬菜和猪肉。冯白驹递给张芬两个饭团,在张芬的椰子壳碗里放了两块猪肉,他只吃了一块。这顿简陋的晚餐显示了冯白驹平易近人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给张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战学校学生的伙食

有困难的时候一天只吃半碗粥。

抗战时期,各级抗战学校的学生,因为不在前线作战,待遇稍微好一点。1940年7月,琼崖特委在澄迈县梅河成立琼崖抗日学院。特委通知各县党委和独立兵团把部队中思想进步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战士送进学校。同学们抱着* * *同志抗日救国保家的心愿,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汇集琼崖抗日公学,锻炼身体,争做救国救民的先锋。学生陆续入校,共计300余人。

由于侵华日军的疯狂掠夺和封锁,根据地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学校纸墨匮乏,但最缺的是食物。大量学生聚集在一起,后勤保障成了大问题。师生的生活很辛苦。主食的来源靠向群众征集,靠自己的劳动生产。环境差的时候,大家每餐只吃一两勺盐水粥,有时还会掺一半“革命菜”(一种野菜)。虽然大家都没有吃饱,但是从来没有人抱怨过。

1941年秋,琼崖东北抗日民主政府在琼山县仙来乡举办人民武装干部训练班,学员60多人,经常挨饿。前线队伍打胜仗的时候,学校环境稍微好一点。有时他们早餐吃盐粥和红薯,午餐和晚餐吃米饭,有时吃一小块肥猪肉和一些蔬菜汤。环境不好的时候,培训班撤到山里。学生有时只能吃一两个米饭加红薯做成的饭团,有时一天只吃一碗或半碗稀粥,有时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饭。在如此危险、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学生们仍然咬紧牙关,坚持努力学习。

坚持在“无人区”斗争

部队筹粮,夜间创业。

后方吃饭问题还是那么难,前线坚持对日武装斗争的战士直接受到饥饿的威胁。1942年,日军为加强治安,维护其血腥统治,在温琼抗日根据地修筑据点,多次突袭抗日民主地区,对群众实行“烧、抢、杀光”政策,企图切断群众与我军的联系,使我军失去粮食供应,从而消灭我军。

2月1943之后,温琼边境的树德、南洋的所有村庄,以及大厂、钟石的部分村庄,都成了“无人区”,没有人,也没有牲畜。一时间,村里没了烟,路断了,农村荒芜了,杂草丛生,烧坏了的房梁和墙壁,惨不忍睹。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中国琼崖特委吸取了血的教训,提出了“坚持内线,突出外线”的正确方针,采取避实就虚的对策,以适应残酷的斗争。

琼崖抗日独立兵团第二支队二大队200多名战士,在“无人区”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坚持与“侵占”作斗争。“无人区”没有群众,没有群众的部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部队要想在这里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部队白天不能公开行动,就白天埋伏,晚上行进,晚上出发去筹粮。每个中队派四五十人分头把守,到敌占区和国统区收粮。每天晚上,他们都要来回走三四十里路,甚至五六十里路,还得在天亮前回到营地,否则就会有危险。在战乱的日子里,生产停滞,群众没有多少粮食。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只能供给一个中队两三天的粮食,没有群众就无法支撑。群众想自己吃饭,却被敌人剥夺和控制。大部分支持抗日部队,把粮食留给部队。部队没钱的时候写下公粮收购收据,猪也欠一张白条,作为日后归还的凭证。

为了躲避日军偷袭,部队全部夜间出发,半夜一顿,半夜一顿。两头都是黑的,白天他们不能生火冒烟。他们应该保持沉默,以防止暴露。军人吃不饱,只能均衡地吃食物。每人两个小饭团,一小块咸菜。他们不需要碗和筷子,所以他们可以用手吃。偶尔,士兵们很高兴得到一块一两个手指头大小的猪肉,有的馋得一口吞下;有的一点一点咬,像是在品尝美味佳肴。菠萝、荔枝、桂圆、芭蕉成熟时,部队也收来补充粮食不足。有时候情况严重了,开始养不了粮食,果子也没了,只好采点野菜煮着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全队非战斗减员大大超过战斗减员,但为了牵制日军主力,二旅战士在“无人区”坚持斗争了8个多月,直到6月1943+01日圆满完成任务。

自力更生解决温饱

对外贸易换取材料

1942后,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温饱问题,琼崖特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始生产自救。在根据地,冯白驹等领导同志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种稻种菜养猪,组织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帮助群众调剂种子,解决耕牛和农具不足的困难。在农忙季节,军队和政府人员一边保卫生产,一边帮助农民收割播种,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农民互相合作耕种生产。在琼山县的大坡、树德、仙来、道冲、苏洵三、云龙等乡镇,广泛开展了互助养殖合作和替代养殖。村里的田地统一翻耕、插秧、收割,到户收,换来劳力。劳动力少的有工资。属于烈士家属的田地由该村给予优惠待遇。日军蓄意破坏生产时,地方党组织和琼总(纵)部队组织武装力量帮助耕田收割,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这样就基本保证了抗日军民的吃饭问题,根据地就能巩固和有力地支持部队的抗日斗争。

因为坚持了自力更生的正确道路,琼崖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逐渐好转,甚至可以运出部分物资换取应急物资。1944,琼崖特委还成立了特贸科,组织工作人员经常往返湛江、澳门等地,购买急需物资。一是贸易段成员在文昌收购椰子、椰子油、猪油等货物,然后运到湛江、澳门出售,再从湛江、澳门买回药品、布匹、纸张,供我党政军机关使用,进一步缓解了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困难。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原标题:抗战期间,中国琼崖组织尽力解决粮食问题,打垮日本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