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写在水上

从初中开始,我就迷上了张爱玲的写作,是因为《倾城之恋》引起的。成家之初,我有一台电脑,我几乎在网上阅读了张艾所有的短篇小说。后来看了半条命,悲惨女人,买了盗版小团圆。当时我还年轻,对张艾的经历了解不多。小团圆对我来说就是一团乱麻,完全看不懂。

大学的时候,我以小团圆为例。我很惊讶,我非常喜欢它,我连续读了两遍。我还开了一个考证派,探索书中的奥秘。在生活中,我要遇到几个极其感兴趣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偶像(现在我觉得偶像崇拜只是生活需要),沉浸其中真的很有意思,有悲有喜。

至于张艾的散文,我从未读过。因为我对散文的浅薄印象总是停留在童年的课本里。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含蓄的心乐,所以不敢触碰散文。但是,张艾的散文吸引了我,像磁铁一样,图书馆里也有,我却迷上了,买了《闲话》这本书看。

八卦不是“八卦”,而是流动的语言。英语是“写在水上”,意思是写在水上的字,有马上消失的感觉。张艾可能没想到,她一生写了这么多传奇故事,自己也成了传奇。一部散文集名叫《闲话》。没想到她一生乃至后世都不缺关于她的流言蜚语。

真的不负众望,《八卦》太美了,每个字都不能增删。恰到好处,有一种旧时代珍贵淡雅的紫檀木香。读书就像吃了一顿饕餮盛宴,总是惊叹不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李安的《色戒》不仅仅是那个短篇小说,它简直是张艾那个时代的全景写照!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小情节,都是张艾的散文。王慧玲写剧本的时候一定融入了太多爱情的作品(这一点应该在后面总结,一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

老上海和战时香港的一切芸芸众生,琐碎的生活细节,老房子里昏暗的阳光下升起的轻烟,白玉般的现代阳台建筑,车水马龙的上海街道,香港雾蒙蒙的大海,海风吹起的白裙子,各种可爱的人,都在张艾的目光下焕发出奇异有趣的色彩。

总的来说,谣言中的散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这也是我对张艾的了解直观感受到的。

第一部分,在上海老家,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为什么,还有几个小妾;

第二部分,从父亲家逃出来后,住在姑姑家,和母亲、姑姑在一起;

第三部分,在香港读书,在战争中做护士,和同学老师相处;

第四部,和颜英在一起的时光,也提到了苏青;

第五部分,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写作的看法。

里面有一篇文章《华丽的缘分》,描述的是她在农村看到的一个场景,应该是她去温州找胡兰成的时候看到的。说到这里,我发现张艾从未写过一篇关于胡兰成的文章。那篇关于她的爱情的文章,不是写了就毁了,而是根本没写过。仅有的两本书《色戒》修订了30年,可见意义重大。此外,张艾唯一一次害怕读者会因为《色戒》的笔墨官司而把故事和自己联系起来。另一件是遗嘱中要求销毁的遗作《小团圆》,里面有很多胡与它的爱情细节。

我常常感叹:世界上有几个人能过上如此传奇的一生,如此充满悲欢离合?

张艾在写散文的时候,经常会想到另一个点,引出其他分支,所以不要以为她不感兴趣就不想看这个名字。这是我以前的错。事实是她经常在文章里写点别的,但并不跑题。说起来很自然。没错,就是“谈一谈”这个词。

张艾提到,她曾经想写一篇关于古代美女的文章,但她总是不满意,要求太多。当她提到自己对杨贵妃的独特看法时,她觉得自己可以吸引唐的好感。杨贵妃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她活泼,像一对普通的情侣,没有等级观念,就像最近的《赞花人子》,都是杨贵妃和唐的故事。张艾的观点非常独到。她注重创新,故事创新,语法创新,观点创新。她是最有逻辑的作家,认为自己可以做科研。没有很高的逻辑理解能力,她根本看不懂自己的书评和红楼噩梦。

老上海和战时香港这两个记忆,在传言中基本是全面的。小团圆,雷峰塔,易经也有这些叙事,但主要事件相同,后者也有虚构成分。有些词完全一样。

我希望张艾还活着,我可以看到她更多的文字,甚至去拜访她,但问题是,如何去敲开一个生活在孤独中的孤独者的门?仅仅依靠诚意显然是不够的。前辈的诚意比你多,我们还是打不开门。雅拉去世后,张艾晚年独自呆在家里,从不出门,吃饭时用绳子绑在篮子里。他怎么能忍受安静而死气沉沉的日日夜夜呢?我清楚的记得在《绯闻》里,她说她受不了孤独,孤独让人心疼,让人恐慌。

对这些故事不满意,我买了王慧玲的《她来自大海》。这本书我在大学期间读了很多遍,但现在还是买了一本。即使是后人写的,我也是善意的看着,加上王慧玲的笔法,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