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和散文的区别~散文和作文~散文和作文。
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变体,兼具议论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它们通常长度较短,形式多样。作家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曲折中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语言灵动、温和、讽刺。在一个禁止用词的社会里,这是一种流行的风格。
散文概念的界定与归属
关于杂文的概念和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范畴。这种划分占绝大多数。诸如
(1)《文学概论》(135页)【1】将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四类,明确将散文归为随笔。摘录如下:
“杂文:文学论文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抒情与政治理论相结合,不拘一格,快速反映生活事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融为一体,形象中放入精辟的论述。以短小精悍、生动犀利著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犀利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大多是名篇。到了近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倡导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和攻击敌人的极其锋利的长矛和匕首,也成为批判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来讽刺和揭露,也可以用来歌颂新思想、新人物、新风格。”
②20世纪中国散文史[2](第5页):
“杂文是杂文,以讨论和批评为主;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为主,通过揭露和批判假、丑、丑,普遍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讨论和批评的理性、抒情和生动,具有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字典2001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一种以议论为主,叙事抒情的文学论文。以短小、尖锐、犀利著称,文体众多,如杂文、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随笔,散文的一种,是随笔杂文。一般表现为短小、活泼、犀利。内容包罗万象,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漫谈、短评、随笔、笔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五四以后,在鲁迅等人的努力下,它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学报纸。它擅长意识形态和争议。在艺术上,他在文字上机警,在文字上充满感情。他经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谈论人或事,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刊[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种形式,重在议论,也可以叙事。”
2.它属于文学,但不属于散文。比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一种文学样式,有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西庆的艺术散文:当代散文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杂文要从散文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自立’要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以采用十点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历史传记文学;散文和随笔;艺术散文;民族和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评论家刘·《什么是杂文》[8]:“简而言之,(杂文)是艺术的短批判性、讽刺性的文学作品,但不是小说或杂文。”
3.属于“跨类型”的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将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为“交叉”文学,也称“边缘”文学体裁,兼具文学和非文学属性。(参见P86和P87)
“杂文是一种‘交叉’的文体,兼具政治理论的性质和文学的特点。”
4.属于“文学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随笔”的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特点是叙事性、抒情性的文学议论文,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有战斗性。”
虽然对于杂文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是关于杂文的归属,大部分人都赞同将杂文归为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是文学的或者文学的!于是,这种观点在教育领域被灌输给学生,整个社会接受了这种随笔观念,产生了很多误解和困惑。
散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即通过“讲道理”来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和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分析某种(类)事物,或意识形态,或某种性格的言行,或某种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阐述了他对爱憎、赞成、反对、评价的看法,并说明了这种看法的原因和后果。“推理”是散文的目标和过程。
我们来分析一下短文是如何“推理”出来的
(1)作文常用推理方法
(1)演绎法:即运用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当然必要时要说明观点的来源和理由),对事件、某个人的言行、意识形态、各种现存的制度秩序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得出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比如,在徐怀谦的《盛世沉思》[17]中,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有经济发达、民生小康等经济指标,还应该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保持自己的人格,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衡量历史上称之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盛、康干之盛),于是得出除了唐朝,没有其他时代可以称之为盛世的结论,并特别推断这一观点对今天的“盛世”应该有所借鉴。还有舒雪珊的《如果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怎么办》【18】等等。
(2)层推:从事件的发生和存在出发,提出问题。先给出一个浅显的、表面的答案,再对答案提出质疑或质疑,从而进一步深入分析,引导读者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就像一层一层剥开竹壳,核心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张明的《从赵薇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19】首先借用人们对赵薇道歉的疑惑(“那段历史我不太了解”):电影学院的学生对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然后经过分析,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为什么?最后归结到一点,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点不是如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我们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谁是正面谁是反面,谁打得多谁打得少。当然,孩子也很难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样,刘星宇的《岳飞死因探究》[20]等等。
(3)归纳:通过对某一类型的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相似的原因或结果,得出新的观点。
比如胡斌的《悲剧的根源》【21】对大顺“11.24”沉船事故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媒体报道、过往商船、海事局接到求助后采取的行动、救助行动、善后处理等)进行揭露和分析,展现给世人。于是作者得出结论,280条生命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漠和病理机制毁掉了,于是作者找到了悲剧的根源。同样,Tom Chang的《腐败与制度》(在国企改革中:出售、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有一个特点: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为代价[22]。
(4)对比法:看业务,即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找出其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论。有国外和自己国家的比较;新材料理论与旧材料理论的比较:类似的问题,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等等。
比如张炘炀的《美国英雄观》[23],用美国人人性化的英雄观来审视和批判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奉献精神、英雄主义、无私精神和英雄观。
再比如:冯轲的《拿破仑这样说》[24],王德的《马伤人莫问》[25]
以上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结合使用,这些方法在杂文创作中是常见的。毋庸置疑,杂文中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推理方法:比如用一些包含特殊“理”的特殊意象来说明道理(下面会提到)等等。
(2)一些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短文有形象吗?有的散文形象生动,但散文中的形象主要是服务于“说理”的目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的风格,增强说服力。
1借用形象。
有些杂文的“意象”是借助已有的文学形象、历史人物甚至动物来推理的,如《一个对戴安娜王妃不熟悉的人》[26],其中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阿q给英国公主写了一封信,以表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同关系。再比如张峰的《黑猫和老鼠》[27],用猫和老鼠的形象来讽刺我们社会的现状。
②一般是笼统、粗糙、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换句话说,是无法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比的。比如李昌平的《孙志刚为我而死》[28],作者在其中见证了一段北京警察在大街上拦人,在公交车上核实、抓捕无证农民工的过程描述,不到300字。所以说,与其说是描述,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者记录或新闻报道更为恰当。对于文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形象塑造和情节描写,但对于杂文来说却很常见。
散文是为了推理而塑造的。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标。所以无法对人物的外貌、对话、动作、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无法设计出各种矛盾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无法对环境进行描写,无法营造意境。所以一般来说,杂文中的意象一般比较笼统粗糙。
③用一些包含特殊“原因”的特殊意象来说明原因。
有没有不经过推理,靠形象写出来的散文?答:是的!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众所周知,无需多言,也就是说观点不仅有新意,而且隐藏在形象中,极其“弯曲”。总的来说,这类散文成功的例子还是不多的。
比如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29],读了一位女文工团成员写的回忆录《与中央领导人共舞》(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调到首都执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与中央领导人共舞,过着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作者有一种联想:联想延安的诗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每晚都因唱歌而受到攻击。联想到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到处挨饿的百万;联想唐诗:在褪色的旧皇宫,华公即墨红,宫女们已经白发苍苍,讨论唐玄宗的盛况...文章的呈现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作为一篇杂文,其最大的成功在于敢于展示其独特的“画面”(意象),并利用这些“画面”中所蕴含的被世人所理解的深刻的思想武器,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领导人(其中不少还健在),揭露了主官的腐败和“醉翁之意不在酒,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异常犀利。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具有特殊形象的成功散文。
(3)部分杂文干枯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有些推理散文之所以干巴巴,是因为作品缺乏文学性(即意象性)。”是吗?没有吗?其实杂文干巴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掌握推理的规则和技巧(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形象”推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讲究文学性,却在小说里讲故事,却无法深入阐释真相,淡化批判。例如,刘铮的妙语录音和庄周买水[30]就有这种倾向。
(4)短文不全是政治性或议论性的。
政风的概念和特征[31]:
书面文体分为:商业文体、科学文体、政治文体和文学文体。
政治话语体也叫宣传鼓动体,通过讨论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来宣传动员群众。政论文体包括社论、评论、宣言和短评。
政风特点;
a、因为在阐述各种问题时需要具体分析、系统论述、严谨论证、诉诸读者理性思考,所以一定要很有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采用生动或幽默的言语表达方式,经常采用比喻、排比、典故、反问、反讽、对偶等修辞手法。
C.在选词上,除了大量的书面语外,也偶尔使用一些生动的口语和古体词。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技术术语。
(2)议论文的概念和特征[32]:
议论文是一种以发挥自己的见解,批判他人的观点,辩论事物的利弊,使人认可为目的的写作。议论文就是陈述反驳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说服读者。
一篇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谨,论点、证明、结论三部分清晰,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③有些作文不符合政风和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
从目前大量的短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符合政治语篇文体和议论文文体的性质和特点。但仍有部分文章不符合政治理论文体和议论文的性质和特点,不属于政治理论文体或议论文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的形式:陈禁酒研讨会纪要(论文选辑,第5期,1996)
以问答的形式:魏明伦的《小鬼当家》填白(《文选》第7期,1997)。
以荒诞故事的形式:曾颖的死亡清单(《文选》第7期,2001)
以新故事的形式:张峰《铁掌磨针新传》(载《文选》2004年第9期)
以重写报告的形式:朱建国的重写叶乔波(《文选》第1,65438,0998号)。
书信体:贾平凹《词言书》(文选第4期,1998)
以对偶的形式:苏中杰新版《性情的启蒙》(载《文选》2000年第2期)
以拟人化的童话形式:思茅的百元大钞人生(文选第8期1999)
以手册条文的形式:张晨新干部手册(文选2000年第5期)
小学生造句作业:叶大春《丹哥》(散文选,10,2000)。
以年表的形式与注释——黄一龙评《程年表》(文选,第2期,2006,54,38+0)
以哲学语录的形式:王大海《思想的叶子》(《文选》第4期,2001)
以医院诊断报告的形式:苏中杰对患者吴良心的报告(《论文集》第7期,2001)。
以新闻稿的形式:张炘炀为一个带课记者写的稿子(《文选》2002年第1期)
以日记的形式:严的日记(载《文选》2004年第9期)
以说明文简介的形式:牟丕之《人形动物简介》(载《论文选》2004年第9期)
以文学随笔的形式:方莉的《如果梁山泊不入伍》(《文选》2003年第2期)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通篇没有评论,只有图片。
…………
够了!足以看出,杂文的形式特征已经超出了政治或议论文文体的范畴,甚至手册、年表、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以被杂文采用,而且不一定都有严密的逻辑。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或议论文文体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也是难以站住脚的。
因此,散文不属于政治或议论文体。总之,杂文是“杂”的,根本不能归属于某一种文体,只能归属于文章。
(5)今天的杂文和历史的讽刺、训诫有本质的区别。
虽然今天的杂文与历史讽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历史讽谕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出来的,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忠”“义”文化。
现在我们说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和监督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不同意吴兴仁的《中国杂文史》:杂文起源于古代百家争鸣的讽谕论,并已发展到鲁迅的代表作。我认为杂文应该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功能和作用不同,这是它们的本质区别。
什么是作文?
这个话题似乎没必要说了,因为中、小学的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作文是一门课程。课堂上,老师出题,学生思考问题,整理,分段写,到时候交卷,老师批改,评分,返还。仅此而已。我以前是这么理解的。因为这样的认识,一提作文,心里或者眼前就有两个影子在晃动。阴影之一,这是一件严肃而困难的事情,比如在课堂上,写不好就要往下走,不光彩;如果你在考场上写得不好,你的分数会下降,你有陷入孙山的危险。第二个阴影是,作文要“文艺”,就要写得好,比如构思题目、开头结尾、组织插曲等。,必须勤于探索,牢牢记住,精心书写,才能避免漏洞,赢得业内人士的赞赏。
两个影子合在一起,说等于枷锁,可能也不为过。至少,一直都是大礼服。穿上后,你不能坐以待毙,所有的手势都要求符合法律。回头看看小学,作文课就是这样度过的。
那时候我还是把文言文当做高雅的语言,我在作文中尽量用文言文。在两个影子的笼罩下,我一动笔就想到了气势,所以开头往往是“生于世”,结尾往往是“唉”或者“未失”。当然,老师也很欣赏这种接近“套数”的文笔,所以大部分都得了高分,有时还会留下成绩,受到表扬。对我自己来说,很多年我都认为这条路是对的。
后来渐渐的,我知道这条路是不对的,就算不完全错,也永远是橡皮柱。了解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挺复杂的,就不多说了。举个例子,刚开始,旧观念占据了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旧观念显得很重。几个月过去了,阅读、思考、写作逐渐增多,最后压倒了旧的。为了清楚起见,这种新成分还是举个小例子为好。比如一个作家的文章说,民国初年一篇文体奇特的散文,谈到他的作文老师,是一本书的第一句话。文章说:“放屁,放屁,真不像话!”一个爱管闲事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这个老师。《何典》是晚清上海作家张南庄写的一部奇怪的讽刺小说。幸运的是,我很容易就找到了这本书的刘福校对本,看完之后,我也领悟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那就是“抛开一切规律”。第二个例子是读庄子。比如《知北游》这篇文章,回答了人们关于“邪道存在”的疑问,说它“无处不在”。然后比如说“在蚂蚁里”、“在稗子里”,直到“在粪便(尿)里”。这和“抛开一切法律”,“随心所欲”是对立的。一方面法律有错,一方面一切都合法。这个矛盾包含了一个奇妙的构图理论,用现在的成语来说就是是的。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或者说得积极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是作文》,所以我就从这方面谈谈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说到作文,我们认为是指老师让学生交论文的那种活动,自然好。但是,至少为了更有利于学习,还是要尽量扩大范围。事实上,这种书面活动的范围确实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一般10天半才一次课作文。日常生活中,用笔写点东西的机会总是有的。这里写的东西很复杂,从笔记到长篇,比如书信、日记。既然是写作,那就都是作文。简而言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上,但大多是在课堂外。
课外的作文可以是题目的形式,也可以经常是题目的形式。自然,如果要写标题,比如写完一封信,就可以标注“与某书”或者“回复某信”之类的标题。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部分都是脑子里有了某一个内容,然后分组写作,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是为应用“做准备”,所以是相反的。在学习作文的时候,知道写作通常在题目之前是有益的,即使没有题目,你也会少一些拘束,敢于落笔,有更多驰骋的机会。
课堂之外,什么都可以写,所以和课文长短无关。司马光等人写的《子同治鉴》一书近300卷,是一篇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冯,不识字,编了第一句“北风紧通宵”,续了第二句“开门还下雪”,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体裁,不同的篇幅,不同的写法,自然有不同的难易程度。但争来争去也不合适。一个笔记,写得简洁、清晰、恰当,在笔记范围内同样优秀。
前几年提倡文字要符合文字,有“写文字”之说。以上各段主张扩大作文范围。是不是可以说作文只是文字的书面形式,说的是文字,写的是作文?可以这么说,因为各种意思都可以说,都可以写。但在一般意义上,它并不完全正确,或者说它并不总是正确的。有时候,你嘴里说的,写下来的,都不是作文。比如你看了杜牧的诗《山行》,就很喜欢。多背几遍,就拿起笔,写着“离寒山远,石径斜……”,但是这里写的不能算作文,因为不是出于自己的想法。同理,填写固定格式的报表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言辞轻率。结果,话说的“离谱”。应该是这样说的,而且要重复几次。应该说是先A后B,意思模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在小说中有意写出来表现某人的跌宕起伏,否则不能认为是作文,因为没有条理。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所谓的作文,不过是自己构思、组织的写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没有时间,没有土地,没有地点,也就是说,它远远超过了课堂。这种理解有什么好处?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变课堂学习为随时随地的学习,所以会见效快,效果大;第二,忘记与命题作文相关的各种信念的可能性更大,会更容易做到思维灵活,文笔大胆。总之,为了把敬畏变成亲近,为了便于教与学,把作文从“象牙塔”拉到“十字街”,是有益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