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两个农妇追上了毛泽东,汪东兴迷惑不解。全委会主席:她们都是我的嫂子。
当地政府准备了一个热情的接待仪式,并专门安排了两个农妇去追毛泽东。三人一见面,两个农妇就流着泪说:“总统夫人,我们终于盼到您了!我们想念你30多年了!”
看到这一幕,汪东兴有些疑惑,这两个农家妇女是什么身份,竟然对毛主席说这样的话?
随后,毛主席带着两个农妇,热情地向工作人员介绍:“她们都是我的嫂子。我们以前的友谊很好!”
汪东兴顿时大吃一惊。这两个被毛主席称为“大嫂”的农妇到底是什么?30多年前发生了什么传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开始寻求新的变革之路。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拉开了中国武装革命的序幕。
秋收起义失败后,我军在一系列攻打中心城市的战斗中受挫。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毛泽东一挥手,毅然改变路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稳固的后方。毛泽东考虑再三,带着队伍去了井冈山。
井冈山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易攻难退,无数密林是工农革命队伍的屏障。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这个井冈山不是谁都想去的。山上有两军:一军为袁,一军为。两军占据井冈山茅坪、吴泾,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说起袁,和,他们是井冈山附近宁冈县和遂川县的两个贫苦农民。袁家里生活很穷,中学还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了。
他不甘心接受当地土豪劣绅的剥削和压迫,组织了一批青年与当地劣绅斗争,结果遭到政府的报复。
不仅家里的粮仓被烧毁,母亲也被残忍杀害,连新婚妻子也被劣绅霸占。愤怒的袁毅然加入了当地绿林首领胡亚春建立的佩剑队,并很快成为佩剑队的队长。
1924年,袁率马刀队攻打宁冈县,县衙被烧成灰烬。江西省政府立即派出官兵追捕袁。随着袁对井冈山地形的了解,和这些官兵在山上兜圈子,疲惫不堪的敌人很快就主动撤退了。那时候,袁和马刀队在湘赣边界一战成名!
王佐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一座山也被土豪劣绅占据。那时候,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没有土地的王佐只能选择在地主家打工谋生。
15岁时,王佐开始学习裁缝谋生,整天和织布机丝线在一起。一个七英尺高的人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浪费了一整天。烦躁之下,脱下围裙,投靠了当地著名的拳击手王,开始学习武术。
1923,加入了井冈山绿林首领朱聋子的队伍。不爱说话,但他有一种狠毒的精神,在战斗中非常勇敢,赢得了聋哑人朱的欣赏。
没过多久,王佐就自己创业,组建自己的团队,打着“劫富济贫、消暴济民”的旗号到处招人,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热情的年轻人。当时永新和遂川的山村都在王佐的控制之下,王佐成了井冈山名副其实的山大王。
王佐的势力越来越大,土豪劣绅们急了,集结了大批官兵进山,结果一无所获,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佐的队伍内斗了。
二话没说,找到了袁,并在袁的帮助下,他这个主儿。因为两人都是1898年出生,又都是客家人,经过这件事,两人成了结拜兄弟,成为湘赣边界有名的地方领袖。
如果想上井冈山,他必须得到袁、的支持。
事实上,早就听说过袁和王的名字。他在前委会议上说:“他们是绿林英雄,我们是草王。我们可以成为一家人。有机会我会去拜山的!”
没想到,“拜山”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27年9月,毛泽东带队到三湾。《三湾》改编完成后,他立即给袁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与袁达成合作关系。
过了几天,袁送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吾民贫瘠,而容不下巨鲸,林中无大鹏栖。你的军队在革命中驰骋,你应该选择另一条平坦的道路。”
被元拒绝后,前委立即在古城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对付元和的地方武装。在会上,许多积极分子说他们将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挤过人群,坚定地说:“你太小了,三山五山还有很多朋友。我们要团结他们,改造他们,把三山五山团结成一个大队伍。统治阶级帮不了我们!”
的确,袁、和已经在井冈山活动了很长时间,他们了解这里的地形。如果他们能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成为罗晓山脉中部一支非常强大的革命队伍。
然而,这两个生于绿林的男人也保持着四处游荡的沉重习惯,这既是缺点,也是优点。决定通过此事取得和的信任。
众所周知,绿林人最重视友谊。当他们在茨坪大仓村相遇时,毛泽东只带了六七个人,他身上没有任何武器。他反而让戒备森严的袁难堪。
谈话中,真诚地对袁说:“不要相信什么土地菩萨。这片土地是农民开发的。只有让人民得到土地,人民才会支持我们,否则我们在这里就站不住脚了。”
后来,向解释说他的枪比人多,并答应给送去他需要的枪支弹药。看到如此诚恳,袁终于被感动了,彻底放下了对的戒备,热情邀请和工农革命队伍到井冈山发展。
工农革命军入驻茅坪后,袁送来1000块大洋,解决了的经费问题,筹集了数万斤粮食和大量布匹,解决了军队的温饱问题。后来,他用自己的钱帮助毛泽东建立了一所医院和后勤办公室。
王佐也放下了对毛泽东的戒备,杀猪宰羊,以迎接工农革命军的到来。为了表示感谢,毛泽东向王佐赠送了70多支枪、马鞍、枪套等物资。
王佐二话不说,带着队伍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为工农革命军筹集资金和财产。
三个年龄相仿的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派陈伯钧、游学成等干部进入袁、王的部队进行改造工作。
事实上,对袁、来说,只要你们一心为劳动群众,坚持与土豪劣绅为敌,就可以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1928年2月的一天,在宁冈朱家尖庙前宽阔的草坪上,亲自宣布,袁和的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任团长,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从此,这支活跃在井冈山的绿林武装成为一支有纪律、有任务、有纪律的工农革命队伍。
部队一改编,袁、、就参加了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战役——新城战役,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毛泽东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他来王佐谷吃饭庆祝。王佐的妻子兰锡莲故意杀了一只鸡,给毛泽东喝鸡汤。美味的鸡汤端上来后,毛泽东舍不得喝,全部分给了百姓。
从此,、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不仅在工作上很有默契,三家人在生活上也很亲密。
当时,一有空就去找袁和王佐谷。袁的妻子谢擅长做女工,经常为缝制衣服。王佐的妻子兰喜莲擅长烹饪。每次毛泽东作为客人回家,她总是安排一大桌子来满足每个人的胃口。
毛泽东记住了谢向梅和兰锡联一辈子的恩情...
“毛委员是最有学问的人。最后一次和他说话,真的比学习十年都强!”那时,王佐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袁和的心中,不仅是他们的大哥,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
在三人的齐心协力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生根发芽,附近各县都建立了完善的党组织,编织了有效的联系网。
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的一项决定彻底改变了袁、和的命运。
这次会议指出,必须解除土匪武装,把土匪头子当作反革命头子对待,坚决把这些“危险分子”驱逐出革命队伍。
收到文件后,毛泽东召开了一次会议,才得以仔细查看。结果他看的时候,看到文件上赫然写着“解除土匪武装”六个大字。
毛泽东微微颔首,直接跳过这篇文章,阅读后续内容。
会后,毛泽东召开了一个小型紧急会议,针对的题目是“武装土匪”。坚定地说:“袁和都是共产党员出身,他们为革命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一旁的陈毅也语重心长地说:“我刚刚向中央报告,汪芫的部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怎么会这样?”
但党内也有不少人赞成“缴枪”的规定,其中就包括袁、的“死敌”龙朝卿。原生民族和客家人的矛盾在井冈山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矛盾。
最终,龙超清等人利用这一规定,在离开井冈山的同时,将袁、等迫害致死。
他的妻子谢当时正在老房子里工作。当她听到袁的死讯时,她哭了出来。等她醒了,谢对喊道,“我要去找毛委员。毛委员来过我家很多次,他最知道选三(袁化名)!”
一旁的同志无奈地说:“敢杀的是毛委员下山了!”
谢听了的话,沉默了。后来,国民党反动派追杀谢、等人。这个女强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送给袁的皮绑腿和袁的照片。她相信* * *产党一定会为袁平反,毛委员一定会为她主持公道。
袁死后,谢把两个女儿送给别人当童养媳,自己带着年幼的儿子隐姓埋名,日复一日等待党组织为袁正名的那一天。
王佐牺牲后,他的第二任妻子罗夏英很快再婚,只有他的第一任妻子兰锡莲留在王家几十年。
王作本有五个兄弟,但其他兄弟都帮不了兰锡联。王佐被杀后,他的哥哥王云龙擅自投靠了萧玉璧,不仅抢走了王佐的全部财产,还抢走了兰锡莲和王佐的孩子。
王云龙对兰锡莲很不好。他担心王佐的儿子会和自己争夺财产,也不允许他读书。他被允许每天在家放牛和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兰锡莲很难抚养孩子长大。
谢和兰锡联一直呆到新中国成立,生活才逐渐有所改善。
1965,离开井冈山36年的毛泽东,经常在梦中梦见井冈山。他十分感慨地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汪东兴说:“我老了,经常梦见井冈山,真想回去看看……”
今年5月21日,汪东兴陪同毛泽东结束在长沙的考察后乘火车返回江西。
不久,毛泽东一行抵达醴陵。在警卫的保护下,毛泽东大步走下火车,站在站台上,眺望井冈山方向的山头,陷入了沉思。
不一会儿,一辆银灰色的吉姆轿车停在主席面前。毛主席上车后,车队飞驰到茶陵县城。
那天晚上,一群人在茶陵县招待所停了下来。晚饭后,毛泽东在汪东兴的陪同下,走在开满鲜花的小路上,呼吸着熟悉的空气,看着久别的风景。毛泽东兴高采烈,说了许多话。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的车队开往江西永新县。一行人在永新吃午饭,很久没吃到江西风味的毛泽东深受感动,称赞道:“这顿饭很好吃,比前一年的更香,很悠闲。”
午饭后,车队继续向前进,最后停在井冈山下茅坪村谢的庙前。
在青山中,一座土坯建筑映入眼帘。当地人民亲切地称它为“八角楼”,这里是毛泽东主持召开湘赣边界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地方。
工作人员要求毛泽东下车。毛泽东挥了挥手,对司机说,“老赵,别停车。你慢慢调头,我们上山!”
司机点点头,绕着八角形建筑慢慢地开着车。毛泽东拉开窗帘,深情地看着他面前的建筑。无数的回忆涌上心头,他眼圈红了。
这时,司机踩下油门,在通往黄洋界的盘山公路上直行。
72岁的毛泽东站在高耸的黄洋界上,激动地对汪东兴说:“这就是黄洋界!”
“那首《西江明月井冈山》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我刚刚在黄洋界击退了湘赣敌人的进攻。我不在山上。你知道这场战斗吗?”
随后,毛泽东深情地观看了架设在哨位上的一门大炮,并主动介绍说:“这门大炮立了大功。一* * *发射了三发炮弹,只发射了第三发。其实我也要感谢前两发炮弹对炮膛的加热,为第三发的启动提供了条件。前两个炮弹的贡献是抹不掉的!”
一群人在黄洋界上呆了40多分钟,才依依不舍地下山。太阳已经落山,夜幕悄然降临。毛泽东看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茨坪,深受感动。
当时的茨坪四面环山,森林密布,只有十几户人家住在这里。夜晚,一片漆黑,偶尔几盏煤油灯的光在夜色中跳跃。这么多年过去了,慈平已经繁荣了许多。
车队到达茨坪后,毛泽东兴奋地望着窗外,只见灯火通明,喇叭里播放着中央苏区的民歌《十送红军》。行人来来往往,有说有笑,毛泽东高兴地说:“井冈山上也有灯啊!”
当晚,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一楼115房间休息。当地工作人员特意弄了一张硬板床,拉上黑色窗帘,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没想到,当毛泽东看到琳琅满目的美食时,他拉下了脸。汪东兴马上纠正:“主席,伙食标准是四菜一汤一天两元五角。就做点家常菜。”
在井冈山的那几天,毛泽东总是心情愉快。他经常和人谈起当年在井冈山经历的艰苦斗争。每当他谈到这些,总是想到两位革命烈士,袁和。
未能保护袁、王,成了一生之痛。
5月28日下午,1965,毛泽东的井冈山之旅逐渐告一段落。他特地请汪东兴到井冈山见见老红军、老党员和老区人民。
会上,井冈山管理局的同志们专门安排了两位农妇会见毛泽东。一见面,老婆婆就流着泪对毛主席说:“主席,我们终于盼到你了!我们想念你30多年了!”
另一个老婆婆附和:“没想到主席还记得我们!”"
汪东兴不解。这两个农妇是什么身份,居然这样跟毛主席说话?
后来毛主席带着两个农妇,主动介绍:“她们都是我的弟妹,我们以前交情很好。”
这时,汪东兴才知道,这两个农妇就是烈士的遗孀——谢和兰锡莲。毛主席这次回井冈山,原因之一就是要见两个嫂子。
毛泽东十分感慨地对两位大嫂说:“袁和是两位对革命有很大贡献的好同志!”
谢听了的话,忍不住哭了一阵子。接着,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谢和兰锡联在井冈山宾馆前与毛主席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也成了两个妯娌最珍爱的宝贝。
事实上,没有忘记他的井冈山老乡,也没有忘记袁、两位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邀请了袁之子袁耀烈、之子王守盛代表父亲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革命的胜利!
开国大典后,袁耀烈回到江西老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加入了宁冈人事局,王守盛成为一名游侠。袁耀烈和王守盛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
从5月22日到5月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住了7天。临走时,主席十分感慨地对汪东兴说:“井冈山是个好地方,风景好,空气清新,与36年前大不相同。我相信坐公交车,住楼房,吃四菜一汤,穿干净整洁的衣服,井冈山将来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壮丽!”
随后,主席转向人群说:“但我劝大家好好生活。更不用说不要丧失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的革命精神!”
说着这些话,毛泽东走进人群,与老区群众一一握手,告别老红军和老战士。在热烈的告别声中,毛主席离开了井冈山。
大嫂谢和兰锡莲也站在人群中送别毛主席的离去。对他们来说,毛泽东不仅是国家领导人,也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的大哥和他们难忘的向导...
。结束。
文:锦绣
编辑和排版: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