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博伽梵歌》中译本译者序

《博伽梵歌》(Bhagavadg: t ā)是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首宗教哲学诗。因此,在阅读《博伽梵歌》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是口头创作和背诵的,它的内容是不断扩展的,是一层一层积累起来的。最后定稿长度达到“十万赋”(每赋一般32音节),翻译成中文约400万字。

《摩诃婆罗多》共分十八首诗,以印度各国纷争年代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了摩诃婆罗多的两个后裔古卢和潘杜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项城的国持和将军度是兄弟俩。这个国家的拥有者生来双目失明,所以他逐渐继承了王位。抱国家的孩子有几百个,长子难打。作为一般学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身体强壮。这是伟大的印度的两个后裔,前者叫做古卢,后者叫做潘杜。不久,他死了,被国家摄政。当你成年时,你应该继承你父亲的王位。然而,敌人拒绝并企图占领王位,争端开始了。

敌人设计了一座拉克宫,供潘杜五兄弟居住,并准备放火烧他们。潘杜的五个兄弟幸存下来,流亡到森林里。与此同时,潘卡罗国王的女儿布莱克公主举行了选择丈夫的仪式,潘乔的五个兄弟乔装成婆罗门参加考试。五兄弟之一的一个周娜,按照择偶的要求,拉开大铁弓,射出一箭命中目标,赢得了黑公主。从此,黑公主成了五兄弟的* * *同妻。潘渡人也在此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东道国召回了他们,给了他们半个国家。

潘渡人在分配给他们的土地上建造了他们的首都天地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敌人眼红,设计骰子赌博骗局。剑湛不想参与赌博,但出于礼貌,他接受了仇人的邀请。在骰子中,剑战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王国,失去了四个弟弟和自己,最后失去了他们五兄弟的妻子黑公主。于是难缠的仇人命令弟弟强行拖拽黑公主,并在赌厅当众羞辱。潘杜五兄弟之一的侯军怒不可遏,发誓要报仇。抱着不祥的预感,他不得不出面干预,答应了黑公主释放义都家五兄弟的请求。但敌人不肯罢休,找到义都家五兄弟,要求再赌一次,说输了就流放到森林里12年,第十三年就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如果被发现,他将再次被流放12年。这场赌博的结果自然是一场难输的仗。就这样,潘杜五兄弟被迫交出土地,在森林里流亡生活了12年。第十三年,他们隐姓埋名,在莫桑比克国王的宫廷里当仆人。

十三年期满,潘渡五兄弟要求归还失地,敌人坚决拒绝。所以双方为盟友而战,为战争做准备。盘陀人由多门城的黑暗天空(毗湿奴的化身)供养。潘杜族和古卢族的大使来来回回谈判。敌人一意孤行,拒绝讲和。为了避免一场血腥的战争,肯詹做出了最大的让步,提出只归还五个村庄。而敌人声称连针尖那么大的地方都不给。最后双方在古卢之野开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18天,经过反复激烈的战斗,格鲁民族的整个军队被摧毁。眼见樊都帮得手,没想到格鲁帮剩下的三名将军竟然在夜间偷袭樊都帮的军营,将樊都帮的士兵全部杀死。黑田和潘杜五兄弟因为不在军营,所以幸免于难。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百折不挠的精神萎靡不振,但在众人的劝说下,他终于称王。经过三十六年的苦战,我得知黑暗天空死亡,升天了。于是,他指定阿洲那的孙子,樊都族唯一的后裔,为皇位继承人,然后带着他的四个弟弟和黑公主一起徒步上天。

以上只是《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故事。这部史诗采用框架叙事结构,故事在其中。整部史诗处于不断的对话中,故事在对话中展开,而大故事可以插入中故事,中故事可以插入小故事。这是一个开放的叙事结构,为各种叙事打开了大门。就这样,这部史诗以印度战争为背景,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最终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这些插页几乎占据了全书一半的篇幅。这是古印度人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也是在写这部史诗的过程中,史诗作者有意识地这样做,使它成为一个全面的“文化宝库”因为这部史诗的开头和结尾都宣告:“法、利、爱、解脱在这里,在别处,在这里,在别处。”(1.56.33和18.5.38)换句话说,这部史诗涵盖了世间万物。印度现存的四部最古老的吠陀(梨俱吠陀、沙门达吠陀、耶鲁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书,而摩诃婆罗多成为史诗时代的圣书,被视为“第五部吠陀”。

在《摩诃婆罗多》插入的宗教哲学元素中,最重要的是《博伽梵歌》。属于摩诃婆罗多第六章毗湿奴(BH:?马帕文第23至40章)。这是战争的第一天,古卢族和潘杜族的军队已经在古卢的战场上摆好了阵势。而阿州则怀疑这场战争的正当性,认为同族自相残杀,破坏氏族法和种姓法,是罪恶的。忧心忡忡的他放下了武器,宁愿等死也不愿参战。于是,黑暗的天空开导了他,解除了他心中的种种疑惑。他们的对话构成了这部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有18章和700首赞美诗。第18章这个数字和《摩诃婆罗多* * *有18篇文章,与《摩诃婆罗多》战斗了18天。这一定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深意的,即史诗作者把《博伽梵歌》作为《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核心。“薄伽梵歌”是对黑暗天空的尊称,可以翻译为“尊者”或“佛”。黑暗的天空是毗湿奴的化身,所以《博伽梵歌》也可以翻译成神之歌。

在《博伽梵歌》中,黑田向阿周解释了实现人生最高目标(莫?a)三条路径:职业瑜伽、知性瑜伽、宗教瑜伽。古印度的“瑜伽”指的是修炼身心的方法。波典里(Pata?Jali的瑜伽(Yogasū tra)提到了瑜伽练习的八种方法:禁止、顺从、静坐、调息、觉知、专注、冥想和冥想。在《博伽梵歌》中,黑暗的天空扩展了瑜伽的含义,指的是行动的方式。“瑜伽”这个词来自动词词根yuj,意思是捆绑、连接或结合。这样,所谓的黑暗中的瑜伽,就需要行动者克制自己,与至尊存在合一。

因果报应是一种行动或行为。Karmayoga(动作瑜伽)的意思是以超然的态度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没有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考虑动作的成败。黑暗天空认为行动是人类的本质。拒绝行动,恐怕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停止行动,世界将走向毁灭。即使所有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有缺陷,就像火焰总是带着烟一样,一个人也不应该放弃与生俱来的工作。行动本身不构成束缚,但持续的行动结果构成束缚。所以,我们可以摆脱利己主义和对行动结果的执着,只是为了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而行动。

在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中,“因缘”常指祭祀活动,因为婆罗门把祭祀仪式视为最高的“因缘”,宣扬祭祀仪式保证今世幸福,死后升天。黑暗的天空并没有完全否定吠陀经所提倡的牺牲。他从广义上把牺牲延伸到行动,但认为遵循吠陀的教导,坚持行动的结果不能获得解脱。黑田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事行动,而不是执着于行动的结果。

在古印度种姓社会,社会责任主要指种姓责任。婆罗门掌管祭祀和文化,赫鲁晓夫掌管王权和军事,吠陀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陀罗从事渔猎和各种仆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等级或阶级制度的表现形式,起源于社会分工。种姓制度是历史的产物,自然有其局限性和弊端。但是,在人类进入大同社会之前,各国都会存在不同形式的等级制度。即使进入大同社会,仍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工,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这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按照宗教的说法,这是上帝的安排。

《黑暗的天空》要求周娜履行赫鲁晓夫的职责,加入这场战斗。当然,潘杜和古卢都是赫鲁晓夫,双方都在死守战斗。但是,当战争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会出现合法与非法,即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根据史诗本身的描述,在这场潘杜和古卢的大战中,潘杜代表的是正义的一方。因此,黑暗的天空鼓励阿珠娜说:“对于赫鲁晓夫武士来说,还有什么比合法战斗更好的呢?”(2.31)

在黑暗中,人类社会总是处于创造、维护和毁灭的循环之中。战争也是人类生存方式所固有的。作为一个赫鲁晓夫,周娜无法逃避掌管王权和反对王权的社会责任。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摆脱它。但是解脱不是通过逃避职责和放弃行动,而是通过履行职责和从事行动。履行职责,从事行动是第一位的,行动的成败是第二位的。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职责,行动和行动结果就不会成为个体灵魂的枷锁。换句话说,只要你摆脱了行动和行动结果对个体灵魂的束缚,你就解脱了。

要真正理解和练习瑜伽,还必须把它和智慧瑜伽、信仰瑜伽结合起来,因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智慧》(j?āna)是知识或智慧。在《博伽梵歌》中,它是指数理论和奥义书的知识或智慧。《智慧瑜伽》(J?ānakarma,智慧瑜伽)就是用数论和奥义书的哲学智慧来指导你的行动。

数论(Sā?Khya)哲学认为世界有两个永恒的现实:原始人和原始自然。原始人(溥儒?a)是不变的永恒的自我,也就是灵魂。原生质(prak?Ti(或译自nature and nature)是最初的物质。原始物质处于未被探索的状态,是看不见的。但原物有三性(善、忧、暗)。一、三性,或译三德)。善(sattva)指的是轻松、明亮和快乐。Rajas指的是兴奋、急躁和焦虑的本性。Tamas(Tamas的音译)指的是沉重、阻碍、迟钝的性质。这三种属性总是在运动中,从这三种属性出发,原来的物质失去平衡而发生变化,产生了感觉(智能)、慢自(自我意识)、心根(思想)、五个知识根(眼、耳、鼻、舌、身)、五个工作根(口、手、脚、肛门、生殖器)和五个精细成分(色、声、香)。

《黑暗的天空》要求周娜区分原作和原作。动作是原初的动作,而不是原初的人(灵魂)的动作。本质体现了人性。原始物质的三大属性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根据这三种属性组合的比例,人可以分为善的人、忧的人、暗的人,行动也可以分为善的行动、忧的行动、暗的行动。这是古印度的人性论。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人性包含这三种本性。每个人的人性特征取决于这三种性组合的比例。而黑暗需要保持灵魂的纯洁,不受这三种本性的束缚。行动来源于人性,为了履行社会责任,灵魂可以摆脱原始本性的束缚,达到不求私利,不执着于行动结果的解脱境界。

奥义书哲学追求“梵我合一”。婆罗门来自动词词根b?h的意思是显示、生长或发展,所以这个词本来就含有“力量”的意思。在吠陀文献中,这个词被用作中性术语,指的是吠陀赞美诗和咒语以及它们隐含的力量;用作阳性,指祭司,尤其是四种祭司中的主管祭司(“梵蒂冈祭司”)。Brāhma源自婆罗门?一指婆罗门。

奥义书对梵天的讨论,也是对宇宙最基本、最根本的力量的讨论。在奥义书中,关于梵天到底是什么有不同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倾向于认为梵天是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体或本源。梵天的讨论与自性(ātman,即灵魂)的讨论相结合,由此得出“宇宙即我,梵天即我”的结论,即“梵天与我同在”,宇宙本体与个体灵魂同在。奥义书里的一些名言,比如“我是梵天”“我是梵天”“就是你”,都表达了这个意思。

奥义书视梵天为最高真理,视现实世界为魔力(māyā)的产物。魔力是指至高存在的神秘创造力。魔力等同于原作,即通过原作呈现为各种现实形态。但是,自我(个体的灵魂)不同于原初。大森林奥义书(b?哈达拉?雅卡·乌帕尼?Ad)说:“(自我)不能被把握,因为它不能被把握。无形,因为坚不可摧。不要触摸,因为它是不可触摸的。免受束缚、骚扰和伤害。”(3.9.26)自性(灵魂)是不朽的,但在死亡之前是带着或好或坏的因缘转世的。而人若“无欲,除欲,欲已满足,自性即欲,其生命气息不离。”他是梵天,他也去梵天。”(4.4.6)“去梵天”就是和梵天一样,摆脱轮回。从奥义书继承了这种哲学智慧,在《博伽梵歌》中,梵天被称为“不朽的至尊存在”。(8.3)黑田多次提到的“Brahmabhūta”和“Brahmanirvā”?a)指的是解脱的境界,即从事行动而不执着于行动的结果,摆脱原有的束缚,获得安宁和快乐。

“巴克提”意味着虔诚、崇敬或奉献。“巴克提卡尔玛”就是虔诚地崇拜黑暗的天空,把一切行动都当作对黑暗天空的奉献。博伽梵歌是吠陀有神论和奥义书绝对精神的综合发展。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是多神教崇拜,但在史诗时代演变为三大神崇拜:梵天创世,毗湿奴护佑,湿婆?Iva)公司的毁灭。奥义书(梵天)绝对精神的一元论思想有助于促进一神论的形成。虽然印度教最终没有形成一神教,但是《博伽梵歌》体现了这种努力。

黑暗的天空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他自称是“最高的原始人”,“超越不朽,他也高于不朽”。(15.18)“至高无上的原始人”是至高无上的自我(灵魂)或至高无上的绝对精神。于是,阿周也把黑暗的天空称为“至高梵天”。(10.12)“不朽”指的是原初的物质,“不朽”指的是自我(个体灵魂)。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始,黑暗的天空并没有出现。至高无上的原始人只是用瑜伽神力(yogamāyā)通过原始物质来呈现宇宙。至高无上的原始人隐藏在瑜伽的魔力中,创造众生,维系众生。世界毁灭,众生回归至尊原始人的本来面目,世界再造,至尊原始人又释放众生。这样,黑暗的天空(毗湿奴)就成了宇宙至高无上的存在,至高无上的上帝,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

黑暗的天空要求周娜全心全意地崇拜他。对黑暗天空的崇拜不需要采用吠陀时代婆罗门教复杂的仪式,只要献上“一片叶子,一朵花,一个果子,一桶水”和(9.26)就可以表示虔诚。更重要的崇拜方式是练习瑜伽,放弃行动的结果。练瑜伽就是冥想,在黑暗中凝聚思想,以黑暗为最高目的。放弃行动的结果,就是不执著地从事行动,把所有的行动作为祭品奉献给黑暗的天空。创造、维护、毁灭,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上帝的安排。生而为人,就要尽到对神的奉献的社会责任。黑暗天空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卑微的吠陀和首陀罗也能达到最高的目的地,与最高的存在相同。

《博伽梵歌》中提倡的对黑暗天空的崇拜引发了中世纪印度教的宗教运动。这首宗教哲学诗吸收和改造了吠陀的有神论和祭祀论,结合了数论哲学的原始原始二元论和奥义书哲学的梵我同一性,采用了瑰丽奇特的文学表现手法,在中世纪迅速普及。历代印度哲学家常从《摩诃婆罗多》中摘录,作为一部独立的经典加以注释和阐释。在由V.S.Sukthankar编辑的摩诃婆罗多现代精致版的校勘注释中,有将近20个古代版本的《博伽梵歌》注释。

这些《博伽梵歌》的评论者不全是毗瑟奴哲学家,也有吠檀多哲学家和湿婆哲学家。因为所有学派的哲学家都不能忽视《博伽梵歌》的巨大影响。《博伽梵歌》本身也包容了各种流派的宗教哲学,注释者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宗教哲学进行引申。现存最早的《博伽梵歌》( Gitābhā?雅)是桑卡拉写的(?答?卡拉,第八和第九世纪)。他自己并不接受毗瑟奴,而是从吠檀多的观点来解释博伽梵歌。经过他的解释,《博伽梵歌》、《奥义书》和梵文被列为吠檀多哲学(prasthānatraya)的三部原著。

《博伽梵歌》作为《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和《摩诃婆罗多》一样,有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在《摩诃婆罗多》的《毗瑟摩婆罗多》校勘中,注意到一些手稿对《博伽梵歌》的长度描述如下:“黑说620赞,阿祖那说57赞,胜说67赞,国说一。”这样总共有745个赞。桑卡拉关于博伽梵歌的注释把博伽梵歌定义为700首颂歌。后来的手稿或笔记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甚至在某些文本中,会出现更多的赋,但总体差异,尤其是这700首赋的文本差异并不大。

在近代和现代,《博伽梵歌》仍然对印度社会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罗曼·罗易、维威卡难达、蒂拉克、甘地、奥罗宾多和拉达克·克里希南,所有这些印度思想家都曾用《博伽梵歌》来解释他们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特别是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背景下,蒂拉克强调了以智慧和虔诚为基础的动作瑜伽。甘地强调坚持真理,无私行动。正如查托巴迪亚在他的《印度哲学》一书中所说,“在那个时代,一个爱国者只要拿着一本《博伽梵歌》,就可以坚定地走向绞刑架。”[1]博伽梵歌仍然是印度最受欢迎的宗教哲学经典,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翻译和注释出现。因此,《博伽梵歌》在世界上常被称为印度的圣经。

《摩诃婆罗多》也是第一部翻译成英文的宗教哲学诗,即1785年查尔斯·威尔金斯在英国翻译出版的《博伽梵歌》。当时,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高度赞扬了《博伽梵歌》,说:“摩诃婆罗多中的这个感叹词是最美丽的,也许是我们所知道的所有文学作品中唯一真正的哲学诗。”他补充道,“这也许是这个世界所宣称的最深刻、最高尚的事情。”此后,《博伽梵歌》被翻译成多种西方语言,对西方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 .伊舍伍德也曾与S.Prabhavananda一起翻译《博伽梵歌》,T.S .艾略特曾说《博伽梵歌》“是继但丁《神曲》之后最伟大的哲学诗篇”。a .赫胥黎还说,“《博伽梵歌》是永恒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也许是永恒哲学最系统的精神表达”。[2]

可见《博伽梵歌》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我们今天可以阅读博伽梵歌,而不必拘泥于它的哲学唯心主义和宗教有神论。我们可以把宗教和神话解读为隐喻。暗天作为“至尊原始人”或“至尊婆罗门”,代表宇宙的精神(即内在规律),而“至尊原始人”的“本原”则代表宇宙。宇宙包括自然和社会。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要存在,就要从事行动。行动以“自我”(精神或思想)为指导,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这就是“梵我合一”。商业瑜伽、知性瑜伽、信仰瑜伽,代表着修行、知识、信仰,属于人类普遍的生活方式。认识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无私无畏地履行职责,从事行动,奉献社会,才能成功地实现人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这本书的翻译是根据《弼时墨篇》(BH:?马帕万,班达卡尔东方研究所,Poona,1947).《博伽梵歌》是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章之一。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作品,特别是S.Radhakrishnan的《薄伽梵歌和Tā》及其归纳文章、梵文文本、英文翻译和注释,新德里,1948)、Chahner (R.C.Zaehner的《薄伽梵歌:Tā》及其基于原始资料的纪念性文章,牛津,1969)和Miner (R.C.Minor的《薄伽梵歌和t ā:一篇注释性评论》,新德里,65438)

黄宝生

2007年6月5日至2007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