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伤逝》赏析

《伤逝》是现代作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爱情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鲁迅以小说的形式,将女性婚姻问题、青年知识分子问题与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联系起来,以启迪广大青年通过解放个性和个人束缚来寻求新的出路。

《伤逝》以悲愤的内心独白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追求婚姻,建立温馨的家庭,但很快爱情失败,以“受伤”和“死亡”告终。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五四时期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的爱情和婚姻的干涉和束缚。于是,她向涓生郑重声明“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无权干涉我!”" .

我毫不犹豫地和旧的封建家庭闹翻了。我无视“旧事”“小事”和路人的嘲笑,淡定如入无人之境。我和涓生自由恋爱,组建了小家庭。但当她得到涓生的爱时,她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实现了人生目标。于是,我停止了阅读和思考,甚至在过去恋爱的时候,“偶尔也会有讨论的冲突和意义的误解。”

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满足于做饭,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甚至为了油鸡和房东太太争斗,性格变得胆小,过去的勇气消失了,变得平庸,这让涓生不满,愤怒,对爱情绝望。显然,子君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还没有拖垮旧思想的枷锁。本质上是从一个牢笼奔向另一个牢笼,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解脱。

主人公涓生是五四运动影响下的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新青年。他和子君聊家族专制,打破旧习,聊诗词。他大胆地追求子君,他的爱温暖而纯粹。同居后,涓生不满子君的平庸。他清楚地意识到“爱必须不时地更新、成长和创造”,“和平和幸福应该得到巩固。”

当失业袭来,家庭生活难以为继时,他很快意识到“人必须先生活,爱才能被附加。”他没有沉迷于爱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从身边的大社会中寻求生计,于是他努力写小说,翻译书籍。这说明涓生的思想比子君更开放。

但他觉得子君在“打他的衣角”,这让他很难摆脱现在的困境,飞走去寻找新的出路。一个停下来,一个继续往前走,导致涓生对子君说“我不爱你”,导致两人爱情的破裂和分离,最后子君抑郁而死。

小说通过描写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和悲剧,探索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妇女解放之路和人生追求。它揭示了如果不进行社会改革,女性很难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形象地指出,只有认清现实,丢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

同时,《伤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成因。社会压迫是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不彻底是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抱怨婚姻自由的痛苦是许多年轻人的普遍意愿,争取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成为当时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98%的小说描写的都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大部分都是关于婚姻不自由的事实。

鲁迅充分肯定了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但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了婚恋自由背后隐藏的危机。早在1923结尾,鲁迅就在演讲中指出“娜拉走后发生了什么”。女性要解放就要用“激烈的战斗”来争取经济权利。“如果经济体制真的改革了,那么当然以上完全是扯淡。”

到了1925年,鲁迅的世界观处于根本转变的前夜。这时,他主张用“用火与剑”的方法彻底改变社会制度。《伤逝》写于1925年6月,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爱情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将女性婚姻问题和青年知识分子问题与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联系起来,以此来启蒙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桎梏,探索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