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狐鸣下一句

山中岸赤帻

篝火狐鸣(拼音:gōu?huǒ?hú?mí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篝火狐鸣”的原义是秦末陈胜欲举事,故意在夜晚时,把灯火放在庙宇的竹笼中,使其若隐若现,并装狐嗥的声音,使人以为神明显灵;后比喻谋划起事或谣言惑众;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出处: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拓展:陈胜(?—前208年),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次年,陈胜被秦将章邯所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于芒砀山。从称王到兵败身亡历时六个月。死后被追谥为“隐王”,史称“楚隐王”。

陈胜年轻时给人当雇工,当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秦二世即位后,变本加厉,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陈胜、吴广篝火狐鸣,揭竿而起,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可见,民是国家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们在付诸行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预先把各个方面都考虑清楚,这样以来,问题才能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