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项思醒65页ppt
“项思醒65页PPT”提高了很多人的阅读耐性和理解水平。昨天,全网都在吃这个大瓜,我也不例外。可是,震撼我的不只是项思醒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高端玩家的水平,而是她父母与她的沟通模式。
——父母强有力的支持和认可,会让一个孩子(或成年孩子)拥有更加笃定走下去的底气,无论这条路是对是错。
一个剑桥的哲学硕士、 历史 学博士(塔拉·韦斯特弗),尚且很难从父母的洗脑中走出来,何况是一个普通的女网红?
她父母对她那么支持与配合,甚至一步一步教她如何在不同的男人之间应对和周旋,如何去说谎与圆谎……父母一路引导,让她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算意外。
有人说,她成年了,没有是非观吗?
我想说,你们太低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那种洗脑式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这些行为根本没有错,一切都那么心安理得。
如果孩子突然觉醒,想把这种“原生家庭的植根”从心中拔出去,需要付出极为沉痛的代价。
比如:塔拉·韦斯特弗。
塔拉·韦斯特弗, 美国 历史 学家、作家,剑桥大学 历史 学博士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她的处女作,根据她的真实经历写的一本自传类的作品。 上市第一周即登上《 纽约时报 》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她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她出身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一家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的父亲患有双向 情感 障碍(是她学习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而母亲是父亲的忠实拥护者。因为父亲固执、封闭的思想让她在 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 。
她父亲仇视政府,恐惧世界末日,家里屯满粮食和汽油……十几年间,塔拉整天在废料场为他父亲工作,眼看着她的哥哥们因为各种操作不当多次出现危险,甚至危及性命。他们一家人 不信政府、不信学校、不信医院 ,出去游玩路遇严重车祸,也不就医,只在地下室自生自灭。
当他父亲得知她有出来上学的想法时,竟然威胁她要么继续去废料场,要么搬出去。她负担不起房租和学费,所以她只能继续为父亲工作,默默攒钱。
后来,在她哥哥的帮助下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随后依次获得 剑桥大学哲学硕士 学位和 剑桥大学 历史 学博士 学位。
她小的时候经常被哥哥肖恩家暴,暴力程度令人发指。各种拳打脚踢,侮辱谩骂,甚至将她的头塞进马桶中……可是, 父亲却说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是她的记忆出错了 。而她听了,真的产生了自我怀疑,还去问其他人,以验证自己的记忆。
在她读博期间,她父母来学校看她,和她住了一周时间,想将她从“恶魔”手中拯救回来,可是她拒绝了。于是,父母绝望离开,并告知全部家族的人,她是一个异类。就这样,她被父母彻底抛弃了。
即使学过了哲学,读过了那么多名人的著作,了解那么多高深的思想和理论,塔拉依然在她父母离开之后,崩溃了。
她失去了她的父母,失去了那个家庭。这个打击,对她来说太大了。
她半夜梦游到大街上,又哭又叫。她整日追剧,一部接着一部,放下了所有的课程,落下了很多学业。那段时间,她的状态很不好。
她曾反复告诉自己,只要她接受父亲的“救赎”,更改那些记忆,她就能重新获得家庭的认可。
可是,她的“自我”却在告诉她:这样做不对。
在如此纠结的折磨之下,她顶着头破血流的伤痛,经历了百转千回的心路历程,才终于走了出来。
很多人都说,不喜欢(恨极了)父母的模样。可是,多年以后,发现自己长成了自己恨极了的模样。
大多数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延续着父母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只有少数拥有“蝴蝶破茧之力”的人们,才有能力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个过程漫长且艰难。
同时,这也说明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如果父母的三观出了问题,影响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还有孩子的人生,甚至孩子的孩子的人生。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我救赎”的察觉能力和改变能力。
我在开始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句话: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问题了,要从原件修改。”
每过一段时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更进一层。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发展成什么模样,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首先就要自己变成那个模样。
否则,孩子的表现很容易让失望的。因为,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父母的影响不够好。
育儿 ,是一门艺术,总觉得做好 育儿 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
可是,随着学习越多越深入,我越觉得 与其投资孩子,不如投资自己 。与其逼着孩子学习,不如自己主动学习。与其苦口婆心推着孩子不断成长,不如让自己慢慢进步,越来越优秀。
当自己变成自己满意的模样时,我们的人生对我们来说,才是精彩的。
而且,若干年以后,耳濡目染之下,我们的孩子也有可能变成我们满意的模样。
这篇文章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写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项思醒没有任何错误,都是被她父母一手影响的。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独立的思维,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 不论我们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学会在每一个事件中看到自己所在角色有收获和启发的点,让自己得到反思和进步,而不是挑别人的毛病。
作为父母,我们要看到事件中别人的父母做的好/坏方面,然后想想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为孩子,也是同理。
抱怨可以,甩锅可以,分析责任也没问题,但是这些都不该是我们思考的“重点”,更不是“终点”。
我们的终点应该是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对自己问出这类问题时,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持续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