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秦帝国黑色裂变的思考

虽然三国是战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也因为三国演义的小说电视剧而广为流传,但是我最喜欢的战国历史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因为向往和敬仰,百家争鸣碰撞出一朵绚丽的文明之花,后来是被当时名人的优雅深深折服。所以有人说我的爱是肤浅的,不知道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如何挣扎求生,不知道衣食住行的物质匮乏,不知道阶级制度下的生活如粪土。我没什么好回答的。基于内心纯粹的向往,我读了《大秦帝国》。

上面这一段充满了感伤的抱怨。事实上,我一直沉浸在各种看似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中,比如顾炎之邀,农耕之类的。基于这些杂七杂八的书,我建立了自己相对正确的三观,所以对历史有点兴趣,但是《大秦帝国》这本书我还是很难读,有点偏向正史。于是在不久前断断续续看了几章之后,终于在前天和今天三天的时间里看完了第一本书《大秦帝国的黑色裂变》。

上面这段是抱怨的流水账。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秦始皇,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仰慕,为神秘的始皇陵,为西晋匈奴惯有的万里长城,为扫六合的丰功伟绩,为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深远影响。但是暴政,焚书坑儒也让他成为了有名的暴君,但是这些,我终于在秦文明之初找到了答案。

战国初期,尚军改革政治制度,依法治国,独尊法律,使国家富强,强兵强大。商鞅变法之前,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的吴起变法、南朝鲜的申不害变法都或多或少地畏惧宗族、贵族等势力,但变法是一种趋势。但儒家所提倡的“仁”并不只是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才得到提倡,更何况周王室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等有悖常理的思想。而且秦国被中原六国鄙视,蛮荒之地,不文明不文明。孔子周游列国,不入秦国,儒家弟子对秦国更是吹毛求疵。这是一种积累的仇恨,也是我“焚书坑儒”的理由。

“在那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儒家以其深邃的智慧、崇高的理想和过时的复古思想,被世界潮流逼到神坛,做出了牺牲。200多年后,儒学以其独特的伦理功能被推到了“排外”的位置,扼杀了所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流学派。最终在漫长的岁月中僵化窒息。”——《大秦帝国的黑色裂变》

尚军变法不人道,历前不分贵贱奴隶,让所有人都知道尚军的法律却不知道君主的法令。也让官员依法行政,效率极高,甚至让老百姓以封爵为荣,以游手好闲为耻。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片繁荣景象。始皇帝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时候,六国旧势力的残余,朝臣势力的分裂,各个统一的新政权下滋生的腐败,大概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法规无法执行,但是人民经过多年的争斗也无法休养生息,所以暴政暴政横行,但根本原因不是历法,历法只是朝臣的工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暴政的借口,但我会在看完整本书后再讨论。

印象最深的是庞涓、孙膑两大战役,桂陵之战救赵于魏,马陵之战减兵。这是一个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在那之前只是故事。看了大秦帝国,庞涓的功利心,刻板守旧的形象,孙膑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了解了整个时代的背景和双方的成长环境,以及所代表的国家利益,之前听到的故事就不再是故事,而是兵法的谋略,是大道的气节和国家利益的斗争。

说到气节,从商鞅变法开始,虽然我也会随着故事充满豪气,但我始终摆脱不了商鞅罚车劈的结局。因为我之前是学历史的,所以所有的改革者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即使有前人,如商鞅、王安石、张等。,仍然有改革者的继任者。说实话,这种“天下为公”“舍生取义”的话,我是看不懂的。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我的信仰。历史课本上写的是商鞅在逃亡途中入住客栈,但因为法律严格不允许。当时看了也只是讽刺。或许当时站在大秦帝国两千多年后商鞅甘愿一死的立场更合理,但我也愿意相信他死得很慷慨。强秦势不可挡,政治改革已经步入正轨。真诚的秦孝公死了。我觉得他应该无怨无悔。

虽然书中对白微、鬼谷子、墨家和墨家巨子翟墨的描述有些神话色彩,但在姚舜禹甚至更早的古代,就有很多神话故事。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人们对那些隐于山川的名人了解不多,所以无从得知神话是不是神话,故事是不是故事,传说是不是传说,但人们对人物四句诗的赞美却是真的。

除了孙膑、庞涓、商鞅夜逃两大战役,第一次六国联盟伐秦,商鞅变法前群雄之间的口水战,木建信的迁徙,齐国被贬皇宫,的“性本善”论,荀况荀子的“性本恶”论,都铺展得更清楚更充分,但书中的情节无法展开。

历史永远不会阻挡她的前进,有能力的军人更不愿意以平庸的姿态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我开始读第二卷《民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