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悲惨世界》的两点质疑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小说。雨果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圣人,他的遗体埋葬在伟人的先贤祠里。大学期间,我听教授们卑躬屈膝地推荐这本有启蒙思想的小说,我也去图书馆借过。说实话,这本书属于浏览类,因为小说人物多,名字难记,作者长篇独白晦涩难懂。总之没看完就放弃了,但这本书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感触。

去年BBC翻拍《悲惨世界》,看这个改了的迷你剧,以便重读雨果的巨著。但在阅读过程中,两个大问题出现了。

第一个问题是主人公冉阿让的人格发展。

冉阿让在一个满是人渣的监狱里呆了19年。为什么他的性格还充满人性?虽然有恶,但只是表面的为了生存不得不为,在神父几句信任的话下被救赎。从此生活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好人,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他不仅受到故事场景中人物的普遍喜爱,也受到每一位读者的同情和崇敬。这样的人格简直就是一个具有弥赛亚特征的人物,太突兀了,难以理解。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侦察员沙威不停地咬冉阿让。

冉阿让在狱中忍受了65,438+09年。出狱的那一刻,沙威一脸不屑地告诉冉阿让,他终将永远回到监狱。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整部小说都围绕着冉阿让试图逃跑展开,沙威竭尽全力去追赶。追逃的确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但我们不应该只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之间有多大的仇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沙威对冉阿让的离去是如此伤心,他想尽办法把他找回来。他是多么爱冉阿让啊!

总之,雨果爷爷在他的小说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原因,但大多数读者都把这些关系理解为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深刻的阶级矛盾的结果。

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矛盾,一定有原因。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但是小说《悲惨世界》并没有说明人物冲突的主要原因,却让我们的读者崇拜了一百多年。今天有必要把这部小说当做小说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