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写的小说《家》有一个总的故事内容。

巴金小说作家简介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热情、思想进步、艺术风格独特的文学巨匠。65438年至0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死》。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影响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

20世纪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了《死日》、《水下之梦》、《沙丁》、《春之秋》、《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等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20世纪30年代,巴金还写了大量短篇小说,包括《复仇》、《灯》、《电椅》、《雨刷》、《将军》、《沉默与上帝》?鬼魂吗?人,沉沦,头发的故事等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生活。他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人民的心声;有些作品还展示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巴金主要从事大后方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20世纪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达到了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他有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憩园》、《四号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70余篇。其中,《寒夜》是巴金在40年代创作的最成功的作品,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自1931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反封建思想光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简介:小说《家》写于1931年,讲的是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描写了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描写了几个年轻人——觉新与钱美芬、李瑞觉、觉民与秦、觉慧与鸣凤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和各自不同的经历。写了一封学生请愿书后,觉慧被关了起来,兵变令人震惊。鸣凤、美芬和瑞珏相继死去,觉离了婚,觉慧也离开了...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旧伦理,而且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他所描述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倡导自由恋爱,而是唤醒年轻人的意识,启蒙和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爱情悲剧,觉新与钱美芬、李瑞觉的婚姻悲剧,根源在于他们对幸福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与封建礼教和专制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以旧家庭为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活。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是他想用笔作为武器喊出对这种“垂死制度”的“我的控诉”:

一方面,小说描述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分为新旧两大阵营。一方面,以高爷爷、冯乐山、高克明、、高克安、高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专横、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的化身,是小说中一切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与父辈(祖先)尖锐对立:

”他(觉慧)注意地看了祖父的瘦长的身体好几次。突然一个奇怪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不是他的祖父,而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两代人,永远不会明白。但他想知道这个细长的身体里藏着什么,会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像两个敌人一样说话,而不是爷爷和孙子。”

这一幕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意味深长的象征。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的不同自然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但在小说中,道德观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正义和良知,老一代代表虚伪、无耻和残忍,两者善恶分明。在小说中,这种观念总是从年轻人的叙事角度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和传统儒家思想的价值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小说猛烈抨击了“巫师捉鬼”、“血光之灾”等封建迷信,也嘲讽丧葬、婚礼等复杂习俗“滑稽可笑”。“从情感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控诉书,它展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比如爱情的自由、人格的压抑、伦理的残酷、老人的绝对权威和道德的无耻守护者。”参见罗成元、严阵“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有了这种情感,小说采用了相当感性、丰富多彩的语言。书中的人物经常用情绪夸张的直白句子来描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表达他们的个人情绪,比如“我很痛苦...我抱怨……”,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了一种社会抗议。而其他一切复杂的生活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感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又成为这种文化心态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巴金意识到:“《家》自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这部由一个27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很喜欢它,因为它告诉我一件事:青春是美好的。我一直记得,青春是美好的,它一直是我的灵感源泉。”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四川成都的高家是一个大家庭,有五个儿孙。高爷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t0ngzh* zh6,统治者)。五间长房里,住着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和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去世早,高老师直接管。

长子长孙觉新心地善良,但性格软弱。受新思想的影响,他不敢顶撞长辈。年轻时与表妹梅相恋,却接受了外公的安排,嫁给了李瑞觉。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着漂亮的妻子,但他忘不了梅,尤其是梅婚后不久就成了寡妇,回到了成都。他们之间的相遇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不久,梅因抑郁症去世。

觉民和觉慧在外面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所以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敌。他受到祖父的斥责并被软禁。老人还为觉民雇了冯乐山的侄女,但觉民和秦早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了。觉新被夹在弟弟和爷爷之间。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他爱上了聪明的婢女鸣凤,但孔教会长冯乐山却封鸣凤为妾。老高想把鸣凤嫁给他的朋友冯乐山,鸣凤绝望地投湖自尽。觉慧又难过又生气,决定离开家。

高爷爷的四儿子柯安,五儿子柯丁,都是浪荡子。高爷爷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柯丁骗老婆的钱组织了一个小公馆,在外面欠了一大笔钱。老四柯安也跟演员嫖娼,高爷爷在这里病倒不起。高家又发生了一次财产纠纷,弄得全家不得安宁。老人一气之下死了,家里办了个大葬礼。快要临盆的瑞珏,被高的祖父陈太太赶到郊外去生了。觉新不敢反对,瑞珏因为照顾不周,难产而死。觉新懊悔地承认这个家庭应该是个叛逆者。最后,他离家去上海参加革命。他的决定得到了大哥觉民的支持。

主要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1.觉新

觉新是一个以巴金刚刚去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人物。他的身体体现了作者对最亲爱的人深深的遗憾,对他的刻画透露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个人物可以算是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感人的。

觉新是新旧两种性格的混合体。他接受封建正统,但也不满封建家庭的腐败。他的人格具有突出的双重性:他是旧家庭中一个阴郁的绅士;他和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年轻人。因为他背负着旧文化的包袱,无法从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矛盾的痛苦中自拔。他在梅林的眼光,他在洞房外月光下的落寞叹息,他在梅来避难时借酒抒情,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懂风俗、有教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做了很多不可理解的选择。这个选择恰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个悲剧的意义就更耐人寻味了。

作为封建家长,高爷爷必须把他的意志和决定传达给觉新,并指示他去执行。但是觉民和觉慧对觉新的不满和对高爷爷的意志和决定的抗拒,使他们很生气。另外,高老师在收到下面的反馈后,如果认为执行不利,也要对觉新进行申斥。觉新也是高家和张家、周家、冯家之间的纽带。在觉新看来,他的“不抵抗”和“低头”两个主义,使他暂时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是他没有看见,他的两个弟弟也没有看见。他的牺牲确实给觉民和觉慧带来了幸福。

“维护中国和谐”是觉新始终坚持的一条道路。觉新是家里唯一的“真人”。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仁爱、善良、忠诚、善良、温柔、稳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尊敬长辈,爱护妻儿,关心弟妹,同情“下等人”。老一辈视他为得力干将和“祖业继承人”,喜欢他;年轻一代视他为可信的依靠,爱他。至于他,在两股势力的斗争中,他尽力不让双方的矛盾激化,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虽然他也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思想中封建传统思想的深刻积淀,使他无法割舍与旧家庭的感情。于是,新的“双重人格”就产生了。最终他无法获得跨越时代和家族的健全、进取、独立、完善的现代人格,只能成为封建家族最后的守墓人。

高爵这一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个形象具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悲惨灵魂形象。觉新的性格已经超越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的普遍悲剧。他表现了新旧社会交替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也间接的损害和破坏了他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表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和解、屈服是没有出路的,从而宣告了鞠躬尽瘁、不抵抗的彻底破产。

2.觉慧

觉慧,一个大胆而天真的叛逆者。

五四新思潮激发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是五四运动中觉醒的新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他坐轿子,因为他不想别人把他当成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向鸣凤示爱,希望选择他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抵制婚姻,主张年轻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热情地经营一份刊物(《黎明周刊》),宣传进步思想。在国内,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阶级,敢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痛斥长辈们耍花招等迷信行为,反对瑞珏搬离城镇生孩子。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低头哲学”和“不抵抗”,信仰单纯,对旧势力“无所畏惧,毫不妥协”。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

当然,觉慧的性格不仅大胆叛逆,而且天真。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都很反感,却无法做出完整的科学分析。有时候他觉得“这个古老家族的一切,简直就是一个复杂的结,他那颗坦诚热情的心解不开。”他虽然讨厌高先生,但认为他和爷爷在家里“像两个敌人”;但高先生临终前曾说:“现在真的太晚了。他们永远是隔着一道鸿沟,隔着祖孙之间的鸿沟。”这种想法很幼稚。其实就算高先生不死,他们祖孙之间的隔阂也不会消除,因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刻画完全忠实于生活。觉慧虽然明显幼稚,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觉醒的一代。作者通过觉慧写了年轻人中革命思潮的激荡和旧家庭中新生力量的成长。

3.高爷爷

高爷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作品突出了他专横冷酷的个性。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辈上学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强迫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瑞珏和梅之间的爱情悲剧。他把臣妾当牲畜,干脆把年仅17岁的鸣凤送给年过六旬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把带到冯家受罪。在他的一生中,维持大家庭的秩序和繁荣是他的全部意志。

高爷爷是“封建宗法”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形象化。所以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就处于无可争议的负面地位。作品写到老人对觉民逃婚大发雷霆时,有一句话:“他只知道他的命令要服从,他的面子要照顾。”至于别人的幸福,他不会在意。他只知道他要觉新的重要人物。他经常发脾气,骂觉新和克明。连周也被他骂了。“这个评论明显是在攻击高先生这个被批判的对象。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霍姆达到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于作者很难完全抛弃祖父的亲情,所以在某些地方对这个人物表现出复杂的感情,如除夕夜的微笑,临死前的忏悔,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在强大的新生力量面前的幻灭感和没落感,也表现了他的不死之情。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矛盾性和立体性。

4.觉民

觉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在思想上没有觉新那么落后,在遇到问题和做出选择时比觉慧更冷静和稳重。他温和稳重,不激动,不爱参加社交活动,对学生体育运动缺乏应有的重视。但作为五四新思潮觉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在祖父为他安排婚事时,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叛,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秦成为小说中唯一的赢家。他和觉慧一样,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战士,也无法跨越阶级的鸿沟。他忘不了主人和奴隶的差距。在大年初九舞龙人的尖叫声和求饶声中,他露出了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着挺有意思的,现在不是了。”在他心目中,人民的苦难不算什么。

5.女性形象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位遭遇不幸的女性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人虽然性格迥异——梅是忧郁的,瑞珏是贤惠的,鸣凤是善良但温柔而坚定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悲剧结局是一样的。作品通过对这些女性悲惨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弱者、无辜者、善良者的迫害,强化了书的主题。

觉新的妻子瑞珏心地善良,温柔贤惠,善解人意,谦逊温柔。作为高家的大儿媳妇,又为了照顾儿子和丈夫,她只能和觉新一起在这个家里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能看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高家的亲戚梅芬,是一个有着林黛玉性格的女人。他对觉新的爱失败后,变得沮丧,失去了反抗的精神,温顺地吞下了旧礼教的无情后果。

鸣凤是高家的小丫鬟,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内心纯洁,有着“灰姑娘”的心态。她暗恋着三少爷觉慧,她对觉慧的爱也不是因为主仆之分而不能。虽然觉慧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他们相爱。她幻想做三少爷的奴婢也是一种幸福。谁知道,她根本没有爱的权利,连选择身份的权利都没有。两位祖父决定了鸣凤的一生,这对她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她既然敢于大胆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爱一个“少爷”当姑娘,就足以说明她有叛逆的性格。她不愿意被别人摆布,想帮助别人摆脱厄运。所有帮助的结果都是绝望。她在为新的生活而奋斗,但是希望的破灭粉碎了她。不甘被蹂躏被宠坏的她勇敢的献身于爱情。她猎奇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她将用死亡来反击这种旧制度的压迫;随着死亡,她到达了追求新生活的位置,而她奋斗的结果却被挣扎的旧制度扼杀了。鸣凤投湖自杀是一个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不止于此。她只是用一生做了最激烈的诠释。一个女人的英雄贞操,就像投在湖面上的皎洁月光,耀眼而持久。主仆之爱在那种背景下是绝对不允许的,鸣凤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抱怨自己的不甘心。

而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秦,则与上述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同校,男女平等。她也志愿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反对,但她成功了。她大胆地爱上了觉民,并努力争取婚姻自由。秦的挣扎,由于守军的妥协和盟军的支持,终于逃脱了厄运。作者把她塑造成一个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那时候的她,似乎是一个时代的叛逆者,但她所做的,却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锋。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没有言论自由。这一切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她们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秦这一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个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的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

在高家,在守卫者的压迫和迫害下,出现了一批臣服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觉新,他是旧制度的受害者,却不自觉地扮演了守卫者的角色,令人可怜。陈太太是另一种类型的顺从者。她与的命运相同,但心怀怨恨,但她很自在,经常假装是高先生的衷心支持者。陈阿姨的人生是扭曲的,生活的扭曲导致心灵的扭曲。她是高先生买来照顾他生活的。在这样的制度下,陈太太不得不依靠高先生生存,甚至利用他的权力做坏事。在《宗法》中,她极力怂恿觉新和觉民的悲剧婚姻,主张瑞珏离家出走,以避免“血光之灾”,使瑞珏死去。在家庭训练中,当老人给儿子上课时,她给他按摩后背。虽然不便多说,但她在行动上支持了老高漫。事实上,她是旧制度的受害者和捍卫者。

四姨、五姨等人屈从于宗法、伦理、家训。虽然他们一方面被旧制度迫害,但他们也用旧制度迫害别人。如果说陈毅太可恨,那么四婶五婶就是可悲。四姨和五姨来自旧式家庭,他们的言行都打上了旧制度的烙印。在旧制度的统治下,女人要讲“三从四德”。即使丈夫有过错,她也不敢反抗,只是把丈夫告到了大爷爷那里。然而,他们也是旧制度的帮助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阿姨为女儿缠足,她的行为给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