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恐怖小说要注意什么?(这类大师、作家来了)
恐怖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作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作品的出版商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针对单本书的恐怖小说作品销量都不大。经过四五年的发展,为什么恐怖小说越来越像早期流传的零食,品种很多却没有价格?为什么没有一个大盘子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出版社在包装上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市场还不熟悉之外,恐怖小说创作上的缺陷,即套路化、程式化的写作也是一个因素。当某一类文学作品流行时,这类作品中可能会有套路,大家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流行的风格靠拢。比如军事小说,官场小说,侦探小说等。,都见过这样的情况。恐怖小说也是。那么恐怖小说的创作套路是什么呢?看了一些作品,总结了一下。首先是远离生活。很多恐怖作品喜欢把故事的场景设置在荒山、野村、古寺、老房子,认为这些地方本身就很恐怖,可以增加作品的恐怖元素。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行为。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读者离这些所谓的恐怖元素越来越远,对这些东西缺乏认识,接触的恐怖作品越来越多,感觉麻木。把故事放在远离现实的地方,虽然容易随意想象,写起来会舒服简单,但却为这部作品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不应该脱离生活。第二,第一人称自述描述太多。从“我”的角度写作也比较轻松快捷,尤其是中短篇的恐怖小说。但我认为,第一人称写作,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劣势,因为读者首先要接受“我”的视角。如果“我”的身份过于特殊,或者作者的写法过于主观,读者可能难以接受。而且,如果几个小故事形成一个集合,有大量的“我”,很容易重复同一个调子,造成阅读疲劳。第三,只有对恐怖场面的描写,缺乏故事的逻辑,完全没有思想内涵。这是大量恐怖作品的通病。换句话说,根据传说或者生活中的观察,写出一个恐怖的场景,还是比较容易的。很多作家也有创作的冲动。在小说的初始阶段,他们描述了大量恐怖的场景,并投下了怀疑的目光,但他们缺乏对故事整体脉络的把握。写完之后,编剧无法完全掌控局面,导致故事漏洞百出,甚至无法自圆其说。在基本故事逻辑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当然没有思想内涵,或者说你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这样写的唯一后果就是把不成熟或者失败的作品推向市场。第四,恐怖小说给不了读者除了恐怖以外的东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恐怖小说不能为了恐怖而恐怖。但不是为了恐怖,而是为了什么?去年《鬼吹灯》的成功给了人们很多启发。因为这部小说除了高潮之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或生物知识,极具冒险性,可以极大地丰富读者的阅读。说白了,看完之后,我长了见识——虽然这个见识还有待考证,但足以让《鬼吹灯》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让读者感知到新的味道。现在很多所谓的恐怖作品都缺少这种“超越恐怖”。这和作者的兴趣和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第五,语言枯燥单一。恐怖小说应该用什么语言写?很多人都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一种严肃的叙事方式,也就是比较严肃的叙事,然后用这样的语言来制造一种恐怖的效果。因为这样写的人太多了,很容易造成同样的场景。但是,你想想这两年流行的作品,大部分都摒弃了模式化的语言,作者有自己的语言个性,比如天下霸唱,比如一颗糖。其实语言完全掌握在作者自己手里。就算写恐怖小说,也没必要装腔作势。它可以是幽默的,悲伤的,壮丽的。在任何一种创作中,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第六,恐怖小说的逻辑过于单一。所谓逻辑点,就是一个故事发展到最后,谜题被揭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太多的恐怖小说都在找逻辑的地方,无非就是幻觉,精神病人,梦境,鬼神,内在感官,或者有人神秘。这给人一种厌烦感。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恐怖小说的作者要善于在生活中探索,不要太死板。毕竟遇到以上情况的人还是太少了。第七,也是最重要的,复仇情结。复仇情结在恐怖小说中出现的如此密集和频繁,不得不说是对作者创作的巨大误解。一件事,一条人命,或者一个鬼出来吓人,或者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报复。其实故事的来源很容易让读者猜到,就是谁受了委屈,有过委屈,或者恋爱失败等等。不管怎样,就算变成鬼,也要报仇,这样才能心满意足的重生。现在恐怖小说里的复仇情结和武侠小说里的抢宝情结很像。对于什么骗子,大家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恐怖小说里,每个人都准备为了生活中的委屈出来吓唬人。这种创作大概是受到了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人们想通过对坏人的即时报复来惩恶扬善。其实这又是一个陷阱,因为读者很容易意识到所有的陷阱都是为了报复,所以大家只关心报复的手段和程度,这就让写作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枯燥。作家绞尽脑汁想怎么报复更血腥更恐怖。这对读者也是一种不好的误导。其实只有人是有报复心的。在鬼神境界,就算是冤死,恐怕也未必那么想报仇。因果报应,自有轮回。为什么那么多鬼不投胎留在人间以恶制恶?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但是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报复的事情吗?如果大家都受了委屈,一定要想办法讨回来,就像恐怖小说里写的那样。人生难道不是没有乐趣和希望吗?所以你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再陷入复仇的刻板印象,因为太多的复仇对恐怖小说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个意思,就是恐怖小说品种多,数量大,但缺少精品。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作品都拘泥于一个套路。虽然它们的外包装不一样,但就像统一的开水放在不同的杯子里,很容易让人累。这当然和官方对恐怖题材作品的限制有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中国的恐怖小说需要更多的阅读,更多的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更多的感悟。仅仅坐在书房里满怀热情和兴趣地写作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