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女性小说中的人物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人物的人格魅力
“女人的丈夫就像一朵附在枝头的花。如果一个树枝没有花,它会在春天重新出现;花若离枝,不可合。”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真实写照。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了最低限度。从一个大家闺秀变成一个好女人,更何况是一个被困在社会底层的妓女,根本没有追求爱情和尊严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女人无论是堕落还是挣扎,她的悲剧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她要想追求无悔的真情,追求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恐怕只能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文学英雄不同的追求和奋斗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还是会在读者心中引起不同的反响,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几篇有影响的文章中的女性人物为例,通过她们的言行,从心理和人格两个方面比较她们在同一命运下不同的挣扎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人格魅力。
1.施娘的“美”
高中第四册杜十娘的《怒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三言》中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精湛的笔法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杜十娘。作者挖掘了渗透在她身上的美学意蕴。第二,希望通过她与命运的抗争,挖掘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些女性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雅”形容美
杜十娘,作为焦芳有名的女孩,有她自己的美。作者用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笔法刻画人物肖像——集中描写,单段描写,写出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人杜十娘——粉嫩妩媚的蛋脸,秀美的眉毛,樱桃红的嘴唇,优雅艳丽的身段,浑身妩媚。这种外在美,显然是劳动人民美好愿望在杜十娘身上的外在体现。
第二,崇高的精神美
“杜十娘因见夫人贪财无义,故有积德向善之志。”这个中国古代的女人,受到了侮辱和伤害,产生这种想法的动机是高尚的。她想摆脱苦难,过上“人”的生活,于是选择了看起来“忠厚有志气”的衙内李甲。他们长期交往,“一对两好,意气相投。”李甲“空”的时候,杜十娘不但不听夫人“送李甲出院”的话,还“越矮心越热”。这说明师娘对纯洁真挚的爱情有一颗高尚的心。
第三,智勇双全的智慧与美丽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塑造的罗敷、刘兰芝等女性的智慧之美。十娘希望李佳为她赎罪。她显然知道夫人的意图,并利用这个机会赢得了夫人只值三百两银子的承诺。我怕鸨母食言,用言语激怒她,让她发誓如果悔改就是猪狗不如。这为她脱离青楼准备了条件。十娘出院,给夫人接生,夫人却意外发现儿子有了银子,脸色变得苍白,似乎有了悔意。杜十娘扬言“郎军带银子走,儿子马上自杀”。带着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师娘巧妙地抓住时机,与夫人斗智斗勇,最终得到救赎。
第四,纯爱之美
杜十娘对两性的爱不是短暂的爱,甚至也不是婚姻。如果只求结婚,那么这个愿望对于杜十娘来说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如果那天她告诉李佳她有个百宝箱,那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赎回,回到家,嫁出去。既然如此,杜十娘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世间男女真实、纯粹、完美、美好的情感——爱情。具体来说:
1.杜十娘追求的情感是无形的。杜十娘地位卑微,被当时的世俗社会视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负的对象。卖身的职业让她感到深深的羞辱和伤害。所以,她渴望美好,却不告诉李佳自己有宝箱,也不想在爱情的天平上再增加一个金钱的砝码。她呼吁一种不受物欲和利益影响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才能真正尊重自己,关心他人,才能产生包含人性所有美好元素的真实情感,包括爱情。
2.两颗心合二为一,灵魂合一的爱。杜十娘追求的是一种真正的生死无悔的感觉。杜十娘没有说什么是“生死无悔”的真实感受,但从她不利用宝箱获得幸福、不接受被买卖的命运等举动中,可以看出她渴望爱人不要把自己当成可以随意买卖的烟花,而要把自己当成互相关心的伴侣。她渴望自己和爱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吸引,她在寻找一种真实、纯粹、完美、美好的人间情感。
3.对不受“礼”约束的“爱”的执着追求。李甲是个愚蠢懦弱的纨绔子弟,他渴望的只是师娘的美貌;对于师娘的良言,他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李嘉心理的天平上,一端是封建礼教和家庭观念,另一端是师娘的爱情。在这种“礼”与“情”的选择中,李嘉的天平最终倒向了“礼”的一边。这不仅仅是因为奸诈奸诈的孙富的外表和餐厅里“精明”的“心里话”,重要的是李甲对杜十娘的态度最终是“从情到礼”。遵循礼教,抛弃杜十娘,是他必然的归宿。杜十娘如此苦心经营,勇敢追求,只能被残酷的伦理击碎。从此,杜十娘面对黑暗的社会和卑鄙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宁愿做一片碎玉,不做一片满瓦,带着百宝箱沉入江中。师娘勇敢追求的是一种与“李”坚决斗争而不被“李”拘禁的感觉。
五、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杜十娘的《暴怒的宝箱》之所以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女性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毁掉给人看。杜十娘的悲剧价值在于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和意识,突破了旧的等级和尊卑秩序。就像中国古代很多悲剧爱情故事一样,主角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其悲剧审美意蕴就在于此。杜十娘抱箱沉江那一幕的悲剧艺术效果,就像刘娇悲剧中刘兰芝的《挂东南枝》,像充满浪漫色彩的《朱良化蝶》,又像因咯血而死的林黛玉。相比之下,杜十娘的悲壮更重。因为不仅有李卜正等封建势力无形的血盆大口吞噬着她,还有富家公子李甲的不忠,以及孙福在这种势力摆布下的奸诈用心,合伙把这个为纯爱付出的女人逼上了绝路。悲壮的场面令人心酸,也更加美好——留给世人一种真实纯粹的情感之美。
总之,杜十娘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爱的美的化身,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2.“冯辣椒”的“辣”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一部著名小说,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精湛的笔法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作者在第一、二位对王熙凤这个可以说是反派人物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她与命运的抗争,挖掘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些女性人物的人格魅力。王熙凤是贾家的铁腕人物,决策打仗,威逼利诱。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塑造不遗余力。只是在这第一次亮相,他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辣”。《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却怀念凤姐。原因可能在于凤姐爽口的“辣味”,不同于江湖女侠和闷骚泼妇的豪气。她正合适。她的“火辣”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人物反抗命运的另一种方式。
声音很“辣”:“我来晚了,没遇到远方的客人!”黛玉道:“这些人都屏住呼吸,那么恭敬,那么严格。‘这些庆祝生日的人都是些什么人?’”这个人就是贾所说的“泼皮破落户”和“冯辣椒”王熙凤。她出现的时候真的没看到她,所以先听到了她的声音,而且声音很强。贾府里只有王熙凤敢这么放肆,其“辣”可见一斑。
体貌“辣”:“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吊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脸带春力,笑前红唇。”短短36个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笑倾城,再笑乡村”的绝世美女。仔细品味,这个女人和其他美女有很大的不同:“三角眼”、“吊眉”、“粉脸”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展示,没有先笑的“红唇”都隐藏着其美丽外表下的狡诈。
着装“麻辣”:“头上戴一条金丝八宝存珠,手持朝阳五凤珠;脖子上带着红金盘;裙上系一条豆绿宫绦,玫瑰双平衡;头戴金蝴蝶,身穿大红缎子的窄袄,身披五颜六色雕花的石青银鼠夹克;玉下,绉裙洒。”“冯辣椒”浓妆艳体,把自己“包装”得如此风骚。就连出身于后门的黛玉也惊叹于如此精心设计的一套异于其他女孩的服装。可以看出,她这种温暖的“色调”反映了凤姐的自得心态。让人对凤姐一见钟情。
她的这套衣服很“辣”。
语言“辣”:“世界上还有这么美的人,我今天才认识!况且这全身风格也不像是祖上的外孙和女儿,实际上是第一个亲戚的孙女。不能怪老祖宗天天不忘。”“正是!我一看到妹妹就全身都在他身上,又爱又伤心,连祖宗都忘了。打架,打架!”“我妹妹多大了?”“林小姐的行李可以搬进来吗?”赞美黛玉的话,是为祖母说的;一连串关于黛玉的问题,一连串的指示,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题——她的话让听者感到“辣”,但又不忍拒绝,只得深呼吸了几口。这些热词凸显了王茜绚丽的风景和精致的个性。
心思很“辣”:“天下竟有如此美人”,表面上是夸林黛玉,其实主要是讨好“祖宗”。“而且,这种完美的风格不像祖先的孙儿,实际上是第一个亲戚的孙女。”另一方面也表扬了在场的贾姐妹。王熙凤真是用心良苦。他心思之“辣”是贾府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三。兰芝的死亡挣扎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果,相反,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伟大诗篇之一,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既揭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又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情实感。它是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与他们不同,兰芝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抵抗。
虽然诗中用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夸张笔法描述了兰芝的悟性、妆容、打扮,但在门阀社会中,“生于野地少年”意味着她的家世并不在“九种义”的眼里。她是一个在小康家庭长大的独立女性。她美丽、聪明、能干。虽然作者极力去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是善良和温顺中有一种叛逆的刚性——一种被压迫者自觉意识在人们想象中的原始形态。这种僵硬不一定是从焦木“此女无风度,所作所为皆自导自演”的说法中理解的,而是更广泛地流传于兰芝的所有行动细节中。她明白了焦木的用意,没等对方开口就自邀:“我不能被赶,但我可以留在这里,什么也不做,这样我就能及时回家。”钟卿对着她哭,无能为力,她说:“你别混了。”
他劝她暂时回娘家,然后她说:“你怎么还不回来!”她看清了问题,明白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出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尊严。然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个问题。兰芝知道钟清的性格,但她爱钟清,也知道钟清爱她。孩子们的喜爱还是迫使她对冷酷的现实抱有一点幻想。钟卿向她道别,她催促道:“如果你看到了,希望你快点来。”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在特定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县令派人做媒人,她婉言谢绝:“你自己可以不写信了,再慢也行。”最后她哥说:“不娶义男,就想何云。”僵硬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尊严感在她心中得到升华。她决定用生命表达最后的抗议,于是回答“仰视”,很快就答应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态度很淡定,到了复婚日期,态度也很淡定。甚至最后“脱下丝鞋,把自己抬到池子里”也没有一点犹豫和彷徨的意思。她从不向环境低头。很难考察有多少人在歌唱的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但这确实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光辉人格的最美表现。环境的残酷和改造,提升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简单的描述,将细节与人的行动一一联系起来,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染力——在真实的基础上的诗意的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还是很多的,比如为父从军的木兰,视功名如粪土的崔莺莺,惊天动地的窦娥...限于篇幅,我无法在此一一分析其他角色。但通过以上对她们在相同命运下不同挣扎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女性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反抗。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了最低限度,她们没有放弃追求爱情和尊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