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牧师的日记》故事简介|欣赏|反思

《乡村牧师的日记》故事简介|欣赏|反思

1951黑白胶片110分钟。

法国UGC电影公司出品

导演:罗伯特·布莱森(根据乔治·伯纳诺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摄影:L-H·比里尔主要演员:克罗德·莱杜(饰演一名年轻的牧师)、让·里维尔(饰演伯爵)、玛丽-莫尼克·阿尔卡特(饰演伯爵夫人)、妮可·拉德米拉(饰演伯爵的女儿钱德尔)。

摘要

一本公开的日记。有一个男人的画外音:一个最近来到恩布里古尔的年轻牧师正在读一本日记。他只想在日记中向基督徒和上帝揭示他的内心。

窗外秋风萧瑟,一只白毛小狗从窗前跑过。年轻的牧师推着自行车走在泥泞的街道上。路上行人稀疏,一男一女交叉手臂。牧师走近一栋破旧的建筑,把自行车靠在墙上,走进了大楼。在靠窗的小桌子旁,年轻的牧师翻开了自己的日记,记录下了自己作为新教教徒的感受。他的画外音:他的使命是在恩布里的古尔教区建立精神秩序。他计划建立一个山村储蓄银行和一个合作农场来帮助穷人,但没有人支持他。夜晚,虚弱的神父躺在简陋的木床上,孤独难舍;一群年轻人有说有笑地从窗前走过。

早上,鸡叫。牧师靠着墙环顾四周:窗外还是一片愁云惨雾。他来到教堂,作为主持人,并准备唱祈祷时,他收到了主体。孩子们依次从他身边经过,他们首先接受了耶稣的圣餐和血——面包和酒。一个名叫塞拉菲塔·达莫舍(Serafita Damosher)的15岁女孩拒绝离开教堂,但她并没有专心祈祷,而是盯着牧师美丽的眼睛。

第二天,伯爵带着两只猎获的兔子来到牧师家,但话不投机,伯爵匆匆离去。被忽视的牧师翻开日记,记录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他的画外音来了...

生病的牧师骑马去了医生的办公室。交谈中,医生坦率地告诉自己,他不相信上帝。医生的话深深地伤害了牧师。他深感村民的浅薄、固执、注重实际利益、对生活的厌倦是罪恶的温床。他的劝告和规劝收效甚微,但人们劝他不要过于执着于奉献。他神情恍惚,骑马回来了。在路上,天在下雨。小女孩塞拉菲塔经过,和神父聊了一会儿,然后匆匆离去。她的书包落在雨中。牧师背起书包,走向小女孩的家。她母亲冷冷地和他说话,对他的说教不感兴趣。孤独再次攫住了牧师的心。当他回到自己简陋的房间时,发现了一张伯爵的女儿钱德尔写的短笺,希望能向神父透露自己压抑的内心。闷热的小屋里,牧师又开始写下一天的感受。”他的画外音传来...我不能忘记我的职责。”教堂的钟声在我耳边回响。窗外,雨正在下...

一天,钱德来到教堂,告诉牧师她的秘密:她恨她的父亲,因为他与女管家路易斯小姐有染。她痛恨母亲的懦弱和冷漠,她甚至想去死。相信上帝能拯救灵魂的牧师答应和伯爵夫人谈谈。他不顾伯爵夫妇的冷遇,再次来到伯爵府。他终于体会到了灵魂的痛苦:伯爵夫人因为12年失去儿子的不幸而情绪低落,把气撒在命运和上帝身上;她意识到了丈夫的不轨行为,复仇的念头一直藏在心里;她也感受到了女儿的轻视。神父耐心地劝说伯爵夫人相信上帝的眷顾,得到救赎。在一次激烈的谈话中,伯爵夫人向神父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决定皈依宗教。她甚至把珍藏多年的装着儿子头发的雕花盒子扔进了火里,以示决心。神父迅速从火中抢出小盒子,虔诚地为伯爵夫人祈祷。当天晚上,牧师收到了伯爵夫人的来信,讲述了他精神上的解放。那天晚上,伯爵夫人去世了。牧师拯救了她的灵魂,却招来了谴责:人们指责他破坏了一个家庭。

在钱德尔的要求下,牧师又来到了伯爵的家里。然而,他遭到了伯爵的恶意中伤,被踢出了门。牧师保持沉默,冒着暴风雨回到了小楼。在寒冷的窝棚里,他喝着酒暖暖身子,翻开日记,写下忍气吞声、恪守使命的心愿。他的画外音来了...

一天,当筋疲力尽的牧师再次去教堂履行他的日常事工时,他摔倒在泥泞的路上。一个女孩帮助他回到寒冷的小屋。天真的孩子告诉他:“大家都觉得你是个神经质的酒鬼。”痛苦和失望击中了牧师的心:教区里没有人理解他拯救人们灵魂的苦心。出于绝望,他决定离开古尔·恩布里。教士背着一个小皮箱,在街上四处流浪,无依无靠,最后遇到了一位已经还俗多年的教士老同学达·弗里蒂,并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安顿了下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最终让他卧床不起,只能拿出日记本,断断续续写下几个字。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的双手无力拾起掉在地上的日记本,但他仍不忘祝福女主人。他挣扎着,摇摇晃晃地走到窗前,紧紧地裹住他的黑色羊毛外套,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世界...他死于胃癌。一个巨大的十字阴影投射在白色的屏幕上。有一个缓慢的画外音:所有事物的秩序都是由于上帝的存在。.....紧接着是耀眼的白光:经历基督受难的夜晚,迎接耶稣复活的早晨。

辨别和欣赏

电影《乡村牧师日记》在电影史上的意义在于,它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法国作家贝尔纳诺斯(1888-1948)创作了同名原著日记,以冷峻的笔调描写了宗教精神与道德堕落的斗争,塑造了一个接近耶稣基督的屈辱与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形象,展现了一个忠于神职人员的乡村牧师的艰辛与忧虑,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对人生使命的怀疑和对爱的本能。这是一部探索灵魂、表达人类心灵的宗教小说。赞美人类的精神价值是这部作品的基调。

“电影极客”布莱森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将这部“一流的心灵剧”真实地再现在银幕上。

把文学作品变成银幕形象的通常做法是,从原著中猎取情节、人物、鲜明的外部动作素材,形成一部戏剧新平衡的“视觉”电影。而布莱森的理念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现实就是作品本身”,对文学作品的描述离不开文字。他决心抓骨干,忠于原著。因此,他声称自己独特的改编策略是:只删不加;尊重原文,突出文学性。这是一个“忠实”的改编,与“自由”的改编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所说,这不是“怀着深深的敬意,自由地吸收素材,以拍摄一部与原著和谐的电影;而是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通过电影形式,建构一部二次作品。这不是一部与小说“可比”或“匹配”的电影;而是一个新的审美实体,仿佛是一部被电影拓展的小说。"

为了实现既定的叙事策略,布莱森充分利用画外音作为主要手段对原小说进行复述。影片中的画外音不是对事件的解释,也不是内心独白,而是对原文的复述,不是主角对往事的回忆,而是以中性的语气读出的日记片段,从而保留了小说中的原话,就像一个完整的来自采石场的大理石。为了忠实于原著,布莱森并没有把牧师通过回忆录下的对话改写成对话来满足表演的需要,而是极力抹杀原著小说中发生的真实的对话节奏和平衡,使其埋没在刻意追求平稳的对话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有些超然的感觉。对文学性的刻意追求尤其体现在导演的选材倾向上:Blaise Matsubara可以选择在原著中随处可见的生动、有质感、具体、有特色的视觉素材,而不是文学描写。然而,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采取相反的做法。“与小说相比,电影更具有文学性,但小说中充满了具体的形象”(巴赞)。

透过影片看似忠实于原著的改编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布莱森的深思和真实意图:伟大的灵魂剧不是通过外在动作而是通过灵魂活动来表现的,灵魂的交流是影片的核心。因此,影片把内心生活的运动视为唯一真实、唯一可感的运动。如果采用传统的改编方法,影片可能只是反映了乡村牧师的尴尬处境、平淡的套路和病痛,编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或者成为社会学视角,但借助并突出了原著小说中的句子,却能通过贯穿始终的画外音,聆听到灵魂深处的声音,保持艺术效果的统一感。

但是,“布莱森对原作的忠诚毕竟只是一种免费治疗的贷款,锁链不过是对自由的装饰”(巴赞)。布莱森声称尊重文学原著,因为这比毫无理由地删除对他更有利,因为尊重原著不仅是一种舒适的约束,也是创造一种风格的辩证因素。正是通过对原著的坚守和对一些电影元素的尝试调动,布雷森使电影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电影不需要演员去表演一句台词,甚至不需要去体验,只需要按照剧本来就可以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违背了演员的戏剧表演特点,也与各种心理表达方式相冲突。比如钱德尔在《告白》中的镜头,只是用忽明忽暗的光影来呈现女主角朦胧的面容,而不是通常的表演,面部表情被升华为一种符号。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面部对情境的瞬间反应,而是常态的存在,是内心冲突带来的痛苦的浓缩形式。

在压缩心理表达和戏剧的同时,布莱尔森辩证地处理了两种纯粹的真实:一是自然环境中没有人处理演员的脸和日常生活的真实;第二,原句的真实性。显然,原句的二维真实与摄像机直接拍摄的实物图像无法相互链接、延伸、融合;这两种现实的并列突出了它们的本质区别。两者构成平等关系,各有各的手段、材料和风格。正是通过这种不同元素的分离,布莱尔森消除了非本质因素,并借助本体论的不一致性,突出了它们之间唯一的共同尺度——灵魂。

出于艺术的需要,影片中完全没有移动镜头。布莱森摒弃让观众贴近主体、认同人物、成为事件积极参与者的电影元素,让观众冷静思考,不被廉价的悲伤所迷惑。

布莱森突破了图像和声音永远不能重复的规则。声画分离,或者说声画并行,是布莱森抽象与真实辩证法的延伸。他认为,借助于声画的并行性,人最终可以感受到灵魂的真实。这部电影最感人的瞬间恰恰是语言和画面描述同一件事的那一段。在影片中,“声音的表达不是用来填充图像所代表的事件,而是用来渲染和扩展事件,就像小提琴的琴弦发出的颤音”(巴赞)。如果只从图像可见的内容中寻找感动美的原理,恐怕是徒劳的。这部电影的美学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图像出发,与声音相对应,图像与句子的关系逐渐发展,直到文字最终比图像起更突出的作用。影片结尾,影像从屏幕上消失,白色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黑色的十字——屏幕上留下的唯一可见的语言符号。安德烈·巴赞为此兴奋地欢呼:“我们通过这个无可辩驳的美学范例体验了一部精彩绝伦的纯电影杰作...在这里,没有画面、完全让位于文学的空银幕标志着电影现实主义的胜利...随着《乡村牧师日记》的问世,电影改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法国电影理论家勒皮耶说:这是“第一部电影和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同等展现独特艺术性的电影”。

毕竟这部电影在电影改编艺术上有了新的发现。但是,结构的艰深、风格的冷峻、表演的非* *化、画外音的没完没了,都很难引起观众的* * *声音,为了保留原文的精髓而舍弃视觉形象的策略,也未必能实现作者最初的审美意图。例如,重病的牧师在失去知觉之前看到了婴儿的幻觉,这只能通过画外音来解释。形象只表现了他磕磕绊绊前行的外在形式,实在难以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因此难以触及他的灵魂。也许,在对文学性的执着追求中,布莱森忽略了电影的多媒体本质:图像、文字和音乐。一个孤独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