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为什么都愿意留在“北上广深”

1“资源好”VS“生活好”

由于中国国情,设计行业繁荣,只在一二线城市,因此各种设计资源也汇聚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各种大小展会,设计活动,艺术设计区到处都是,据说所知,北京艺术区就有四五个,包括798,草场地,东村等等。再说设计师找工作,当然更多机会,更多选择,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知名设计公司有几十家,有实力设计公司有上百家,还有打酱油的大小设计公司,工作室少说也有上千家。因此很多设计师说,我想去梁建国老师的公司学习发展,那我只能告诉他,你来北京吧,要去琚宾的公司应聘设计助理,那你来深圳咯!

一二线城市的拥挤,生活压力巨大,这是人尽皆知的,拥有这些资源的同时,也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如同前阵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在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其实就是描述一线城市累成狗的生活。恰恰相反,三四线城市很安逸,没有多大压力,结婚生子买房买车都显得很自然轻松,上班不累,下班后开车15分钟到家,下班后打打牌,钓钓鱼,聚个餐,看个电影,都是真实生活。

2“身体累”VS“心灵累”

所谓“心累”不如“身累”,尽管在“北上广深”很辛苦,但“辛苦”的标准和范围,恐怕与不在一线城市的伙伴们都很不相同。具体来说:

回到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看似岁月静好的生活,其实经常需要应对人情往来中的一地鸡毛。起码在我的家乡,喝酒才是交情的起点,聚会则是日常的生活。彼此熟悉的交际圈,不变的生活带来的枯燥无味的话题,再加上每天笑靥如花的“扮演式”生存,足以构成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疲劳。工作虽然不辛苦,但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辛苦。

而在北上广深奋斗到中产阶级(我是指年薪100万+)完全凭借自身的天赋、勤奋和不断学习就可以。虽然工作辛苦,但相聚两三好友,必是心心相映。至于人脉关系,坦白来说,商业上的交往将“钱”谈清楚,将利益关系厘定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合作双方是否有彼此互利互惠的交往等级和实力。辛苦加班到九点,一般来说是职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中高层必然会带来时间自由。总之比在二三线城市喝酒应酬到深夜要舒爽。

何况学习艺术设计的人,大多数都不擅长人际交往。本身学习这个专业的人,又都喜欢新奇与变化的生活,二三线城市相对保守稳定的氛围,在很多人士那里固然是“平淡是福”,但对于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人来说,也意味着“乏善可陈”。因此,对于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来说,二三线的城市生活是“心灵累”;

事有两面,各有偏好。“心灵累”和“身体累”哪个更“异常艰苦”,全看取舍。就我个人而言,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方式不仅意味着“心灵累”,感觉“身体也累”,应酬到深夜,需要好身体。

3“机会多”VS“代价小”

以前看过很多短文,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机会其实并不多,只是对有些人而言机会多。对于这个判断我承认一半真理,一半胡说。

说其是“胡说”,是因为在“北上广深”机会真的相当多,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既没有(或者说没用到)家庭的支援,也没有特殊机遇。单纯凭借自己的刻苦,成为中产阶级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都有着***同的社会标签:

“将勤奋视为天职”

“习惯于终身学习”

“渴望持续的变化”

“用未来规划当下”

说其实“真理”,是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与进取,机会才多,只有不断尝试,机会才多;只有将进步当作终身的习惯,机会才多。在“北上广深”,若想机会多,就必须接受一个基本的观点:停滞就意味着淘汰。不能接受“终身竞争”的人,机会少的可怜。那在“北上广深”不叫“打拼”,叫“谋生”,或者说“活着”更准确一些。

从“北上广深”到“二三线城市”的旅行,并不是一种空间的变化,而是一种时间的穿越。

而这种时间的差距也就意味着“试错”的可能性在增多,而我们都知道“试错”是成功的前提。

当然,由于生活半径的原因,二三线城市可“尝试”的半径是非常窄的。可能性少,也就意味着“代价小”,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所以,还是那句常言,看如何选择,选择“代价小”的生活,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抗压能力较为的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而对于时尚、新潮、前卫等保持敏感,并渴望更多机会的人来说,北上广深基本上是不二的选择。所谓艰苦,恐怕应该分为很多种,起码,对于“北上广深”的设计师来说,机会的缺失,也是一种艰苦吧!

4“有发展”vs“有生活”

我历来反对两个逻辑混乱的观点:

将事业的发展视为赚钱的多少。

将生活与事业作为对立的单元。

“事业”与“谋生”的联系在于都需要体现为赚取金钱的数额,但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事业”需要具备创新性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与意义。

具体到我身处的设计行业,基本上最新的创新思想和设计趋势,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脱离了这个环境,很难遇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和伙伴。而且“创新”源自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带来了残酷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带了热血沸腾的激励和兴奋感。

可以说,对于“北上广深”的很多设计师来说,工作带来的事业感还具备一种“改变现状”的雄心。都有一个心愿,改变中国设计教育的低水准现状,通过免费公益性课程的传播,使那些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而缺乏教育机会的年轻设计师,接收到最好的教育。这当然不是一种道德标榜,而是成年人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是复杂而综合的,既有利己的因素,也包含利他的公益性因素。正是这种“事业感”驱动着大家辛苦工作,我们可能会失败,但如果我们能成功,也许会像滴滴改变了出行,淘宝改变了购物,微信改变了社会一样。

所以说,这种事业感正是设计师选择在“北上广深”奋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二三线城市,其实大家往往是“改变”的接受者,而非“创造者”。

再说“有生活”。生活和事业不是对立的因素,事业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难道悠闲度日、安安逸逸就是生活?我认为那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勤奋创造,努力拼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会说,“北上广深”的艰苦奋斗牺牲了生活品质,我不认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看待品质的内涵也不一样。这里我们不能拿刚刚留在北上广深的菜鸟设计师作为代表,实际上,很多设计师经历过几年的职业历练,都会有相应的发展。对于我和我的很多同事而言,辛苦工作,周末去日本度假,去香港购物,去京郊草原骑马,去异域风格茶室喝茶,下班后去书店读一本有深度的书籍,与勤奋工作似乎并不相悖,同样具备生活品质。这些设计师并非富二代,不过是年薪二十万左右的普通人而已。

这与大家正在从事的事业本身就是一体化的。“北上广深”的视野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拿生活安逸的享受美食来说,在二三线城市可能是朋友或家人的聚餐,在北上广可能是某位设计师邀约三五好友,在家体验自己新学到的烹饪技巧。这并无二致。难言孰优孰劣。

只是离开了“北上广深”这种属于设计师的生活方式很难在二三线城市看到而已,因此,留在北上广深也是为了生活本身。

5总?结:一二线城市更适合年轻人拼搏与学习,因为年轻,没有这么多包袱,可以在一二线城市获得更快的加速,也就是前面文章里提到的加速跑道的问题:设计师该如何快速成长?因为行业资源问题,一二线城市的环境更适合年轻人加速成长; 而资历较深的设计师,受城市制约相对小,因为自身已经有足够的积累,可以回到老家创业,也可以找个小公司,拿到一份很可观的待遇。当然,这个建议并不适合所有人,应当因地制宜。不管在什么样的城市,设计师都是一个很正能量的群体,并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