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芳的京剧演员

李蓉芳的母亲李菊云,是河北梆子演员,唱青衣。在丈夫去世后,生活没有着落。当时听说大连福兴大戏院落成典礼,邀名角组班唱戏,缺少班底,李蓉芳的母亲便带着姥姥和李蓉芳离开沈阳,去大连福兴戏院当班底,改行唱京剧。

剧团经常上演许多连台本戏,像《红莲寺》等。有时人手不够,就让李蓉芳扮个仙女、丫鬟,那年李蓉芳只有七岁,但她个头高,扮相好,非常惹人喜爱,内行见了都说是学戏的好坯子。当时她想上学读书,但家境的窘迫,生计的艰难,使她过早地懂事了。当母亲要请先生让她学戏时,她默默地听从了命运的安排。

七岁那年,母亲四处托人情,请来了刘生祥先生给她练基本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拿顶、下腰、踢腿、飞脚、翻身等,练个不停。基本功练完,还要练毯子功、把子功等。两年以后,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母亲又让她拜在闻子芳先生的名下学戏。闻先生会的戏特别多,有着丰富的艺术经验,更擅长于教戏,他还积累、收藏了大量的京剧本子。李蓉芳在闻子芳的指教下,刻苦学戏,从不间断。每天清早五点钟起床练基本功、毯子功,直到中午十二点,然后要吊嗓子、背戏。晚上上台跑宫女、龙套。散戏以后卸了妆,别人都回家睡觉了,她还要学戏、练功,母亲也陪她熬夜学戏,帮她记唱腔、记动作。

1940年,李蓉芳十二岁,她在闻子芳等老师的指教下,经过四五年的勤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她从《春香闹学》开蒙,陆续学了《廉锦枫》等二十多出戏。一天,戏院贴出了《法门寺》的海报,临开戏时,扮演宋巧姣的女演员突然不辞而去,改戏来不及,回戏更不行,急得老板团团转。忽然他看见正在化妆的李蓉芳,这不就是最好的替身吗?十二岁的孩子登台演主角,前后台都为她捏着一把汗,没想到一个倒板下来,还送来了一阵掌声,这使李蓉芳第一次尝到了喜悦和甘甜。从这以后,她经常唱些开场戏或第二个戏,她所学过的戏,几乎都在这一时期里得到了实践。

演戏并不容易,李蓉芳虽然唱上了正戏,但仍旧要拿班底的钱,并且要在十分微薄的收入中,抠出一部分钱去买绸缎,添置戏装、彩鞋、头面等。为了节省开支,添置的戏装全都是母亲自己动手剪裁缝制的。因为她请不起伙计(即化妆师傅),梳大头由外祖母来担任。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异常痛苦。在大连,李蓉芳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了,况且经常发生日军侮辱演员的事,在日军占领区,她们实在难以生存下去。于是,李蓉芳的母亲托人给李蓉芳的大姨父写信,恳求他帮忙,让李蓉芳去青岛搭班唱戏。大姨父叫刘殿清,本是唱花脸的,在青岛中和戏院兼做后台管事。不久,接到他的来信,说愿意她们全家去青岛谋生。母亲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她赶紧打点行李,买了火车票,带着一老一小上了路。

在青岛,李蓉芳搭班演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收入也增加了一些,母亲和姥姥都很高兴。一天,大姨父严肃地对李蓉芳的母亲说:“你别光看她个头、扮相都不错,她嗓子可不行,太细,从明儿起,每天起早跟我去喊嗓子。”

喊嗓子也是很苦的。冬天四点多钟就得起床,夏天半夜就得出去,一喊就是三个来小时。李蓉芳每天晚上都有戏,睡眠不足,每天清早还老老实实地跟着大姨父去海边喊嗓子。在青岛,京派、海派戏都有,以海派戏最为流行。其表演特点是火爆、热闹,技巧多,难度大,动作和唱腔上变化幅度大,比较夸张、花梢,并且常用机关布景。此外,在灯光、服装、化妆方面也都根据剧情的需要,作了许多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一个戏能演很长时间,有一套吸引观众的办法。李蓉芳的母亲觉得海派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鼓励蓉芳多学多看海派戏,这使她在搭班演出连台本戏时,使自己原有的京派剧目也不知不觉地受到海派艺术的影响,表演方法上汲取了海派的养分,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她的艺术素养。正当她的名字开始为青岛观众所熟悉的时候,母亲的病突然加重,时常咳血,有时竟卧床不起。母亲生怕自己死在异乡,她便带女儿和母亲回到北平。蓉芳的舅舅见了她们又高兴又伤心,当即腾出一间房给她们住。从此,舅舅为帮助蓉芳继续学戏,四处乞求师兄弟,请来了一位吊嗓子的老师和一个练武功的老师。吊嗓子的老师叫黄天麟,会戏很多,他让李蓉芳把学过的青衣戏全都唱一遍,他一听就皱了眉头,说:“就这个味儿,还想唱戏呀?腔那么野,外江派(海派)的味儿太浓了。”那时蓉芳弄不清楚什么是京派,什么是海派,只好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师重新学戏。黄老师对京派唱腔很有研究,一出戏一出戏地给她加工、指点、纠正,告诉她京派与海派有些什么不同特点。武功老师陶玉芝教了她一出《扈家庄》,通过这出戏帮助她练好武功。蓉芳在北平基本功大有长进,又学会了许多出戏。没过多久,母亲离开了人世,舅舅为了让她在北平搭上班,四处奔走托人情,送厚礼,请梅兰芳先生的得意弟子李世芳收她为徒。李先生要蓉芳每天晚上到剧场看戏,只要自己演出,场场必须看。后来,李蓉芳听说李世芳在《别姬》戏中的舞剑,是梅先生亲授的,一心想把它一招一式地学到手。她请舅舅领着到李世芳家里去学,终于把舞剑技艺学到手。李世芳又把梅兰芳教给自己《生死恨》戏中韩玉娘的一段表演也全部教给了李蓉芳。

过不多久,著名花脸演员金少山班里的主要旦角李砚秀不唱了。《霸王别姬》是金少山的主要剧目,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演虞姬,于是由经理科孙焕如出面,介绍李蓉芳去搭金少山的班,接替李砚秀的空缺。在金少山的班里演戏,李蓉芳又打响了。经过几年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长期的观摩、实践,使她在艺术上大放光彩,每次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后来,舅父李世霖又把她领到吴素秋的母亲吴老太太家里,拜托吴老太太为她指点、深造,她又学到了不少传统剧目。

李蓉芳到了十六岁,艺术上逐渐成熟起来。她嗓音宽亮,扮相俊秀,唱腔和表演逐渐娴熟自如,吴老太太便出面活动,给她组班到上海演出,邀请了红极一时的著名演员童芷苓、纪玉良、贺玉钦等为四大头牌,在上海皇后戏院首次上演。在演《盗魂铃》一剧时,童芷苓反串猪八戒,贺玉钦的猴,纪玉良的仙翁,李蓉芳演女妖。由于卖座好,连续演了二十多场,接着又以半反串的方式上演全部《四郎探母》。李蓉芳演杨宗保和后部铁镜公主。在上海近一个月的演出中,她在与童芷苓、纪玉良、贺玉钦等著名演员的配戏中,学到了更多的艺术技巧,扩大了她在上海京剧界的影响。

从上海回到北平不久,抗战胜利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蓉芳盼望能有个深入钻研京剧艺术的环境。于是,她就和叶盛兰、袁世海、裘盛戎、李春恒、迟世恭等一批艺术上很有造诣的演员在一起搭班。李蓉芳一面演出,一面利用空闲时间向他们请教艺术上的问题,用心吸收他们的长处。

1946年,李蓉芳去天津搭班,与蔡宝华、李荣安、管韶华、胡少安等同台合作,在天华景、天宝、美琪等几个大戏院连续唱了两年多。这时候,她感到剧目不足,便聘请何佩华老师教她一些荀派戏,如《红娘》、《元宵谜》、《红楼二尤》、《鸳鸯冢》、《荀灌娘》等。她边学边上演。那时,李蓉芳已经颇有名气了。

李蓉芳正在向京剧艺术高峰攀登时,北平的情况大变。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没有心思看戏了,演员的生活遇到了困难,她也不敢自己组班演戏了。在吴老太太家,出出进进的人很多很杂乱,她不愿再呆下去,毅然回到了自己家里。她思前想后,决心卖掉自己的台幛,给别人搭班,唱二牌。像金少山、奚啸伯、李盛藻、王和霖的班她都搭过。从此,她随着别人唱戏,自己的戏全都停演了。

十八岁那年,经吴老太太介绍,她与马派老生王和霖结了婚。

王和霖是马连良先生第一个得意弟子,在全国很有名气,李蓉芳就在这个班里唱二牌。为了多挣些钱,她同时还给别的班唱戏,一天赶演几个角色。为了继续深造,她又请谷玉兰老师教戏。在1945年至1947年的三年中,她由于学的戏多,戏路子宽,除了搭老生班,还搭旦角挑梁的班社唱戏。这时她主要在平、津两地演出,有时也随班去上海唱戏。

北平解放后,李蓉芳和高玉倩、张玉英、周素英等同行光荣地参加了怀仁堂的首次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时,有人告诉她,延安有个平剧院,是演京剧的,正到西安演出,许多和她一起搭过班的老熟人也在那里,于是她和爱人王和霖带着姥姥,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去了西安。平剧院院长张一然,助理员郭锐等领导人接待了他们。李蓉芳看这里的人个个身穿军装,精神焕发,待人热情诚恳,感到心情舒畅。第二天,剧院领导派张元奎带领她和王和霖去看贺龙元帅。贺老总亲切地接见了她们,并和蔼地问寒问暖,亲自拿出饼干、糖果招待他们。贺老总告诉她:“西北军区政治部平剧院是部队的文艺团体,在这里,演员不再是供人消遣娱乐的戏子,演员是党的宣传员,是党的文艺战士,演戏是在宣传党的政策,是为人民服务。”这些话,把李蓉芳的心紧紧地吸引住了,她知道***产党、解放军好,把唱戏的也当人看待,这使她感动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参加开国典礼庆祝活动的演出中,她头一次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每当她想到自己演戏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神圣、自豪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使她演的虞姬、苏三、萧桂英、杨素贞等各种角色显示出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从这以后,所有戏里的主角全部让她来演,连过去别人演的戏,主角也全换上了她。更使她感动的是,排练时,从导演到主演、群众都是那样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地对待艺术,和旧社会的戏班有着根本的不同。

眼看合同的期限满了,但她不愿意离开这里,她喜欢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她依恋这里人与人之间平等与真诚的关系。她剪掉了烫发头,梳成了齐耳短发。她和爱人王和霖商量,向领导提出自愿参军,不回北京了。1949年11月15日,是她毕生难忘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她和王和霖被批准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旧艺人变成了革命战士。领导对他们十分关怀,生活上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她坚决不要工资,家也不回了,一心一意地跟着***产党、解放军干一辈子。 1950年她加入了***青团,并担任了演员组长。

1951年,西北军区政治部评剧院调往重庆,改名为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8月,京剧院随部队进军西藏。这时期,剧院排演两出大型古装新戏《武大郎之死》和《梁祝》,由张一然院长编剧,孙振副院长执导。这两出戏的排练全是本着改革精神,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说、体系引入到中国戏曲表演中来。从分析主题、剧情入手,引导演员理解人物,体验角色,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调,启发演员进行艺术创造。李蓉芳扮演的潘金莲全部念京白,改变了传统戏中花旦的念白腔调,吸收了话剧接近生活语调的念法,使人物更加真实自然。孙导演对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李蓉芳每次上场全要回答出角色当时的规定情景,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心理状态等等。孙导演还特别注意演员情绪的连惯性,发现情绪不对或是没有进入角色,就要演员退下场去重新上场,光只一个上场,有时也要排上五六次。这段排练生活虽然艰苦,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李蓉芳从这个时期起,艺术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她开始接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她以后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打下了基础,她由此进入了表演上的创造阶段。

1953年10月5日,她和王和霖一起加入了中国***产党,她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责任。她自尊自重,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工作,对待同志。演出闲暇时,从前台到后台的大小事务工作她全干。每排新戏时,她总是担任最主要的角色。白天她背台词、练功,滚在排练场上;晚上读剧本,琢磨唱腔,一直到深夜。1955年底,部队从西藏回到重庆,剧院整编减员,一部分人员随军南迁到云南、贵州,她与另一部分人回到北京同总政京剧团合并,成立中国京剧院四团。这时,团里增加了一些主要旦角演员:李丽芳、王吟秋、童葆苓等。根据工作需要,领导上决定把她过去担任的几乎全部主要角色,让给上述同志去演,她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领导的安排,没有闹情绪,没有发怨言,一出戏一出戏地把自己演过的戏让给替她的同志。

1958年9月,中国京剧院四团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京剧院。她随团来到银川市。由于分团,演员紧缺,她又登台演了不少戏,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古装戏还是新编历史戏,她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任务。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角色,她便细心钻研、揣摩,创造性地塑造出一批全新的旦角形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剧团排演《芦荡火种》,她对阿庆嫂这个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创造欲望,她把筱派花旦的泼辣,刀马旦毛世来的机敏,苟派花旦的灵巧,梅派青衣的深沉,尚派青衣的刚劲,吸取借鉴,融汇贯通,使这个人物颇有特色,上演五十八场,连连满座。后来改为《沙家浜》,成为该团上座率最高的戏。

1965年,她所在的宁夏京剧二团到石嘴山市,改为石嘴山市京剧团。1966年4月,她去中宁县搞“四清”,不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九月初,她回到石嘴山。剧团停止了演出,正常秩序打乱了,各式各样的战斗队、战斗团相继成立,一夜之间,满院里全成了辅天盖地的大字报。她变成了“三名三高”人物,取消了她演戏的资格,几十年一起工作、演戏的同志,相逢犹如陌生人,再没有人和她来往,她过起孤独的生活。

近十年的政治磨难,她早已把化妆盒、镜子、勒头带、彩裤扔掉了。每天买菜、做饭过日子,由一个名演员变成了家庭妇女。一天,业务负责人忽然去找她,说团里要排《猎虎记》,让她去演顾大嫂,她惊骇了,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演戏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她终于重登舞台了,被禁锢了十几年的传统戏,又在她身上重新放射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1978年,石嘴山市京剧团回银川与宁夏京剧团合并。第二年,她随团去云南、四川等省巡回演出。十年浩劫摧残了戏曲事业,也耽误了她演戏的黄金时代,这时她已进入了五十多岁的年纪。由于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许多戏仍由她来担任主演,她的演技虽然很好,但却感觉到了力不从心。从此,她多次建议领导加强对中青年演员的培养,并表示自己愿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她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主动给中青年演员传授技艺。业务上,她一片热诚,真正做到了有求必教,有问必答,这在戏曲团体里,尤其是一个主演,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由于她工作积极出色,并取得了成绩,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3年,剧团排演大型神话剧《人鬼鉴》,其中朱妻和小姐两个角色根据剧情需要,必须由同一演员担任。朱妻这个角色前半部表演适于彩旦,后半部偏重于花旦。小姐则是青衣路子,一个角色跨越三个行当,一时找不到恰当的人选,人们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了李蓉芳身上。领导上的考虑和同志们的建议,使她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可她又一想,自己已经五十岁出头了,形体和嗓音都起了变化,演员这职业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青年演员虽然艺术上稚嫩,舞台经验不足,欠火候,但她们终究有着老演员无法替代的光彩。因此,她几次向领导建议,让青年演员上。当领导决定让王燕同志担任角色的同时,她愉快地接受了艺术指导的任务。于是,她和王燕同志一样地忙碌,帮助她分析剧本,理解人物,设计角色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琢磨每一句唱腔,直到角色的发型和服装,她都认真地动了脑筋。《人鬼鉴》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演出后,王燕同志的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