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四月到大和九年(835)初在淮南节度牛僧孺幕中任推官,后转为掌书记。大约在这个时期,跟同在幕中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从后来《哭韩绰》的诗作“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来看,两人友情甚笃。杜牧风流俊赏,两年扬州生活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离开扬州之后,他依然绻恋故地。这种绻恋,通过思念尚在故地的旧友来表现,是极其自然的。
前两句展现扬州美景:连绵的青山在天际时隐时现,悠然的绿水在原野迢递不断,虽然秋尽冬来,但草木尚未凋零,依然富有生机。这是从白天着眼。平平常常的山、水、草,一到诗人笔下,具有了盎然情味。山,在隐约中显出青苍;水,在长流中显得明亮;草,在秋尽后未见枯黄。由此而组成的画面,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特色。诗人先以“秋尽江南”宕开一笔,再以“草未凋”折回,并将美景置于“秋尽”之下,为的是让读者想象更美的春夏景色。“隐隐”、“迢迢”,用迭字作句内对,以示强调,既有朦胧美,又有清晰感。这样,空间无限,诗情洋溢,仿佛这山,这水,这草,也绻恋着诗人似的。这就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紧扣题中的“扬州”落笔,那么,后两句由题中的“韩绰判官”展开想象:二十四座桥上,明月当空,旧友韩绰在哪座桥上请如花似玉的人儿吹箫呢?这是从夜晚着眼写的扬州之景。在杜牧以前,施肩吾曾在《戏赠李主簿》中写道: “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在杜牧以后,张乔在《记维扬故人》中也写到过“明月记得相寻路,城锁东风十五桥”之句,可见二十四桥是唐时扬州的繁华之地。诗人在扬州时不可能不与韩绰前去游赏。将别后友人的生活设想在桥上,为的是唤起友人的记忆,更感亲切。设想中,将友人置于“明月”之下,处于“玉人”之中,其诗情荡漾的气氛,征歌逐舞的状态,流连忘返的神情,宛然可见。以“何处”指出不能确定的地点,以“吹箫”展现倜傥风流的情貌,以询问表示友善的倜侃,在在表明自己悠然神往的情思。如果联想“闻说到扬州,吹箫忆故游”(包何《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的诗句,则能深一层领会诗人的绻恋之情。
作为一首寄赠之作,既要注意寄赠者的生活情致和寄赠地的旖旎风光,又要关合自己思念旧友之意和绻恋故地之情,难度是不小的。而诗人的巧构在于:绻恋故地,通过思念旧友来表达;思念旧友,又通过想象中故地的美好景色和旧友的美好生活来实现。全诗词句清丽,音韵流畅,读来风调优美,有一股疏宕之气流贯其中。幅幅画面,展现眼前,又给予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牧诗作的个性特点。
俗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言扬州天下乐国。如韦应物诗云: “雄藩镇楚郊,地势郁岧峣。严城动寒角,晓骑踏霜桥”,杜牧云“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句,犹未足以尽扬州之美。(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三)